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教育变革中教师改变的“难为”教师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参与主体,这在理论与政策层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变革实践层面上,教师往往会采取“不合作”、“抵制”、“退却”等一系列消极行动来回应变革。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变革受到教师自身教育价值观念的“过滤”以及教师情绪上对变革的不接纳。如果教师参与变革的情绪是消极、被动的,  相似文献   

2.
刘琳 《现代语文》2010,(4):98-98
“参与”和“引导”两个词语在我们新课程改革中可谓是频频出现,“参与”是指教师要做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引导”是要教师发挥组织者的积极效用。两者都是新课改中转换教师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手段。新的课程标准使我们进一步体验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尝试了一次另类模式的“参与”,也真正感受到了“引导”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怎样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让教师在教研中体验快乐,从而提高教研实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做了一些尝试。一是创设宽松的教研氛围,让教师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我们变以往“检查”为主为“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研。如: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发现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认真倾听教师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为教师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并结合听课、评课、参与年段教研等方式,与教师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4.
"教师参与课程"合理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方式较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央集权型国家)的“合理”方式。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实问题的涌现,这种“合理性”受到了怀疑。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师亦是课程主体之一,他们应当“参与课程”。从我国来看,对“教师参与课程”理念的重视与我国目前“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制的推行是紧密相联的。无疑,教师参与课程是这一体制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然而,教师参与课程的内在合理性何在?教师如何“合理”地参与课程?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认清。一、“教师参与课程”理念的提出“教师参与课程…  相似文献   

5.
“教师课程参与”的理念是对教师在课程活动中应有作用的重新认识,是对教师单纯作为“课程传递者”角色的否定。从对“教师课程参与”理念的提出和发展,揭示教师课程参与的动因,提出促进“教师课程参与”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听课,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方式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出现“走马观花”式听课,一方面是由于中小学教师在繁重的课务、事务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则与中小学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意识不强有关。在笔者看来,听课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而要“走心”,听出感想、听出问题、听出建议、听出水平。  相似文献   

7.
张秀红 《教育》2012,(5):37-38
当下,教师研究课题似乎成了一种必然。一些学校常常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学校教师实现人人有课题,出现了人人研究课题的大好局面……”殊不知,这种“大好局面”的背后是教师被动参与,并严重增加了教师教学负担。  相似文献   

8.
“教师课程参与”的理念是对教师在课程活动中应有作用的重新认识,是对教师单纯作为“课程传递”角色的否定。从对“教师课程参与”理念的提出和发展,揭示教师课程参与的动因,提出促进“教师课程参与”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AT”作为认识中介是主客二元的“过渡”与“融合”的“中间环节”和“中间阶段”,是主体参与“教”与“学”视界融合的中介机制。主体参与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思维中介“AT”参与,其运作范式在学生方面有接受性参与、体验性参与、思维建构性参与、元认知性参与;在教师方面有策略引导性参与、方法启悟性参与、情感激活性参与、人格平等性参与。以“AT”为中介环节教学双边互动的结构是一个纵横多棱的拓朴结构,以情境性、交互性、民主性、自由性等特征推动教学双边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等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种教育文献中,“教师成为研究者”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在教育领域广为传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很难将教育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际中的。正如“教师即研究者”的积极倡导者斯坦豪斯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评定课程规划。如果教育要得到重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学生的研究传统。”[1]我国…  相似文献   

11.
双师课堂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然而,当前双师课堂中却出现了乡村教师消极应对、排斥参与等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传统“单师”课堂的视角进行审视,忽视了双师课堂中“双师”教学主体的特殊性,也忽视了因其教学样态的特殊性而应构建新理论的研究需求。扎根理论能够根植于真实的教育现象,从中生成贴合研究情境的本土化理论,有助于深入探索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对35名乡村教师半结构化访谈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受到三类因素的综合影响:政策规制和条件支持是影响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环境因素,城乡教师权责划分和教学教研活动设计是影响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活动因素,努力期望、个人绩效期望和感知学生学业成效是影响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的心理因素,且部分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可通过国家政策助推和绩效导向驱动提升乡村教师“获得感”,以条件支持托举和动态需求匹配减轻乡村教师“负担感”,以权责制度重塑和教学教研活动共建改善乡村教师“参与感”,促进乡村教师持续参与双师课堂。  相似文献   

12.
沈健 《电大教学》2002,(3):47-51
“AT”作为认识中介是主客二元的“过渡”与“融合”的“中间环节”和“中间阶段”,是主体参与“教”与“学”视界融合的中介机制。主体参与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思维中介“AT”参与,其运作范式在学生方面有接受性参与、体验性参与、思维建构性参与、元认知性参与;在教师方面有策略引导性参与、方法启悟性参与、情感激活性参与、人格平等性参与。以“AT”为中介环节教学双边互动的结构是一个纵横多棱的拓朴结构,以情境性、交互性、民主性、自由性等特征推动教学双边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教师在知识、能力方面与课题探究活动的不适应课题探究是一个新话题,教师必须进行心理上、知识上的角色转换,适应教育的新发展和教育对象的新要求。比如,教师由“指导者”向“引领导”的转换,由“权威”向非权威的转换,由“导师”向“学友”的转换,由“主讲者”向“协助者”的转换,都要求教师树立平等、互动、探究、参与等课题理念,否则,就会出现“教育不适应症”。  相似文献   

14.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在“新课改”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可以说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遗憾的是,“新课改”绎常遭到教师的阻抗,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乐意自觉参与,主动实施,致使“新课改”在有些地区、有些学校的效果不甚明显。因此,分析教师阻抗新课程的原因,消除教师对“新课改”的阻抗,建立与健全吸纳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决策与激励机制,将有助下“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支持与参与。对于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以教师知识为切入点,分析教师知识与教师课程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影响教师课程参与程度,个人知识的“内隐”影响教师课程参与行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教师知识为导向,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路径,包括课程开发知识的获取、课程开发知识的内化,教师知识的共享、课程开发知识的外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调研发现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实效性仍不尽如人意。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江苏省12所职业院校的25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凝练出74个概念标签、21个初始范畴和6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模型,并揭示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意愿-表现-收益”的动态化决策行为过程,以及“学校支持”“企业需求”“学生表现”对教师决策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效果,应致力于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化及服务能力的提升,激发其参与意愿;建立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关注其参与表现;完善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其参与收益。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教师的参与,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完全成功的。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而教师自身也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应该怎样参与?”“不仅参与而且还要有所作为!”这是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教师要能积极投入课改中,必须在观念、行为等方面作全方位重大的调整。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正确面对新课改,本刊特邀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副研究员徐巧英撰写以“走进新课程,我们怎样当老师”为主题的系列文章,从本期起每期刊发1篇,供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教师可以说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许多教师却从各自角度出发,对“新课改”采取抵抗的态度。对此,应通过从文化的层面检视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现状及影响教师阻抗新课程的诸多因素,提出“新课改”情境下消除教师阻抗的文化重建策略,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改”。  相似文献   

19.
王仲  蒋岭 《学子》2012,(3):37-38
微型课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主要特征表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了学生的参与,而是授课教师15~20分钟“独角戏”式的教学流程演示。这样的“独角戏”并非是自己在“演”,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学”。虽没有学生现场的“生成”,但教者要做更多的课堂“前期准备”。因为“微型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职初教师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江苏省张家港市福前实验小学开展了立足实情、按需而行的校本研修,不断追问、审视、探究教育的真问题和新方向,组建“三星教师”成长营,让职初教师“全员、全程、全科”参与校本研修活动,调动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成为教师成长的“杠杆”和教育质量提高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