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以SSCI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为例,分析JCR最新公布的期刊评价位置指标——影响因子百分位与h指数、累积h指数等位置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对期刊的评价效力。【方法】 计算SSCI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2015年的2年、5年、7年、10年的h指数和累积h指数,在WoS中下载各刊2015年的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和影响因子百分位,对上述指标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引证时间窗口h指数和累积h指数及影响因子百分位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00),各指标与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00)。【结论】 影响因子百分位与h指数、累积h指数对期刊的评价效力一致,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期刊影响因子分子和分母所使用的来源文献类型不统一问题,结合不同类型文献的引证特征,从可被引文献和非可被引文献角度对IF进行矫正,使其能够更加合理地用于期刊评价。【方法】 以2014年版JCR收录的30种美国眼科学期刊为研究对象,提出了5种矫正方法:IFTotal/Total、IFTotal/AREL、IFAR/AR、IFAREL/AR和IFAREL/AREL,以美国眼科医生和研究人员对美国眼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问卷调查评分为期刊真实影响力标准,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矫正后IF的期刊评价效果。【结果】 IFAR/AR与问卷调查评分之间的相关度最高,其次是IFAREL/AR和IFTotal/Total, IFTotal/AREL、IFAREL/AREL与问卷调查评分之间的相关度最低。【结论】 对于眼科学期刊,5种矫正IF的期刊评价效果均优于传统IF。IFAR/AR的期刊评价效果最理想,IFAREL/AR次之。  相似文献   

3.
根据影响因子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引证分析功能,对选择的28种眼科学SCI来源期刊不同引证时间窗口的影响因子:包括2年影响因子、3年影响因子、4年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和6年影响因子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并与同行评议得分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引证时间窗口影响因子值不同,但用于期刊评价具有极高的相关度。通过与同行评议得分比较,眼科学期刊3IF和4IF较为理想。3年和4年引证时间窗口与眼科学期刊文献被引高峰年代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Scopus数据库新推出的期刊评价指标CiteScore与JCR经典指标影响因子对期刊评价效力的差异。【方法】 以2016年同时被SCI和Scopus数据库收录的美国眼科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评分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CiteScore与影响因子(IF2)对期刊评价效力的异同。同时计算各期刊3年引证时间窗口影响因子(IF3),及按照CiteScore计算公式获得的3年引证时间窗口影响因子(IF3T),并对上述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Wilcoxon检验结果显示,CiteScore较IF2、IF3小,但较IF3T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iteScore较IF2、IF3、IF3T更接近于正态分布,离散度更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iteScore、IF2、IF3、IF3T与问卷调查得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各指标与问卷调查得分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CiteScore(0.727)、IF2(0.700)、IF3(0.700)、IF3T(0.565)。【结论】CiteScore对美国眼科学期刊的评价效力与IF2、IF3类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SSCI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为例,探讨不同引证时间窗口影响因子对期刊排序的影响。 【方法】 以2004—2014年历年均被SSCI收录的35种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为研究对象,计算各刊2IF至10IF,结合被引高峰,得出学科最适引证时间窗口影响因子,并以此为基础对35种期刊排序,将各刊其余引证时间窗口影响因子期刊排序与之做Spearman 秩相关分析。 【结果】 35种期刊被引高峰到来的时间平均为6.25年,故7IF为最适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引证时间窗口影响因子期刊排序间具有较高一致性,2IF与7IF的相关系数为0.987,低于5IF与7IF的相关系数0.993。 【结论】 对于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来说,不同引证时间窗口影响因子在期刊排序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h-指数在期刊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h-指数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文献计量指标评价体系。本文以国内14种眼科学期刊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参照,探讨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基金论文比、h-指数与读者排序平均值的相关性,发现h-指数与读者排序平均值的相关性最强(r=-0.759,P=0.002)<\i>。说明,采用h-指数对期刊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读者对期刊的排名相一致。同时以JCR内科学133种期刊为样本,特征因子(Eigenfactor)为参照,对h-指数及传统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指数与Eigenfactor的相关性最强(r=-0.963,P=0.000)。<\i>因此,我们认为h-指数对期刊的排名更能代表期刊的真实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因子百分位(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JIFP)在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中的局限性。【方法】 通过JCR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结合JIFP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揭示JIFP的局限性。【结果】 JIFP的数值过于依赖学科规模;JIFP过分强调影响因子排序而掩盖了影响因子数值的差异;同一期刊在不同学科的JIFP差异明显。【结论】 JIFP应用于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具有明显局限性,应慎重使用JIFP进行期刊跨学科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不同文献类型,对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的5年影响因子(5IF)进行矫正,以期明确基于文献类型矫正影响因子在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以SSCI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30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文献类型的基础上,提出5种矫正5IF,传统5IF也由计算获得;将各刊的传统5IF、矫正5IF与总被引频次、2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SJR值、SNIP值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矫正5IF与传统5IF在期刊评价中有较强的一致性,各矫正5IF之间也有强相关性;传统5IF和各矫正5IF与期刊其他各评价指标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差异很小。【结论】基于文献类型矫正影响因子的方法不建议应用于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  相似文献   

9.
对SCI扩展版(SCIE)收录的1058种临床医学期刊的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作了详细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医学期刊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随出版频率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058种医学期刊其影响因子(r=0.313,P=0.000)和5年影响因子(r=0.298,P=0.000)与出版频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3,0.298,P=0.000)。4组不同出版频率期刊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秩均值比较结果显示,出版频率越高其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均值越高。2006~2008年间,22种期刊出版频率有不同程度增加,出版频率增加后,各期刊总被引频次均增加,18种期刊影响因子增加。WilcoxonW检验结果表明,22种期刊出版频率增加后,影响因子(Z=2.386,P=0.017)和总被引频次(Z=4.015,P=0.000)明显高于出版频率增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国内外科技期刊和医学期刊的出版频率进行了比较,对影响因子与出版频率正相关关系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数量最多的6类医学期刊(共152种)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数据来源,将两年基金论文比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分析对象,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该6类期刊的两年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并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也不完全有相关性。【结论】 基金论文比不适合作为国内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办刊人和期刊评价体系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基金论文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期刊引证报告》(JCR)内的6门学科为基础,分析期刊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IF),为深入解析自被引率(SCR)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分别在SCI和SSCI中各选择相互独立的3门学科,充分考虑学科规模和影响力大小的差异性,计算各期刊的SCR、SCR-IF,以及非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NIF),对比分析不同JCR学科以及不同期刊分区中SCR-IF的分布特征。同时,对SCR-IF与期刊其他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列入研究的401种期刊中,SCR-IF大于0的期刊占93.77%;6门学科内,SCR-IF的平均值大于SCR的平均值,SCR的平均值大于SCR-NIF的平均值;Q1区和Q2区期刊的SCR-IF均小于Q3区和Q4区期刊的SCR-IF;SCR-IF与期刊其他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具有相关性,但是相关系数较小。【结论】 各学科期刊的SCR-IF均大于SCR和SCR-NIF;SCR-IF在影响力较高的期刊中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李煜华  高杨  胡瑶瑛 《科研管理》2012,33(5):146-152
为了探究复杂产品系统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复杂产品系统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应用结构方程方法构建复杂产品系统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假设,并通过模型计算路径系数。结果表明企业能力、环境因素和技术本身因素三者相互影响,并对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扩散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影响因子是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重要的一项衡量指标。本文首先设定分析的理论假设,利用期刊的相关引证指标,运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函数模型,对科学、科学研究类期刊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期刊基金论文比、论文篇幅长短、期刊主办单位的实力和影响力、期刊的类型以及论文作者对于期刊的影响因子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科学、研究类期刊影响因子和学术影响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我国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IF)的状况,进一步解读自引在影响因子中的作用,以利于我国办刊人掌握期刊的发展方向。【方法】 以2015年版SCI收录期刊为研究对象,计算中国和G7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有代表性的新兴国家(韩国、印度、俄罗斯)期刊自被引率(SCR),同时计算各刊的SCR-IF、非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NIF)及二者比值K,对各国期刊的SCR-IF、SCR-NIF、SCR、K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各国期刊SCR-IF的均值均大于SCR-NIF和SCR,K的中位值为1.502~1.889;我国SCI收录期刊的SCR-IF、SCR-NIF均小于韩国和俄罗斯,但高于其他8个国家;我国SCI收录期刊中,SCR-IF为0的期刊占比为3.28%,小于各国均值6.21%;我国K>2.0的期刊占比为34.97%,小于各国均值37.19%。【结论】 SCR-IF较SCR更能准确反映期刊自引对影响因子的实际作用。我国SCI收录期刊SCR-IF相对较高,但仍有部分期刊的自引对影响因子没有任何作用,且我国SCI收录期刊的自引较少有人为操控。  相似文献   

15.
统计计算了JCR数据库中六个学科八十种期刊两年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和中值影响因子,并定量分析了每种学科三种影响因子的期刊排序变化,说明了两年影响因子具有科学性和存在的价值,指出了科学运用评价指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引用的偏态分布,提出修正影响因子失真的方法。【方法】 以影响因子不同的7种物理学综合期刊为样本,根据2011—2015年度各学术载文的被引频次,以被引量的分布曲线和洛伦兹曲线揭示期刊被引量在学术载文间的分布特征,引入基尼系数来描述引用分布的不均匀程度。【结果】 期刊被引量在学术载文间均为右偏分布,基尼系数均大于0.4。【结论】 被引量的非正态分布能导致影响因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真,以(1-G)为基尼修正系数,可有效修正影响因子失真。  相似文献   

17.
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 【目的】客观评价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态势。【方法】对2012~2014年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10%)”的地质学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加以分析,并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进行了比较。【结果】(1) 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内影响因子与国际影响因子相关性不显著,而国内总被引频次与国际总被引频次相关性显著;(2) 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国际影响力正以较快的速度稳步上升;(3) 同水平的中国地质学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不明显高于中文期刊。【结论】在中文地质学期刊已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后,还应制定符合中文期刊发展的政策,扩大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客观评价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态势。【方法】对2012~2014年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10%)”的地质学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加以分析,并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进行了比较。【结果】(1) 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内影响因子与国际影响因子相关性不显著,而国内总被引频次与国际总被引频次相关性显著;(2) 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国际影响力正以较快的速度稳步上升;(3) 同水平的中国地质学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不明显高于中文期刊。【结论】在中文地质学期刊已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后,还应制定符合中文期刊发展的政策,扩大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