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50-51
当记者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者,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  相似文献   

2.
我搬过许多次家。每次搬迁,都要扔一些“破烂”。但是扔来扔去,有些看似一不值的东西却怎么也舍不得扔掉,那就是我的采访笔记本。尘封已久、活页装订的采访本,忠实地记录了我24年的记生涯,融进了我太多的欢乐、愁苦、泪水和血汗,使我倍感岁月的丰厚。有一本是1979年四五月间去内蒙古采访守备一  相似文献   

3.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是产生新闻的基本手段,是记最基本的职业活动。从每一条新闻产生的过程来看,都必须经过采访、写作与制作这两道工序。因此,有采访才会有新闻,新闻是记采访活动的结晶。记在采访中,之所以能同采访对象面对面地融洽交谈,甚至是心灵上的沟通,最终获取新闻素材,既取决于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和了解,更取决于记正确运用公关人  相似文献   

5.
近来,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节目引人关注,一个原因,我想是因为记对采访对象不留情面的追问,营造出一种紧张冲突的职业气氛;另一个原因是,在这样的追问下,被采访的任何伪饰都大不容易。这些,对于观众都有刺激性。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新闻生涯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一项采访任务来临的时候,蒙了。为什么?因为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这不要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都是这样吗?由一无所知到少许知之,到知之许多,到完全了解。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记的采访总是有时间性的,有时甚至是很紧张的,如果等到接触了采访对象再开始认识采访对象,那样就太仓促了。我们可以把接触采访对象的时间提前——提前从资料上采访他,提前从资料上认识他,这就是我要说的新闻采访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五月通讯社是校党委领导的校团委指导下的校园宣传报道机构,是校园文化的窗口。作为五月通讯社的记者,我们有责任、有权利去报道、追踪、采访,我们每次采访都是在通讯社的授权之下才进行的,我们不能贸然地去采访我们不该采访的事件,不会报道我们不该报道的新闻。让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每次采访都不是那么顺利,驻各个科室的记者被安排去采访,每次都很难如愿。本次学代会,会前、会后我社都安排有采访任务,我们也在下面作了很多准备,但最终都因有事而被推辞,我们只有作时间和事件上的报道。 试问:我们学校有哪些机构、哪些组织不…  相似文献   

8.
深秋的沉思     
一年一度的记节如期而至,今天的天下,可谓是媒体的天下,几乎任何一件重大事件都离不开媒体。但是,作为媒体的主力军记,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许多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记在采访中遭到殴打。他们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一种奇怪的现象是:一方面许多人都尊重和羡慕记这个职业,另一方面当记采访威胁到某些人的利益时,就拳脚相加。今天,往日令人羡慕的记,成为仅次于矿工和警察之后的第三大危险行当。  相似文献   

9.
张诚 《视听纵横》2005,(4):120-120
记要记,这本来是天经地义不需要议论的事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份摄像记,在采访中并不认真记笔记,甚至根本不记采访笔记。他们有这样的理由:“我有摄像机呀,这不是比笔记本更加先进的记录工具?”意思是:摄像机可以取代笔记本了。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就是记,在采访时,必须用心、用笔或借助于其它采访工具认真做好记录。据有关史料记载,不少有成就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采访记录,每次翻开采访本,好像打开了一本历史书,又能回忆起当时采访的情景,那些被采访过的对象又活跃在眼前。与他们相比,目前,我们某些记者这项基本功萎缩了,采访时既不用心,也不动笔或用别的手段去记,面对采访对象,居高临下不着边际地问上几句,然后,要么是拿些现成材料走人,要么就是指使基层通讯员写好稿子送到编辑部去,采访完全是走形式。回去后,记者坐在办公室内,…  相似文献   

11.
想得清,说得短,再动笔加强逻辑思维的锻炼,其实是要结合日常工作来讲行的。每一次深度报道的采访和写作,都是进行这种锻炼的好机会。按我自己的采访习惯,每次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都要把我对采访单位的印象和准备怎羊写的提纲同该单位的主要领导商谈一次。这次谈话主...  相似文献   

12.
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每次学习都是一次成长.每次成长都是一次考验——身体和心灵都要经历的考验。采访杨小平这位藏族三级军士长、陆航学院某飞行训练团导航台台长13年捐资救助一对汉族姐弟的感人事迹,不仅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还让我的身体也经历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相似文献   

13.
作家黄宗英到一个地方去采访,首先是交朋友,关心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疾苦,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他说:“凡是我采访的人物都是我的好朋友,多少年不变。”“我记在本子上的常常是灵感,是一些人口、土地的数字,有时也记一点材料。  相似文献   

14.
对于记来说,每次新闻的发生他们都在现场是不太可能的。同时,许多消息也不是记自己通过努力就能采访到的。因此,媒体和记往往只能依靠消息来源来为他们提供线索和各种背景材料。这就涉及到了新闻来源的真实性的问题了。为此,我国许多媒体也制订了一些内部规范,如新华社制订的《关于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七条规定》就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异地采访,顾名思义,指的是记者到分工以外地区的采访及常驻某地采访的统称。就地市报而言,可能更多意义上的异地采访是指在报社的统一策划和组织下,侧重某一专题沿着预定线路进行的采访活动;而对省级以上的媒体,则更多意义上是对异地突发事件及重大题材的采访,尤其是驻站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16.
宿舍里住进一个男军官 走进军事记行列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报社调我时只见其,没见其人,直到调档案时才知我的性别。经过一波三折,我成为《火箭兵报》的一名军事记。到报社上班的第一天,有个男记就对我说:“女人当军事记,麻烦!”第一次下部队采访,就不幸言中。  相似文献   

17.
干过几年记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带着一个问题去采访,谈了几个小时,采访本上记了几页甚至几十页,当双方都觉得有些累了,于是,暂时放下要谈的话题开始闲聊。可往往就在这海阔天空的闲聊中,会有一两句话而激发你的采访欲望。于是立刻抓住这个话题深谈下去。而且往往这个新题目会“后来居上”成为采访重点,原来的题目反而“退居其次”。这个新发现的题目写成稿件后也大都能成为好新闻的竞争候选稿。  相似文献   

18.
黄泳 《青年记者》2006,(24):44-45
做记的似乎与档案风马牛不相及。笔提出做记工作应当有档案意识的命题,也许会你觉得可笑、不以为然。其实不然,档案可以帮助记做好工作,无论采访还是写作都用得着档案,甚至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9.
记部通知我,让我在2001年度解放军报记会上,谈谈年初两赴内蒙古北部边关闯冰河及雪灾采访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王学文 《青年记者》2005,(12):42-43
今年6月,我曾有幸采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迟主席是我几年记经历中采访的级别最高的人物。事情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事过境迁头脑静,得失愈加看分明,有必要总结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