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宋以前《曹植集》的编纂《曹植集》,是指曹植所纂的诗文集。曹植诗文集的编辑,曾由作者亲手或使友人杨修之手编出来,此是出现较早的《曹植集》。其有关编纂的记录,是《前录》所录的七十八篇赋集,曹植嘱杨修点定的辞赋集,以及曹植自己手定的诗文目录。  相似文献   

2.
玉、瑜有别     
《陕西日报》1993年12月4日5版(周末版)《周末漫笔》专栏《王起明的精神》一文最末一段有“即便是败笔,也瑕不掩玉”这样一句话。 这里,“瑕不掩玉”应为“瑕不掩瑜”。 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瑜”为玉的光采,指玉上最美的地方,比喻优点;“瑕”为玉上有毛病的地方,比喻缺点。因此,文中把“五”的意思理解为“瑜”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3.
读者之声     
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贺元芳:我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闲来无事给报社前后写了60多篇稿,一篇未被采用,搁笔不写了。去年初,我借到第二期的《新闻与写作》,看了《通讯员要注意学习》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写稿需要具备许多知识。从此,我注意学习《新闻与写作》上刊登的文章。读了《广播经济新闻中数字的妙用》,《传神的动词》、《新闻中的对话》等文章后,我写稿时就参考着使用,改正了以前我盲目用数字,喜欢用形容词,乱用对话的毛病。在《新闻与写作》的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写消息、通讯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我  相似文献   

4.
隐秀     
《隐秀》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篇。隐就是含蓄,有余味,耐咀嚼,秀就是突出,像鹤立鸡群,是一篇中的警句。作品的意义很含蓄。又有警句。那确实是好作品。本篇对“隐秀”进行闡发,是重要的文論之一。可惜这篇的原稿残缺不全,据黄侃考証,它在南宋时还是完整的,因为南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話》里引了这篇中的話:“情在詞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相似文献   

5.
上海专栏作家小宝(真名何平)写了一篇"以笔墨为刑具"的文章(收录于《老而不死是为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内容是评李敖、汪荣祖《蒋介石评传》。文章不长,却足以看出当今一些文人的毛病。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文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  相似文献   

7.
沈燕  林立 《编辑之友》1995,(6):51-53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的再评论沈燕,林立【上海】编者按:本刊已经发过几篇对《现代汉语词典》的批评文章,这里再发两篇。对这样一本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汉语工具书的评论,其目的绝不只是就这本词典找些毛病──其实,这些毛病由于历史的或其他的原因也是难免的──...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这句诗,说到了写作方面的两个问题,即写作过程中的修改和诵读。古今中外,愈是有经验、有成就的作家,对待这两个问题,愈是严肃认真。曹植在与杨修谈论创作的信中说: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僕尝好人讽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丁翼)尝作小文,使僕润饰之。馔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僕:“卿何所疑?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将知定吾文者耶?”吾尝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曹植这封信里,淡到了他自己和当时另一作家丁翼对修改文章的看法。曹植认为,写文章不可能绝无毛病,因此他很欢迎别人批评他的文章,以便将毛病立即改掉。可见,这位“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对待写作倒颇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丁翼,不仅重视文章的修改,并且还主动地请求别人为他提意见修改。只是,他的用心似乎有点市儈气,光从个人的声名着眼,而且老实不客气地将别人为他修改的功绩,干脆就算在自己的眼上。曹植对这种看法非但不加非议,竟还赞叹不已,称之为“美谈”,可见,他对修改文章的认识,他的出发点,也仍然是不高的——尽管这  相似文献   

9.
看过微型小说《新闻报道》,着实令人发笑。步其余韵,也想“亲自”说点话。有一些骚人墨客,为了贪闲省事,想开办“文章工厂”,用同一的模式制造文章。科举时代的“八股文”就是突出的例子。目前有些编辑,虽然对刻板文章不感兴趣,却又不自觉地落入它的俗套。小说中的主编大人用“亲自”成癖就是如此。类似的毛病还有:你在花枝上留下几片绿叶,他认为那是累赘,非扫除干净不可;你写一篇正立方体的文章,他要削成圆蛋形才发表;更有甚者,还在你的文章上添枝加叶,把一些不是你主观意愿的话加到你的头上。结果  相似文献   

10.
这 篇文章的“触发点” ,来自今年2月28日河北日报社内部小报《党报人》上的一篇“读报评报”。文章说的是 :2月23日《河北日报》上刊出了一则新华社电讯稿 ,用了这样的标题———上副题 :我外交部发言人就美方称中国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事发表谈话指出 ;主题 :美方指责中国是别有用心。这个主题有毛病 :既可理解为美国的行为“别有用心” ,又可理解为中国被指责为“别有用心”。同日《经济日报》此消息的标题———上副题 :美称我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 ;主题 :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这是别有用心。这就不会产生歧义。《党报人》的这…  相似文献   

11.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者的立意是好的,强调文章题目不要用错字、错词;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今年第3期上,发表了几篇各有特色的文章。试简评如下:一、首篇作为言论而发的本刊评论员文章——《警惕两个危险,提高基本素质》就是篇好文章。它不仅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击中要害,一语破的,而且用的《警惕两个危险提高基本素质》的标题也很好。专业和业余新闻工作者看到这个标题,不仅感到醒目,还会受到震惊!评论文章要我们警惕的是哪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要求“正确地使用语言”,做到“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指出决不能“听任语言混乱的现象存在而不予纠正”。这是值得高兴的。这篇社论,观点明确,语言健康,但有三处败笔。其一:“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把‘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列为罪状之一,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号召全党同志用很大的气力学习语言。”这句话,主谓失调。在语义上,主语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可是在结构上,主语却是“文章《反对党八股》”,即:“文章《反对党八股》把……列为……”;“文章《反对党八股》进行……批评”;“文章《反对党八股》号召……”。用“文章《反对党八股》”作“列为”、“进行”和“号召”等动词谓语的主语,这在语义或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结构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这一词组中之“的”字用得不当。用了这个“的”字,“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一主谓词组便成了“文章《反对党八股》”的修饰语,修饰语中的“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4.
出于新闻职业习惯,看报刊喜欢挑毛病、找岔子,然后翻词典、查资料,妄评一番。我自诩这是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手段。这不,读《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的文章《新闻写作中的“虚”与“实”》,又挑出毛病了。该文引用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相似文献   

15.
任何文学创作都少不了夸张。“夸张”二字,最早见于《列子·天端》:“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意思是说,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人不可信。夸张又称铺张、夸饰、饰言等。《晏子·问下》:“夸言愧言”中的“夸言”;《史记·刘敬列传》:“两军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中的“夸矜”;《风俗通·声音》:“乐官所增饰”,及曹植《魏德论》:“宪度增饰”中的“增饰”;王充《论衡》中的“语增”、“增言”;李纯甫《雪诗》“千奇万巧难形容”中的“形容”等,用于修辞,皆为夸张之意。王充《论衡》中有好几篇涉及到夸张,其中《艺增篇》说:“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记协、新闻学会: 我报发表的通讯《师拜徒》,被河南省评为1985年好新闻。有人反映这篇通讯有失实问题。经我们调查结果是:《师拜徒》的基本情节都是属实的,但发现三处有毛病:(一)老瓜农王钦孟是长辈,对青年人王继法用科学新技术种瓜获高产表示学习、钦佩,但说“正式”拜师就有些不妥了;(二)王继法经常坚持收听中央广播电台举办的农业广播学校节目,但未正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8.
出于新闻职业习惯,看报刊喜欢挑毛病、找岔子、然后翻词典、找资料,妄评一番。我自诩这是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手段。这不,读《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的文章《新闻写作中的‘虚’与‘实’》,又挑出毛病了。该文引用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  相似文献   

19.
我想,一位编辑同一位医术高明的门诊医生一样,看了一篇来稿首先要诊断出这篇来稿的毛病,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拣罐头盒的摩登女郎》这篇约1500字的  相似文献   

20.
一家报纸在一篇题为《要“算”才能“了”》的文章中写道:“因此,应该提倡积极的、名符其实的‘算了’……”;一份漫画报纸在题为《佳句分析》一文中用了“竞竞业业”;一张晚报在题为《杨振宁关于做学问的三点建议》一文中说:“……第三点建议是,不要怕不按步就班的学习方法……”;一本电影杂志在一篇题为《让女豪杰们收鞭下马吧!》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