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话昆虫     
课堂教学既是新旧教学观念冲撞最厉害的交汇点,又是教学改革最活跃的前沿阵地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评价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情况,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持什么观点评价课堂教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培养人才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依然故我,学生的学习方式仍就单一被动,那么课程改革必将流于形式,徒劳无功。事实上,新课程课堂教学必须有新的创造、新的追求。这既是课改的热点,也是课改的难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评价。  相似文献   

3.
变“以教论教”为“以学论教”。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为参照,构建“以学论教”的评价参照体系。这意味着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使用新教材,怎样才算得上一堂好课?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应从数学教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出发,寻找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具体地说,就是从“为什么而教?”“怎样教?”“怎样学?”“教什么,学什么?”“教得如何,学得如何?”等方面去评价一堂课。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有它特定的行业要求。据此,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得出如下的评课维度: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系统为对象,按照素质教育的价值标准.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课堂教学观对照课堂教学,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科学化、制度化的形成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素养,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本文结合笔者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体会和中学教学的实际状况,谈谈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与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和框架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往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以“教”为中心,把教学看成知识传授的过程,制定一系列的指标评价知识传授的水平。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是学生的朋友及长辈;教学内容是充满活力的知识的载体;教学环境是激发和促进互动的背景元素。建构“三阶段、四维度”的评价模型,重构课堂教学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分析了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现状;提出了改进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几种典型理论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有明显的局限性,表现在:评价主体单一,多为教学管理者、行政领导等;评价对象偏重于教师及其所“教”的内容,忽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指标偏重于“教”的方面,过多关注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评价制度下,学生得不到主动发展,教师也得不到更好的专业发展。显然,这种课堂教学的评价制度远远不适于当前的素质教育,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为建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笔者作了如下探索:一、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的行为,现在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利平 《湖南教育》2003,(22):32-3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个背景下,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相继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虽然这些评价标准的表述方式和指标体系各有不同,但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个方面一在教研工作实践中.我们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时.经常会感到教师在评课时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教师轻学生”、“重评定轻讨论”、“重结果轻过程”。同时评价目的单一、内容片面、方法单调、结果可信度低,这些现象的存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评价是社会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教师应该摒弃只重视教的单一性评价,而应着眼于学生学的方面,即以学定教,努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本文试从教学目标,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教学过程探讨社会课堂评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围绕一定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则是评价主体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课堂教学观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可以为被评价者设计教学、改进教学,激励其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依据。并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是教师的行为,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人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等等。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表现,也基本上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新课标的出台,尤为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实行以下“三个转化”:  相似文献   

16.
王丹  陈存银 《中小学电教》2012,(11):113-114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其教学评价工作既没有一个完整的模式,也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因缺乏经验.不清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内容和方法.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评价主体单一、方式方法过于单调、只强调重视学业成绩等情况,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下面从三方面结...  相似文献   

17.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仍有许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没有跳出传统的圈子,落后于课堂教学实践。评价指标仍然把重点放在教师教的一面,包括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达成等。在师生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知识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午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使教师教有主导,教有指向,教有成效。总之,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促  相似文献   

19.
邓伟 《教育革新》2007,(1):24-25
学生评价教师,就是通过学生系统的收集教师教学中的资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是否达到教学的计划目标做出判断的过程。学校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完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达成对教师教学工作科学的评价,更多地介入和设计了学生评教这一环节。实践证明,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教学的质量、态度、方法、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学校在具体操作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误解学生评教目的、有的流于形式、有的对评价结果缺乏科学的分析,另外,学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有时不能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这种现象在学风和校风较差学校较为严重),引起了一些教师对学生评教的不满和排斥。认为学校开展学生评教的目的不是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而是针对教师的管理;认为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对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教学质量的思考,而是公然向教师品头论足的借口;认为学生评教的结果不是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是师将不师、尊严丧失的开始。显然教师对学生的评教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语文要素评价是基于语文课堂教学构成要素,参照语文评价目标对语文课堂教学事实进行的价值判断。语文要素评价包括三个维度:语文教学的目标维度、语文教师"教"的活动维度、学生"学"语文的活动维度,它直接指向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语文要素评价具有合作性、研究性、实证性三个特征,采用三段式评课策略、追问式评课策略、COP式评课策略三种评课策略。研究语文要素评价的维度、特征及策略,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语文要素评价的认识,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