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思 《现代语文》2010,(1):17-18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诵读》中强调:“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它。”诵读教学古已有之,是我国古代教学的精华所在,并为历代教学所重视。而目前我国在语文教学中重功利、轻积累,重结构分析、轻诵读体验,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对当代中国的语文教育重新审视,积极呼吁语文教学回归传统,加强诵读。以诵读为主的文言文教学,正愈加受到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文言文诵读教学日渐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巴燕芳 《中学文科》2009,(13):79-79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怎样才能抓好诵读教学呢?下面我从诵读教学的现状、诵读缺失的弊端和采取的措施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董玉奇 《教师》2012,(27):25-26
长期以来,部分语文教师对诵读课的认识不到位,造成了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注重语言表达,忽视诵读的重要作用,使诵读课成了“哑巴课”。诵读课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加强中学语文诵读教学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诵读是语文学习中有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的好方法,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然而相当多的基层教师不擅长诵读,更多的是缺乏引领指导学生诵读的能力,他们亟需也渴望得到这方面的教学借鉴与专业指点。为此,2006年11月3—5日,河北沧州教育局教研室举办了“沧州市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讨会”,有近600人出席会议,其中196人以“我与诵读、诵读教学”为主旨提交了论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现代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抓好对职教生的诵读指导,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而诵读教学实际也是兴趣教学方式之一,语文学科表情达意的工具性价值可以靠反复诵读来实现。虽然职教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但可以通过良好的诵读训练,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写作等能力。下面就指导职教生“诵读”问题,略谈浅见。  相似文献   

6.
王国强 《陕西教育》2008,(11):41-41
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下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粟茂藏 《中学文科》2006,(12):59-60
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诵读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所谓的“死记硬背”诵读法曾一度遭到教育界的冷落与摒弃,然而,当我们经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实践后,终于发现诵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仍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诵读教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古代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加灵活多样,诵读只是其中之一。诵读不是简单读,诵读教学也不只是读与听的互动,真正的诵读教学应该确立训练目标体系和开展诵读教学研究,不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表达、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而且促进教师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从而助推语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古诗近60首(平均每册5首),可见其在语文教材中的分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诗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并在各学段目标中提出具体要求: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目标的提出给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指明了方向,应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注重生活与语文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与表达。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0.
孟荣芝 《成才之路》2011,(32):94-I0023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干百年来,诵读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产物。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语文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所谓的“死记硬背”诵读法遭到了许多语文教师的冷落与摒弃。然而,在我们经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试验与实践之后,终于发现母语教育传统电的“诵读教学”仍是我们当代语文课堂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诵读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不是课堂热闹的点缀,更不是课堂时间的填空,而是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长时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却冷落了“诵读”,把最能体现中国语文特色的传统给丢了,教师在课堂上几乎不安排时间诵读,更少有指导学生诵读,把大量时间花在对课  相似文献   

1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及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高职学生诵读的篇数。这说明了诵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在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谈谈我的认识和一些做法。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此法创设历史久远。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讽,“背文”,即背诵;诵,“以声节之”,就是朗诵。时至朱熹,倍加强调:“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今人王力教授也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古代汉语。”这样看来,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运用诵读法提高古诗文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中诵读古诗文却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探求古诗文教学有效诵读的路径主要有三条:其一,“理解诵读要义”为古诗文有效诵读提供认识基础;其二,“明确诵读意图”为古诗文有效诵读提供目标导向;其三,“加强诵读指导”为古诗文有效诵读提供方法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上,《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把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朗读”、“朗诵”和“诵读”这三个概念其实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要求出声地读出来,而“诵读”似乎更侧重于熟读,更强调对文本的玩味与理解。诵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因而诵读理应成为语文教学最常见的课型。下面就如何实施诵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王继红 《教育探索》2006,(12):75-76
语文新课程不应忽视传统语文教学的诵读教学,应理智地把握一个度——淡化视听,还原诵读,扎扎实实落实新课标中“让学生充分地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从新课标中不难看出,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几年的教改实践中,熟读背诵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论语文诵读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让学生反复吟诵以理解课文,不强调诵读前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有其历史局限性。而当代语文教学则重在对课文的分析,轻视诵读,也欠全面。执教者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情达意的诵读,从而凭借语感进入到“口诵心惟”“品味”的理想境界。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杜雪晶 《小学语文》2023,(12):20-23
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历程中,朱自清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诵读教学有独特的见解。朱自清的诵读教学观源于时代的需求和现实的需要,具有贯通性、整体性,同时保留了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朱自清不仅提出了丰富的诵读教学理论,还探索了诵读教学的实践方式。他倡导以“诵读”为主、吟和说为辅的诵读形式,提出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抑扬顿挫,字字清朗,读诗要“有弹性”和“滞实”。这些观点时至今日仍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可见诵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近两年的站立式诵读实践教学经验,让我确信站立式诵读教学不失为当今可试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什么?我认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1.读出“语文味”中学语文教学中,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但是,诵读不应该被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