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自不同地区的4份野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勒嘎苏木旱作条件下,进行了田间生态适应性及农艺性状评价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引种的4份材料在太仆寺旗播种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表现为植株返青早、越冬性好,分蘖数多,植株高大,茎叶繁茂;产草量和种子产量高,尤其是引种青海湟源的垂穗披碱草,最适合于在该地区建立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2.
对采集于西藏那曲地区的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进行成苗试验.结果表明:采集于西藏那曲不同地区的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在西藏曲水县成苗情况良好;采自那曲县的野生垂穗披碱草在每次灌水量为1055.56m3/hm2、施N量为250kg/hm2、施P2O5量为118kg/hm2时成苗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3.
"房前屋后"人工种草是藏北高寒牧区防减灾饲草料储备的重要措施。利用"房前屋后"特殊适宜区域种植当年生优质高产牧草,可有效解决高寒牧区牲畜冬春季饲草不足的问题,加强牲畜防减灾能力。筛选高产优质牧草品种,研发"房前屋后"人工种草关键技术,提高饲草单位面积产量,推广应用于藏北高寒牧区,缓解天然草场承载压力。研究表明,"房前屋后"人工种草平均亩产鲜草3501.3kg,青干草产量较周边天然草地产草量高31倍,可多承载16933个绵羊单位。因此,"房前屋后"特殊适宜区域开展人工种草适合在那曲高寒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项目研究是在“优质牧草引种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将“优质牧草引种试验”筛选出的牧草品种在西藏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生境地区进行扩大种植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进行了豆科牧草的制种试验。项目经2001年,2003年三年的实施,共在当雄县、尼木县、日喀则市和本所曲尼巴综合试验基地四个扩大试验基地进行了14种牧草品种的扩大试验和在林芝县进行了6种豆科牧草的制种试验,同时在当雄和曲尼巴进行了11个牧草品种的引进试验。各扩大试验基地累计种植的14种牧草品种,按习性、科属分为:一年生禾本科牧草6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4种;一年生豆科牧草3种,多生豆科牧草1种。经过两年的扩大试验观察,证实除陇东苜蓿在尼木麻江适宜性较差,且不能越冬外,其余13个品种生长态势及其适应性均较高,一年生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鲜草产量均在2000kg/亩以上,多年生禾本科牧草鲜草产量为900kg/亩以上。在林芝县进行豆科牧草制种试验的6个品种,分别为一年生3种,多年生3种,经过两年的试验观察表明除日喀则箭菩豌豆获得制种成功外,其余从甘肃引进的豆科牧草品种均不宜在林芝县进行制种。引种试验的当年生牧草能正常生长发育,生物量也较高,但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多年生禾本科达乌里披碱草与中华羊茅不能完成生育周期;豆科牧草阿尔刚金苜蓿有少许的种子可以成熟,但难以收获;歪头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那曲东、中、西部的气候特点,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以草业为先行,依靠科技,提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采取东、中部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办法,向西部提供优良牧草草种和推广试验,即解决西部草畜矛盾,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段德寅 《科技通报》1992,8(3):180-183
我国南方山区有丰富的草山资源,但牧草引种和草地改良工作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湖南省城步县南山牧场近年来开展了优良牧草的引种试验,证明优良牧草具有适应性强、品质好、产量高、枯草期短等特点,可以在南方山区广为种植,并逐步建立人工草场,为发展畜牧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藏高原优质牧草引种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优质牧草引种试验”是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继粮食作物品种引种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抓的又一项重中之重的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经过1998-2001年四年的实施,共进行了从国内外引进的157份牧草品种和15份草坪草的试验。试验根据生态条件划分为两个类型、四个点,即高寒牧区类型的那曲、当雄点和高寒河谷农区类型的畜牧兽医研究所曲尼巴综合基地、中科院达孜生态站。各试验点通过对引进品种的物候期、生物量、农艺性状及越冬率的观测,筛选出适宜在不同地区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29份,其中按习性、科属分为:一年生禾本科牧草6份,多年生禾本科牧草14份,一年生豆科牧草2份,多年生豆科牧草5份,其它科属的牧草1份;按生态类型分为:适宜在高寒河谷农区种植的禾本科牧草13份,豆科牧草品种6份。试验结果表明:燕麦草类、黑麦草类、羊茅类、梯牧草类、冰草和鲁梅克斯K-1杂交酸膜在西藏河谷地区(海拔3800米)均能收获到成熟的种子。区间试验显示,区试品种在高寒牧区和高寒河谷农区均能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8.
披碱草属牧草是西藏天然草地上重要的牧草品种之一,从披碱草属牧草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等方面对西藏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相对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西藏起步晚,研究基础薄弱,相关研究报道也比较少,并提出了西藏披碱草属牧草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概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建站10年的定位观测和试验研究进展。拉萨站科研人员通过对以高原农田为主的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和试验研究,在高原环境背景特征、能量传输和能量平衡、生态系统结构和生产力的形成、作物光合生理生态以及碳循环过程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作物和牧草品种引种筛选和模式建立、人工草地建设和利用、蔬菜栽培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为地方农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草业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草地大国。中国草地资源丰富,有18大类、38亚类、1000多种类型的各类草地,拥有天然牧草植物7000多种,引入栽培草种也有数百种之多。中国拥有4亿hm~2草原及草山、滩地,还包括0.67亿hm~2沙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立草为业,目前中国的草业已初见雏形。  相似文献   

11.
西藏那曲树木引种研究——树种选择与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西藏自治区那曲树木引种相关地理、气候、水土、植被资源等自然环境本地信息调查,总结和分析近十年引种概况。结果表明:粗刺锦鸡儿、沙棘、小叶金露梅、小叶硬叶柳、腺叶绢毛蔷薇等十余种落叶灌木和青海云杉适于在那曲[微软中国7]小环境种植;那曲引种树种选择应遵循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考虑生态环境相似地区物种,通过梯度引种、循序渐进方式使树种逐步适应那曲气候环境,树种的选择还应立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观测,建议选择物候温度敏感型、叶片小、展叶快、生长慢的抗旱、耐寒落叶灌木。本文还对那曲树木引种和栽培管理综合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说明科学的树种选择、综合的引种栽培技术措施及合理应用是那曲树木引种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蓝莓最先在美国开始商业化栽培,中国自1981年开始蓝莓引种栽培,栽培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成为新兴蓝莓产地。2011年,拉萨首次引进蓝莓进行栽培试验。在温室设施栽培条件下,蓝莓在拉萨引种栽培获得了成功。2014年,西藏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引进了瑞卡、都克、蓝丰、达柔、北陆、北蓝、美登7个蓝莓品种进行露地栽培试验,经过3年的实验观察,7个品种的蓝莓均能在西藏拉萨露地开花结果,且长势良好,露地引种栽培蓝莓取得了初步成功,为西藏的蓝莓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区现有盐渍化土地面积约 45 0 0万亩 ,其中耕地 80 0多万亩 ,约占耕地面积的 8.75 %。还有盐荒地 ,弃耕地 5 3.8万亩。如何改造利用这部分土地资源不仅是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改善盐渍化生态环境所必须 ,即是开发大西北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治碱”已被世界公认为投资少 ,见效快 ,效益大 ,已为各级政府和群众所接受的改良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技术途径。在盐碱地上大面积种植人工草地不仅可以使地表蒸腾变为植被蒸腾 ,从而降低地下水位 ,减弱盐分的表聚性 ,而且可以防风固土固沙 ,减少地表盐分扩散 ,尽快改善内陆盐渍化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而实施“生物制碱”,在盐碱地上建立大面积人工草地首要解决的是耐盐碱优良草种种子生产。因为目前耐盐碱性强的牧草种子非常短缺。1 耐盐碱性牧草种子生产的概况至今为止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正规的、专业化的耐盐碱牧草种子生产模示基地。近些年北方地区建立大面积盐渍化人工草地生产用种子都是经科技人员从生产用优良牧草种子通过抗盐性鉴下 ,筛选出来的既抗盐 ,且地区适应性强 ,易于种植的优良草种。如星星草、野大麦、马蔺、芨芨草、草木樨等 ,同时从国外引进了部分耐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由于藏北高寒牧区牧草生产与家畜营养需要的季节不平衡,降低了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浪费了大量的牧草资源。实行高原犊牦牛育肥是解决草畜矛盾及季节不平衡、加快高原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和保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方法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选择40头2岁公犊牦牛,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头,采取"驱虫健胃+强度放牧+精饲料补饲"模式进行了为期90天的夏季补饲育肥试验。结果试验期内,试验组增重达到34.69公斤,比对照组多增重9.29公斤;日增重达到385.54g。经效益分析表明,实验组每头牦牛均纯增收90.80元。结论在藏北高寒牧区,夏季采用放牧+精料补饲育肥模式,能提高犊牦牛生长速度,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体外法测定青藏高原冬季草场放牧牦牛甲烷排放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甲烷排放量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对冬季牧场放牧牦牛甲烷排放进行了初步研究。采集冬季牧场主要的可食牧草早熟禾(Poaannua)、中华扁穗草(Blysmussinocompressus)、獐牙菜(Swertiabimaculata)作为培养底物,并选择3头大通牦牛(1ive—weight:170±5kg),通过瘤胃采样器采集瘤胃液进行体外培养,36h后终止发酵。结果表明,随着培养的增加,体外产气量也逐渐上升,在24h达到最大值。早熟禾、中华扁穗草、獐牙菜24h累计产气量分别为129.2mL、70.8mL和73.8mL。而甲烷产量在0—6h逐渐升高,在9h达到最大,早熟禾为31.10L/Kg和獐牙菜18.74L/Kg,之后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牦牛采食上述三种牧草的情况下,其一天产甲烷量在18.74L/kg-31.10L/kg之间。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过度利用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造成草地大面积退化,草–畜关系失衡,传统草原畜牧业难以为继,亟须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新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草牧业发展。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自建站以来,立足于我国温带草原,长期开展草原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监测,草原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通过示范推广为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长期监测、养分添加和放牧控制试验,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主要发现:(1)不同物种和功能群之间的补偿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重要机制;(2)物种和群落水平的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基础,由化学计量内稳性高的物种占优势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稳定性;(3)混合利用方式(放牧和打草轮换)有利于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基于以上基础研究和长期试验示范,内蒙古草原站研发了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的草种配置及高效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延长了人工草地的利用年限,提高了牧草品质。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业发展新模式,内蒙古站提出了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合理配置技术体系。该体系通过建设高效人工草地和基本草牧场,解决饲草的生产问题,同时通过退化草地恢复和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我国的草地生态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使得内蒙古站成为草原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7.
陈念平 《资源科学》1996,18(6):24-31
本文根据郁金香的生物学特性,结合我国河北滦平县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自1991年起,中国科学院滦平试验站从国内引种50多个郁金香品种,经过几年的栽培、驯化试验,发现郁金香在当地的生长发育状况表现出:生根时间短、球根后期生长良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试验研究*郁金香、引种、驯化、栽培试验、河北省滦  相似文献   

18.
4个茶树品种在西藏引种扦插生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个茶树品种运用传统的扦插方法在西藏引种,生根试验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发根最好;南江1号次之,然后是早白,黔湄502的生根最差。为了提高茶树的品种,在方法上还有待于改进,为研究茶树品种的引种栽培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藏北牧区畜粪燃烧与养分流失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藏北牧区是典型的高寒缺能、生态脆弱地区,长期以来以畜粪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满足能源消费的同时,畜粪燃烧使得其中的有机质、养分排空,致使室内空气污染和草地物质循环受阻。本研究基于田野调查、实验分析、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了1988-2010年藏北牧区那曲、班戈和尼玛3县的牦牛排粪、牛粪燃用的时空过程,评估了牛粪燃用引起的有机质、养分直接排空流失效应。研究表明区域尺度的牛粪排放量主要取决于牦牛存栏数,那曲县、班戈县和尼玛县年均牦牛排粪量分别为15.1、6.5和4.8万t干物质(d M)。牛粪燃用量主要与乡村人口有关,那曲、班戈和尼玛年均牦牛粪燃用量分别为9.0、4.7和3.6万t d M。藏北牧区的牛粪燃用强度(牛粪燃用量与牛粪排放量之比)为70%,其中那曲县61%、班戈县72.2%、尼玛县76.8%。牛粪燃用后95%以上的有机碳、氮都直接释放到大气中了。那曲、班戈和尼玛年均释放的氮为0.19、0.10、0.08万t。与牛粪还田相比,牦牛粪大量燃烧引起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降低,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未来,应该大力发展替代能源、降低牛粪燃用强度,加大牛粪、粪灰还田力度以优化牛粪利用方式,协调牛粪的燃料和肥料功能。  相似文献   

20.
拉萨河下游河谷区三叶草引种品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拉萨河谷的自然气候条件, 选择了9种三叶草品种进行集中品比试验, 观察各种牧草的越冬率、生育期、高生长速率和产草量等生产形状。结果表明, 拉萨河谷下游河谷区适合引种栽培三叶草,三叶草能够顺利越冬,能够取得与其它地区相似气候条件下的相当产量。在参试品种中,Zgrk8802 红三叶、Beskyd红三叶和Vesna 红三叶是适宜于拉萨河谷下游的优良牧草品种,在越冬率、产草量、生长期和生长速率方面表现都是优良的品种,值得在拉萨河谷下游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