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青藏高原地面站春季积雪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豪然  彭骏  毛晓亮 《资源科学》2010,32(1):149-156
利用高原地区1962年-2004年64个地面站积雪资料,揭示了该地区春季积雪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高原地区春季积雪日数空间分布局地差异显著,多雪区集中在巴颜喀拉山东段和藏北高原东南部,少雪区主要是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以及川西干暖河谷地带;②空间分布可以概括为6种类型,青南高原东部型、藏北高原东部型、川西高原南部型、青藏高原东北部型、西藏东北部型以及川西高原东部型;③青南高原东部的春季积雪日数呈显著增长趋势,青藏高原东北部呈减少趋势,川西高原南部基本没有趋势变化,其余分区内各测站的线性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春季积雪日数仅在青南高原和川西高原东部地区存在由少变多的显著年代际变化,分别出现在1975年和1982年前后;④高原地区的春季积雪日数主要以准2年、准6年以及准10年的周期振荡为主。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陈少勇  任燕  乔立  林纾 《资源科学》2011,33(5):958-965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8个观测站1961年-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7年来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大雨降水日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祁连山和天山有两个相对多雨区。在季节分布上,冬季最少,夏季最多,秋季多于春季;大多数地方大雨降水日数有不显著增多趋势,显著区在天山地区,但西北东部略有减少趋势;全区大雨降水日数存在22年周期,除祁连山区1967年有突变现象,其余地方近47年未发生突变;以全区大雨降水总站次数序列分析,冬季较少,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所增多,春季不明显,夏季略有增多,秋季略有减少趋势;西北地区总体上降水日数为单峰型,7月为峰值,集中出现在5月-9月;西北地区日最大降水量12.8~203.3mm,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在陕西西南部的佛坪、陇中的临洮、青海北部的德令哈和天山的巴仑台各有一个高值中心。年最大日降水量普遍有增加趋势,除天山以外,大多数地方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08年黄河谷地6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并用小波分析法、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检验了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结果表明:黄河谷地年度和四季各年代的平均气温呈上升的趋势,秋、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比较显著。年平均气温存在准22年和准11年的变化周期,在1996~1997年附近发生了明显增暖的突变;黄河谷地的年降水量略有减少,冷季降水量略有增加,而暖季降水量略有减少。年降水量存在准12年和3~6年的变化周期,20世纪70~80年代初期发生了增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4.
1961年~2004年东北地区四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东北地区146站1961年~2004年四季降水量进行空间化处理,各季区域平均MRE分别为春季14.3%、夏季14.1%;秋季18.1%;冬季25.1%。对栅格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四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春季,整个时段呈弱增多趋势,但不显著,1980年代前增加,之后减少;夏季呈减少趋势,1985以后呈显著减少趋势;秋季整个时段呈弱的减少趋势,1990年代开始显著减少,2000年以后略有增加;冬季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呈波动增多趋势,近10年增幅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春季,黑龙江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吉林东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3~9)mm/10年,辽宁中部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减幅为(3~7)mm/10年。夏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以减少为主,黑龙江中部和辽东半岛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20~40)mm/10年。秋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减少,黑龙江东部局部、吉林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6~10)mm/10年。冬季,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1~3)mm/10年,辽宁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1~2)mm/10年。  相似文献   

5.
拉萨降雪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拉萨1961~2000年40a的降雪初、终日期以及降雪日数、降雪量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周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拉萨降雪的初、终日期分别集中在10月和5月的上、中旬,从60年代到90年代降雪的终止日期有明显提前的趋势;3~4月降雪最频繁;降雪量最多的是3月;日最大降雪强度与降雪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另外,拉萨降雪还有准20年周期振荡的特征.本文揭示的有关拉萨降雪年际变化特征,对做好拉萨降雪的预报和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和内陆湖,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水汽源,青海湖水位及面积的动态变化是气候和周围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体现。本文利用1961~2018年青海湖水位、布哈河流量等水文资料以及周边地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湖水位及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8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先下降后上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从2005年开始14年连续回升,且湖水面积扩张明显。受气候暖湿化的影响,近年来青海湖流域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增加显著,入湖流量呈上升趋势,加之青海湖西北部的高山冰川持续融化,流域冻土深度变浅,冻结时间缩短,多年冻土与季节性冻土水释放,致使青海湖湖泊水位上升、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林芝市39个自动气象站有资料以来观测的大风日数和大风次数数据,分析林芝市年平均大风日数空间分布、年际变化、林芝6个代表站的大风月际变化和大风次数日变化,结果表明林芝市年平均大风日数从林芝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递减,西南部米林县卧龙镇及朗县的年平均大风日数分别达到138天和135天;大风年际变化呈增多趋势,39个站里有25个站的大风最多日数均出现在2017-2018年;6个代表站的大风月际变化冬季风大、夏季风少;林芝大风次数日变化白天出现大风几率比夜间高,下午13时~晚上23时出现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95.6%,凌晨00时~中午12时出现次数最少,仅占3.8%。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年楚河1961年至2000年的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藏高原河流年楚河1961年-2000年天然径流量资料,选用Mann-Kendal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年楚河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楚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年内分配极不均衡,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6月-9月径流量占全年65%,最大月径流量占全年24.56%;在1961年-2000年中,年楚河径流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1985年左右径流量发生突变性增加;日喀则和江孜两站5~8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最显著,其次10~15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也较为显著,两站径流量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5年和7年,次周期分别为13年和12年。年楚河流域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水增加可能是年楚河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具体尚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北岸刚察地区近半个世纪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青海湖北岸刚察气象站1961~2008年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刚察年、季降水量及各等级降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刚察年降水量有明显的波动,近19a(1990~2008年)表现为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58.6mm;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平均每10a分别增加8.3mm和0.6mm;除≥0.1mm的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各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增加趋势;1961~2008年刚察大部分年份都属于偏湿和正常年份;从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刚察经历了一个由干到湿的变化过程,整体降水呈增多趋势,气候向湿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气候要素序列的变化主要包括趋势变化、随机变化和周期变化,因此本文采用M-K趋势分析、R/S分析及小波分析研究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1961年-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经M-K检验和R/S分析,表明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气温显著升高,增幅明显高于青藏高原平均值,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为显著,降水变化不一致,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变暖存在非对称变化现象,长江源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明显,而黄河源区正好相反,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变化显著;各项气候要素变化长期相关性特征均表现为持续性,过去总体升温的趋势预示未来气温总体趋势仍将继续上升,降水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各个站点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化周期及相位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本上都存27~28年、16~21年、7~11年、3~5年等时间尺度的周期。  相似文献   

11.
浙江降水量场时空分布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OF方法对浙江省38个气象观测站43年(1961.1~2003.12)的月、季降水量距平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降水量场的空间分布主要有南北分布型和东西分布型,春、冬季节以南北分布为主,夏、秋季节以东西分布为主。冬季降水场的空间分布尺度比夏季大;夏季降水场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比冬季大。秋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9~14年,冬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3.5~4.7年,而春季和夏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则无显著周期存在。  相似文献   

12.
西藏丁青县1961—2015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丁青县1961~2015年气温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丁青县气温年、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丁青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46℃/10a、0.242℃/10a和0.275℃/10a,升温率小于青藏高原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升温率。无论是平均气温、最高气温还是最低气温,四季均表现为增温趋势,以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升高均为突变现象,突变点分别在1995年、2002年和1994年左右。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周期,且无论较长周期还是较短周期的变化都处于偏暖期,且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呈向较暖趋势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张志富  希爽  刘娜  余予  范邵华  冯明农 《资源科学》2015,37(9):1765-1773
利用1961-2012年中国有固态降水观测且序列完整的1 400多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建立了完整性较好的降雪序列,选取雪季长度、降雪量、降雪日数、降雪强度和最大降雪量5个指标,分区域研究了中国降雪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降雪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新疆天山以北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降雪量以小雪等级占主要,华中地区以暴雪等级的降雪量占主要;5个区域的降雪日数均以小雪等级占主要,华中地区占65%,其余区域占84%左右;5个区域的雪季长度均为缩短趋势,新疆北部地区主要由于雪季开始期大幅滞后,青藏高原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主要由于雪季结束期大幅提前,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雪季缩短的原因中,雪季开始期滞后和雪季结束期提前各占一半;在降雪的时间变化上,新疆北部地区,降雪量和降雪日数为增加趋势,大雪等级降雪显著增加,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无显著变化,其余3个区域的降雪量和降雪日数均有显著减少趋势,其中青藏高原地区暴雪和小雪等级的降雪量显著减少,华北地区的小雪等级降雪量减少显著,华中地区大雪和小雪等级降雪量减少显著。  相似文献   

14.
近56年江西省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江西省1961—2016年81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法、EOF分析、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江西年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近56a江西省极端高温阈值在34℃~36.7℃之间,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赣东北和赣中大部分地区,低值区位于赣北北部环鄱阳湖区和赣南南部地区;出现频次最多的地区位于赣东北和赣中吉安地区,赣南地区极端高温出现频次相对较少。(2)江西省年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全省比较一致,此外还有北部与中南部出现相反的变化特征。(3)江西省年极端高温频次呈增长趋势,出现过2次明显的突变,同时存在12~14a、23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和6~9a的年际周期。(4)江西省年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同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且南部地区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较中北部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三江源区1971~2004年5~10月逐日降水、各月降水和环流特征量资料,计算了雨季的起迄日期、间歇日数和雨季内降水过程出现的总次数,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年代际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三江源区雨季5月中旬从东南部开始,然后逐步向西北方向扩展,9月上旬从西北部结束,向东南部逐渐撤退;大部分地区雨季出现的日期提前而结束的日期滞后,雨季内总降水量和降水过程出现的次数均呈减少的趋势;雨季间歇时段一般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界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西和高原及印缅地区高度场偏高是三江源大部分地区雨季起迄日期、总降水量、降水过程次数等统计要素出现较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上海1873年至2007年汛期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萍  陈葆德  陈伯民 《资源科学》2009,31(5):714-721
采用上海徐家汇站1873年~2007年的逐月、逐日降水资料及1961年~2007年上海地区11个站的逐月降水资料,从降水总量、降水总日数、不同等级降水事件、持续性降水以及时空分布的长期变化等方面,分析了上海134年以来汛期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134年来上海汛期的降水总量、降水总日数、暴雨频数、持续性降水频次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长期变化趋势不甚明显;②1980s以来,上海汛期的降水日数减少,大雨以上的降水强度增强,汛期的降水时段也更为集中,集中降水期有提早结束的趋势,持续无雨事件的发生频次存在增多趋势;③1980s以来,上海地区汛期降水总量呈现出城郊空间不一致的变化特征,中心城区汛期降水呈增多趋势,郊区则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61~2004年"三江源"地区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降水、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冬季积雪温度、降水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60~90年代冬季"三江源"地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以及雪灾出现的站次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量和地表平均积雪量每10a分别增加1.454mm、9.861cm,单站积雪量在4100m左右的高度上增加比较明显,冬季降雪和积雪增加的趋势和新疆完全一致。44a来平均积雪量经历了3次明显的转折,并具有9.3,7.0,5.6,4.7,4.0,3.5,3.1,2.2,2.0a的显著周期。未来10a冬季积雪增多的趋势仍将维持,雪灾发生的几率仍然偏大。"三江源"地区1962~2004年的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率达到0.27℃/10a,进入21世纪,"三江源"地区夏、秋季平均气温增高趋缓,而冬、春季增温加剧的趋势明显。降水量总体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减少率达到0.74mm/10a,冬、春季降水量呈现出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35,3.44mm/10a。  相似文献   

18.
近47年三江源雨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地区13个气象站1961~2007年雨季(6~9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雨季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7年来三江源地区雨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1.9mm/10a.EOF分解显示,第一模态表现为降水空间变化的全区一致性,第二模态表现为西南部与东北部的反相,第三模态表现为西北部与东南部的反相.将全区分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四个地区,用小波变换分析的结果是,东部和西部的突变点相接近,分别为1987、1988年,但旱涝期正好相反:南部为先涝后旱,突变点在20014年;北部为先旱后涝,突变点在1966年,南、北两地区的干旱期均长于偏涝期.  相似文献   

19.
李进  陈勇明 《科技通报》2019,35(12):46-53
利用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1951-2016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66年杭州市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气温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相对较慢;冬、春季增温最快,秋季次之,夏季最为缓慢;气温一般在90年代至2000年发生突变,之后气候显著变暖。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近66年杭州市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而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增多,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2000年之后,年降水量有增大之势。暴雨发生次数对年降水量的贡献作用举足轻重。分析发现未来杭州市年降水量和年暴雨日数增多的概率均较大。杭州市气候变化普遍存在较长尺度的32~34年及较短尺度的准2年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兴安盟1964年~2018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EOF分析、线性趋势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5a初霜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兴安盟55a平均初霜日期自东南向西北愈来愈早,西北部在8月下旬,其余地区在9月中旬至10月初。根据EOF分析,前三个特征场累计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77%,第一特征向量场表示兴安盟年初霜日期是同时晚或同时早的空间特征,解释方差为49%;兴安盟平均初霜日期线性变化趋势为逐年提前,较常年均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初霜日期偏早,90年代末开始转为偏晚;初霜日期近55a间周期变化存在准4a、11a、14a、20a的振荡周期,其中11a的周期振荡最强,是最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