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语言的迁移在二语学习中的迁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中国学生对母语的语言规则的掌握是根深蒂固的。在学习英语时,不自觉地采用母语一些发音规则来发英语的语音。在语音层面上,汉语对英语发音的干扰作用要远远大于促进作用。浅析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的成因以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母语思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即负迁移和正迁移 ;我们的母语在诸多方面不同于英语 ,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 ,而英语则是注重主语的语言 ,如果一味地用汉语句式来套用英语句子 ,我们就会错误百出。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的共性来促进“正迁移” ,借助母语思维来促进英语学习 ,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率。我们要避免负迁移 ,促进正迁移 ;充分利用汉语思维 ,进行汉英对比分析 ,区别不同点 ,联系相同点 ,从而达到尽快掌握英语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论英语教学中语言迁移与文化移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于两大不同的语系,代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要学好英语,就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英语文化移入。与此同时,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及语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找出汉语思维模式中的这些共同特征并实现积极的母语文化迁移,这种迁移是必要的,能对英语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此情况下,英语文化移入和汉语文化迁移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相映生辉,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了解母语对学生接受英语知识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适时对英汉两种语言系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比较,并在表达方式层面上以及文化差异层面上分析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使学生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明确语言错误的根源,从而促进学生充分利用母语迁移来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5.
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是两个不同的语音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异同点。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汉语的发音方式和发音习惯不可避免地对英语语音学习产生迁移,从而影响学习英语语音的效果。本文尝试着从语音层面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并运用语言迁移理论来探讨汉语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并得出结论,避免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6.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会导致错误出现,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汉语与英语的相似之处能够对英语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促进作用。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表现包括:语音、词汇、句型、语法、语义、语篇。在非语言知识方面的表现,包括词汇文化方面和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7.
Odlin将语言迁移定义为目标语与其他先前习得(也许没有学会)的语言之间的异同导致的影响。语言间的异同可能导致不同结果,主要是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可以促进外语习得,负迁移则起干扰作用。现就一些学生英语作文和日常对话中的实际错误,来看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的消极影响。一、词法方面1.动词用法方面的失误。汉语动词用法比较灵活,而英语对动词用法有严格的规定。有些学生说出或写出“listen radio”,“waitpeople”,认为与汉语中“听收音机”、“等人”完全对应,恐怕是没有注意到英汉动词的这一差别所致。2.不注意区分词性。英语…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语法的教学和学习中,汉语的迁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语和汉语在一些方面有差别,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尤其是在语法方面,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有很多共同规律。因此,英语语法的教学要合理运用汉语语法的迁移来帮助学习者学习。本文介绍了英语语法学习中的汉语正迁移和迁移,并对如何有效运用汉语迁移来提高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雪霞 《考试周刊》2011,(54):109-111
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往往会导致语言错误和学习困难。本文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及有关汉英比较的知识,结合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汉语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在词汇、语言习惯、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进行探讨。同时针对所探究的现象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袁晓玲  王全民  任颖 《海外英语》2014,(8):77-78,80
我国英语教学经历了从强调语法或口语的时代,到感性和理性语言能力并重、全方位渐进式培养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的时代。在汉语的日常语境下学习英语,我们提倡以渐进式扩大词汇量为基点,首先培养感性的英语语言能力,然后逐步加强培养理性的英语语言能力,使学习者最终获得较大的词汇量和较强的语法能力,辅以大量的听说读写译渐进式训练,从而学好英语。学习者可以依托母语——现代汉语,较容易地实现从现代汉语到英语的理性语法能力迁移,包括较低难度的正面迁移和较高难度的负面迁移。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母语对一个人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会产生促进作用(正迁移),也会产生阻碍作用(负迁移)。汉语与英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受母语的影响是明显的,这些影响涉及口语,写作,阅读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汉语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的负迁移作用,以求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代外语教学在特殊历史情境下展开。虽然受时代局限,存在许多问题,但一些经验仍值得借鉴。近代外语教学所强调的语言学习与西方文化并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重的教育理念,经世致用的教学观念以及重视多样化和本土化的教学,重视语言知识输入、强调先学后用、重视中文学习等等,都给当代英语教学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万生 《双语学习》2007,(11M):38-40
英语词汇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母语汉语的迁移必然会对英语词汇学习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就汉语母语正迁移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学习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指出由此可采用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成语的比较 ,从各自语言的特色 ,文化的内涵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异同 ,有助于了解英语所载的文化意蕴及其多层面背景 ,是学习该语言并运用其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法 ,也是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在以英语还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其中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负迁移的形成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甚至过度相似性或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过度借助或照搬第一语言的知识而造成的,在此,笔者主要从英、汉两种语言及思维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实际教学中各个平面的负迁移现象,包括语义、语法结构、语用等各层面上的负迁移。根据分析结果,笔者提出具体教学中避免负迁移产生的相关对策:(1)重视第一、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2)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错误现象。  相似文献   

16.
此研究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依赖观念的实证研究,对象为广西环江县壮族和毛南族中学生。研究发现:(1)少数民族学生中广泛存在民族语单母语、汉语单母语、民汉双母语等不同情形的母语现象;(2)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依赖观念普遍存在,且程度较高,其中以英语作文时的母语依赖程度最高,母语依赖成为一种有益的学习方法;(3)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绝大多数希望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对民族语的期待极低,同时没有学生期待全英语教学,即对母语尤其是汉语的依赖与期待远远高于对民族语的依赖与期待。这些发现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共同性使母语对英语输出产生积极的效应,即正迁移,而语言的特殊性使英语学习者利用母语的语法框架、句型模式、文化习惯去套用英语句子,束缚了学习者的想象力和灵活性,妨碍了表达,对语言输出产生消极效应,即负迁移.只有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才能实现由自觉的语言输出变成自发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促进外语学习,负迁移则妨碍外语学习.本文通过英汉语对比,探讨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母语在语音、语法、词汇、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同时对母语的正迁移现象也做了一定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得出了母语迁移给外语教学所带来的一些启示.学习者们在今后的二语习得过程中应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保证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语言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语言迁移的研究,人们能正确认识语言迁移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并通过系统地对比分析影响语言迁移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教师能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结合中英文语言及文化的异同,尽可能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相似文献   

20.
李晶晶 《成都师专学报》2010,(6):108-109,123
本文从英语学习的心理机制角度,讨论了成年人英语学习信息加工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思维结构"相互交叉作用,分析了这一作用在概念结构上对成年人英语学习的思维趋同性的重要意义。作者明确指出,成年人在英语学习中有机地借助母语的"语言-思维结构",对英语学习不仅不会产生消极作用,相反会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