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陆文睿 《中学文科》2009,(13):47-48
现代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早在50年代,法国的著名教育家蒙田就已经提出“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的观点。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强调:“学校如能使儿童为现代生活做准备,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那么学校的这种准备即能成功。”而著名教育家杜威则直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屈小萍 《学周刊C版》2014,(3):121-12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点明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只有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学有所用。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出了“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观念,倡导开展生活化教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且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广泛、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首先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随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专家们的精辟言论,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让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小小的书本世界里.割断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点明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只有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学有所用。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出了"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观念,倡导开展生活化教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且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广泛、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学科。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得语文学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石,是其思想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极为深远。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如何摆脱这种影响,让语文教学更有效地进行,是目前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他主张教育向整个社会生活开放,以生活为中心,给学生以活的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生活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素养的现实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是开放而具有活力的。一、教学内容的开放语文是以具体作品为载体的,但语文课本并不就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教与学的一个立足点。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解放,解放民族、解放人民、解放思想。为此,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刚好与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目的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我们可以把整个语文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是由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树立生活语文观,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以课堂语文教学为核心,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开放性语文课程体系,把语文学习过程辐射、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要如何做呢?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美国教育家华特很早就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对此,有众多的专家学者论述过。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叶圣陶先生论及作文教学时也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指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由此可见生活与语文之间密切的关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活力来自于生活。那么语文  相似文献   

12.
张玉丽 《考试周刊》2009,(33):51-5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相似文献   

13.
刘霄 《课外阅读》2011,(2):207-207
《语文课程标准》说“没有,上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这里的“生活”不仅是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更是广阔的社会,是奔涌的时代潮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进程中,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汇入世纪潮流,借助生活来激活教材,活跃课堂,深化教学。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1.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是杜威对教育的根本看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改造发音器官,逐步具备可说话的能力。共同的劳动又有了交流思想的必要,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语言就在劳动中“并且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由此可以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与生活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标 《考试周刊》2012,(81):40-40
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倡导“生活即教育”。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个体又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生活教育,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努力创造一个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这对于培养学生认知世界.促进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语文的学习与人类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是不能分割的。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缺乏活力,教学活动就得不到支撑。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脱离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  相似文献   

18.
李晓琴 《陕西教育》2006,(10):44-4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世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主张给2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的中心就是生活。建构主义理论也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去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也提到,语文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因为智障儿童感知觉迟钝、缓慢,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能力薄弱,抽象思维能力极差,所以对于这些智障儿童来说,语文的学习进入生活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使每位语文教师明白,语文教学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手体验,动脑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