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与辱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评价手段。何为荣,何为辱,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甚至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而对此不同的认识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对个人产生不同的社会价值导向,从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荣辱观是在扬弃、传承传统荣  相似文献   

2.
一、荣辱观与荣辱观教育荣与辱是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评价之中,支配着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判断。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以及怎样求荣避耻等的总的看法和评价。“荣”指光荣、荣耀、荣誉,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们对于这种赞誉的追求;“耻”指耻辱、卑鄙、可耻,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荣”是外在的激励,“辱”是内在的心理束缚,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所以,荣辱观的内涵可以最终归为主体内在的羞耻心和外在的荣誉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  相似文献   

3.
荣辱观包含"荣"和"辱"两部分."荣"与"辱"从根本上说是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萌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属于"人心的世界",前者是朝向内心世界的约束机制,后者是朝向外在现实的激励力量.以荣辱观为观照,可以为当下大学校园道德秩序乱象反思与重建提供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海教育科研》2006,(Z1):20-41
1.荣辱观教育推进荣辱观教育的意义荣辱观,就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集中反映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追  相似文献   

5.
荣与辱是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评价之中,支配着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判断。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以及怎样求荣避耻等的总的看法和评价。“荣”指光荣、荣耀、荣誉,是人的行为受列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们对于这种赞誉的追求;“耻”指耻辱、卑鄙、可耻,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荣”是外在的激励,“辱”是内在的心理束缚,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所以,荣辱观的内涵可以最终归为主体内在的羞耻心和外在的荣誉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荣辱观与价值观紧密联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价值观是价值判断的尺度,决定着一个人对荣和辱的判断,决定着是否认同和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标准。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着荣辱不分、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价值观有偏差甚至发生扭曲,不认同正确的荣辱标准或者颠倒荣辱标准。因此,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是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先秦哲学家荀子首次对荣辱现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先义后利则荣。先利后义则辱。并进一步把荣分为义荣和势荣,把辱分为义辱和势辱。君子可以是义荣而势辱,也可以是兼有义荣和势荣;小人可以是义辱而势荣,也可以是兼有义辱和势辱。君子小人之分关键在于义的荣辱。好荣恶辱是人的共性,但君子小人趋荣避辱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荀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当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荣辱观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并不占主流,但也展示了他对荣辱观的一些看法。老子的荣辱观是与他的哲学观念融合在一起进行阐述的,他的荣辱观要求人们不要太过看重功名利禄,不要太过重视世俗的名誉和尊宠,相反,要懂得亲近自然,做到无为,要懂得保持谦虚谨慎、知足常乐的心态,这样才会使自己真正体会大道,真正"不辱"。  相似文献   

9.
荣辱观是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是社会舆论对人们进行行为调节的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一个人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如何评价行为的荣辱,这就构成了一个人的荣辱观。所谓荣辱观就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从主观上讲,荣辱是指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价值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客观上说,荣辱是指社会对个人行为的社会价值的肯定或否定的赞扬或谴责。荣辱观不是抽象的,永恒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甚至不同的职业中,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例如,奴隶社会的贵族将奴隶制、等级制当作荣耀评价的标准。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将忠君、门第、权势当作尊严和光荣评价的标准。而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用金钱的多少来评价荣辱。一般而言,每个历史时代人们的荣辱观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道德规范的制约,道德提倡的行为是光荣的,道德不允许的行为则为耻辱的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标准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进步多做贡献作为最大的光荣,把损害人民利益,损害社会文明和进步作为最大的耻辱。社会主义荣辱观主张个人荣誉同集体、国家荣誉联系在一起。集体、国家荣誉高于个人荣誉,需要每个集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个人的...  相似文献   

10.
<正>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和理解。中专学校是  相似文献   

11.
义利观是指如何认识"义"、"利"以及如何处理"义"与"利",即道义与利益之间关系的思想和观点,是中国古代荣辱观的理论渊源,是义利观在伦理领域的进一步展开。人性是可变的,人们最终会趋向于善,即"义",这是人们趋荣避辱的道德支点;社会物质条件,即"利",对人们的荣辱观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人们趋荣避辱的物质前提;如果"义"和"利"发生冲突,要坚持先"义"而后"利",甚至舍"生"取"义",这是人们评判荣辱的尺度和标准。深入探讨古代荣辱观的理论渊源,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荣辱观的思想精髓,并进而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荣辱观是一个人对待荣誉和耻辱的基本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反映,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是非观念。荣辱观包含主、客观两方面意义。客观方面是指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给予的公认和奖励或者否定和谴责;主观方面是指个人对社会客观评价的自我意识,是人们具有是非感的一种表现,其实质上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社会价值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感受。  相似文献   

13.
自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以来,老师们在明确“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后,努力把荣辱观教育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引入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教育环节中,不断创建新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荣辱观教育活动也因此开展得蓬蓬勃勃。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找出了自己行为中的荣和辱,还对教师行为中的荣和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对此,我利用课间时间随机对一些孩子做了采访。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荣辱观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荣与辱属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社会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两个重要尺度。大凡一个有自尊心的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十分珍惜自己的荣誉,而力戒耻辱的。因此,加强荣辱观教育营造一个去伪存真、争荣避辱的良好氛围,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很好地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荣辱观,什么是荣辱观教育  谈到荣辱观,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两个概念:光荣和耻辱。这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荣辱观就是通过社会舆…  相似文献   

15.
"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思想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反映,是适应我国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事业的迫切要求,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又一生动体现,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对我国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般说来,人们的荣辱观总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基础,表现为一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心理认知观念,是一种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根本看法和观念体系。在社会生活中,荣辱问题即以何为荣、以何为耻,标明这个社会、某种群体、一定个人赞誉、支持、褒奖什…  相似文献   

16.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对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与实质荣辱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荣与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对人们…  相似文献   

17.
知荣明耻、好荣恶耻的士人"耻"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传统士人阶层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等是其形成的基础。传统士人"耻"观的内涵则包括将士人"知耻"作为国家治乱兴亡之本、士人阶层教化的基本宗旨和人与动物的分野标志,坚持"不仁则辱"的道义标准,将陶冶耻感作为士人教育的重点。这启迪我们应该将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提到国家兴衰荣辱的高度来认识,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报国恤民、崇仁尚义、勤劳诚信作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营造优良"士风"以促进社会淳厚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八荣八耻”的论述既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鲜明特征,也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荣与辱的根本标准。荣辱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到确保方向和提供思想保证的作用。两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荣辱观是关于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根本观点,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价值观,即荣辱价值观.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荣辱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导的荣辱观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但目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却以荣为耻,以耻为荣,出现了荣辱观颠倒的现象.荣辱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决定于价值观.我国目前社会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荣辱观颠倒的现象,其根源在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决定的价值多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价值是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面对当前价值观多元化导致的荣辱观颠倒现象,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性,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20.
龚志宏 《教育探索》2008,1(5):99-101
知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坚持“教之耻为先“,把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知耻感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