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刘敏  许世远  侯立军  欧冬妮 《资源科学》2010,32(8):1533-1537
本文通过研究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土地覆被的类型,动态变化过程和环境效应等方面,发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建城区面积在13年间净增了1500km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州等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大,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长江三角洲耕地流失严重,平均年耕地递减率达0.55%,约为同期全国平均值的2倍。近6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递减率变化总体上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由缓慢减少→迅速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城镇扩展、交通道路建设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系缩减迅速,主要表现在湖泊的湮废与河流的填塞两方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同水网体系消失紧密相关,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河流、湖泊水质、城市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城市气候。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191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的地形图和2000年代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和人工解译,获取了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1910年代的125.25km2增长到2000年代的456.88km2,净增长331.63km2,增长率为264.77%。不同时段地表水体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1910-1950年代,地表水体面积的增加以河流为主,河流面积增加了41.14km2,占水体增加面积的83.7%;1950-1980年代,水库和坑塘的面积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长了152.98km2和101.88km2;线状水系密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沟渠密度的增加。1980-2000年代,北京市地表水体的面积增加了76.32km2,但是水库面积缩减了24.2%。北京市地表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降雨、地表水资源开发、用水以及水环境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191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的地形图和2000年代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和人工解译,获取了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1910年代的125.25km2增长到2000年代的456.88km2,净增长331.63km2,增长率为264.77%。不同时段地表水体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1910-1950年代,地表水体面积的增加以河流为主,河流面积增加了41.14km2,占水体增加面积的83.7%;1950-1980年代,水库和坑塘的面积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长了152.98km2和101.88km2;线状水系密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沟渠密度的增加。1980-2000年代,北京市地表水体的面积增加了76.32km2,但是水库面积缩减了24.2%。北京市地表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降雨、地表水资源开发、用水以及水环境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4.
2000年~2006年东北地区植被NPP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东北地区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植被年NPP主要集中在(200~400)gC/(m2·年)区间,平均值为400.85gC/(m2·年),高于同期全国植被年平均NPP(360.97gC/(m2·年))11.02%。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森林分布区年平均NPP较高,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区及呼伦贝尔草原东部草原区次之,而呼伦贝尔草原西部草原区,松嫩平原西部的农牧交错区及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区年平均NPP最小。对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年均NPP分析,针阔叶混交林年均NPP最大,草地年均NPP最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东北地区2000年~2006年年均NPP变化特征以基本不变的趋势为主,年均NPP增加的面积略高于减少的面积,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30.51%,减少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7.43%。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植被NP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东北地区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该文基于3期TM数据,在GIS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洮儿河流域中上游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①时间演变特征:从土地利用演变速率看,草地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在1985年~1996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52%,1985年~2000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20%,而难利用地面积减少幅度和速率较小.除了草地和难利用地减少其它类型都呈增加变化.其中耕地增加明显,在1985年~1996年期间增长速率为1.79%,1985年~2000年期间增加速率达到1.40%,而林地在15年内以每年0.82%的速度持续增加;②空间演变特征:从土地类型结构看草地一直占绝对优势地位,3个时期所占比例分别为46%、46%、38%,但草地无论是面积或质量都呈下降趋势,表现在: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斑块数量也由1985年的5 498块增加至2000年的5 582块,这说明草地在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过程中还表现出明显的破碎化;耕地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尤其水田增加幅度大,且集中连片位于水源较好的区域;林地和居工用地的比例也都呈上升趋势;而难利用地比例则大幅度减少.该文还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利用演化过程中的贡献,结果表明,草地对耕地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难利用地.通过分析看出,研究区土地利用在近15年内变化速度很快,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过程中以优势类型草地变化最大,并且是内部的调整为主,其它非优势类型都是作适应性调整,这说明本区的土地利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王瑾  蔡演军  安芷生  刘娟 《资源科学》2013,35(6):1300-1309
利用遥感影像和多源地理信息提取峻河流域高寒灌丛,分析近30年来区域高寒灌丛分布面积的变化,并与峻河流域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年蒸发量以及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比值进行对比,探讨影响高寒灌丛面积变化的气候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峻河流域高寒灌丛面积在10年尺度上具有一定的波动性,1977年-1990年高寒灌丛的面积增加14.37km2,1990年-2000年高寒灌丛面积减少了12.61km2,2000年-2009年高寒灌丛面积又增加了8.53km2;②峻河流域高寒灌丛面积变化与该区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但与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呈反相关;③峻河流域高寒灌丛面积变化与整个青海湖流域的干旱强度变化相关,干旱强度越大,高寒灌丛分布面积减小,反之,干旱强度减小,高寒灌丛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09,31(12):2029-2034
本文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0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新疆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985年~2008年间,耕地净增加4.99×104hm2,面积比由38%上升至57%;未利用地增长仅次于耕地,增长面积为1.07×104hm2,水域,林地,建设用地都呈增长趋势;草地为唯一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缩减7.02×104hm2,面积比由49%缩减为36%。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分析可以得出,农业开垦是新垦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力因素,草地面积减少是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盐碱地增多和沼泽减少反映了该地区存在因农业开垦而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成都市双流县1996年~2003年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哪变化进行研究.研究采用斑块总面积、破碎化指数和分维数对县域各景观要素进行动态分析,引入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区域破碎度和城市化指数研究县域内4个代表性乡镇的综合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会生产时空上的变异:①同一区域在不同时期景观格局呈现有规律的变化.1996年~2003年,水田和菜地的斑块总面积在不断下降,而城镇居住用地和工矿用地的面积却不断上升;所有斑块要素的破碎化指数除了城镇居住用地,均为下降;河流和交通廊道的分维数最大,是由于它具有最复杂的斑块形状;②不同区域在同一时期表现出的景观特征也存在差异.与多样性指数不断上升相比,东升镇的均匀度指数先是从1996年的0.672上升到2000年0.680,之后又下降为2003年的0.679;黄水镇的多样性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其增幅超过了东升镇;中和镇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城市化指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2003年分别达到2.394、0.680和270.81,这在各研究点中是最高的;黄龙溪镇的区域破碎度先是从1996年的0.273下降为2000年的0.213,之后又上升为2003年的 0.225.通过对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从中找出影响景观格局的因子,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持续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面积的不断增大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那曲县的气候变化也表现的较为明显,年平均气温一直在逐渐上升,上升幅度在0.5℃/10a,年平均降水量也是随着年代逐渐增多,增幅在15.5mm/10a;各层地温呈上升趋势,蒸发量、日照时数缓慢减少,冻土厚度缩减;不同程度的雪灾发生概率较高,干旱发生频率达到50%以上;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牧业生产、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应通过政府与社会公众共同协作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努力做到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水资源变化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2000、2004的TM/ETM影像数据,采用计算机屏幕人工解译的技术方法对三江源地区湖泊、湿地、冰雪水资源信息进行提取,并对2000年、2004年三江源地区≥0.5km2的湖泊作了专题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已萎缩或消失的湖泊,在2004年又重现湖泊特征;2004年与2000年相比,≥0.5km2湖泊面积增加9.2%,内陆沼泽面积减少1.90/0,冰川萎缩1.4%,河流面积减少1.3%.分析2000、2004年水资源与气候变化的响应,表明降水量对全区湖泊面积的影响较大,气温的升高是导致湿地减少、冰川萎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本文探讨了重庆市北碚区城市用地的扩张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分析了1972年-2006年北碚区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格局;讨论了其1995年-2006年间城市用地扩张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主要结果如下:①在时间尺度上,北碚区城市用地扩张分为慢、快和剧烈3个阶段,城市用地快速增长的区域分布在城区西南和正南方,城市重心最初向南方迁移后,逐渐向西南方转移;②北碚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格局可分3类:自然增长型、社会-政治事件影响型和经济-人口影响型;③1995年-2006年来,北碚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各类型间相互转化关系暗示了这些变化主要受控于城市用地的扩张;④北碚区城市用地扩张受到山脉、河流2种自然因素影响最大,这也是大都市卫星城镇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同时,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交通条件和城市人口数是北碚城市用地扩张主要的人为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00-2012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利民  董婷  谷岩岩 《资源科学》2016,38(7):1254-1265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不协调导致城市土地蔓延、集约程度低,研究城市土地的扩张速度和程度,并进行城市间的横向对比分析,对于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统筹城市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面积、人口数量变化表现为城市人口密度随时间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土地的扩张程度和内部发展潜力,称之为城市空间弹性。以中国263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以2000-2012年间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率为基础,采用位序评分法构建计算简便、横向可比的城市空间弹性指标。根据弹性计算结果将城市划分为高弹性、较高弹性、中等弹性、较低弹性和低弹性5个等级。中国东部地区高弹性城市占比较高、中部地区以较高弹性和中等弹性城市为主、西部地区城市弹性主要为中等以下水平。研究期内绝大多数样本城市人口密度降低,城市空间弹性增加,在2000-2006年间尤为明显。进一步结合中国五大城市群分析看出,总体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弹性较大,但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弹性中等或较小。根据城市空间弹性计算结果可以更加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的优先次序以及进行刚性和弹性边界的程度控制。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扩展对区域洪涝孕灾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伟忠  杨桂山  陈爽 《资源科学》2012,34(5):933-939
城市空间增长直接改变地表不透水面、河流景观等洪涝孕灾环境,引起产汇流过程紊乱和涝灾发生。采用多源数据及GIS、实地勘测等多分析手段,基于洪涝孕灾环境特征变化视角,分析当前江宁开发区城市空间快速增长与涝灾频发的影响关系:开发区成立至今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10.34倍,水面率下降近50%;目前全区不透水率48.12%,主要建设用地平均不透水率超过70%;研究区城市空间增长直接驱动下用地不透水率及格局、径流路径与江水区分布以及河流景观特征及行洪能力显著改变,最后分析提出产水量大、汇流集中且河流排洪差的主要洪涝孕灾环境敏感区,为用地布局的水文安全及洪涝预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快速进程中河道利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道范围内土地占用、入河污染物大量排放、河道资源无序开采等活动,对河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本文探讨了城市河道自然功能及社会服务功能演变趋势及规律,总结了城市河道所面临的诸如河面率缩减、河道水质恶化、河道形态及结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挖掘了引发河道问题的深层原因。在借鉴城市河道利用与保护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分别提出了河道保护的措施与建议,如在城市化初期开始完善城市河道保护体系,加强日常监督、工程治理、资金支持和行政管理以促进城市化建设与河道利用的协调发展,从而积极应对城市河道利用中的问题,为河道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与生态化建设途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流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天然河流水系遭到较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和正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然后以南京市为例,论述了城市化对天然河流的影响,探讨了城市河流的生态化建设途径。认为从生态学的角度认识河流、整治河流,维护并增强城市河流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河流整治达到双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洪毅  袁德辉  海英 《科技通报》2012,(1):62-67,100
通过对1981-2006年浙江丽水市区、外围高山测站的气温资料与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道路面积等城市化发展统计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分析了城市发展对环境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丽水城市发展对环境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环境气温的升高、城市与其外围地区的气温差值发生增大变异,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建成区面积、工业总产值、城市道路、城镇人口等城市化发展因子的迅速增长对城市环境气温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鉴于湘江流域独特的区域位置及经济地位,且由于江河上游城市的污染产出会影响下游城市的环境表现,结合非期望投入-产出提出改进的RAM-Undesirable模型和Global-Malmquist指数来测算湘江流域城市群河流环境效率。研究发现:(1)湘江流域城市群河流总体环境效率相对稳定且逐步改善,但区域内差异明显;(2)考虑非期望投入可以消除河流流动性及初始水质差异造成的误差,从而更客观地反映效率水平;(3)各城市河流的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发展不平衡,存在互补现象,其中技术变化是导致全局Malmquist指数波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肖琳  田光进 《资源科学》2014,36(7):1327-1335
首先引入定量识别城市扩展模式的城市扩展面积指数,结合象限方位法和缓冲带法分析空间扩展特征;其次在栅格尺度构建空间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不同时间序列城市增长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1990-1995年天津城市扩展以主城区填充式、环城四区外延式为主,填充式和外延式主要分布在Ⅲ、Ⅶ、Ⅷ象限与16、56、104km缓冲带,距公路较近易发生扩展,道路沿线的城市扩展空间辐射范围广;②1995-2000年天津环城四区、塘沽、大港少量填充式扩展,集中在Ⅶ、Ⅷ象限与96~112km缓冲带,城市扩展与到城市用地距离显著负相关,主城区高密度建设用地抑制环城四区城市扩展;③2000-2005年天津城市扩展活跃,以主城区填充式、环城四区外延式、塘沽和大港"卫星城"式为主,主要分布在Ⅲ、Ⅶ、Ⅷ象限,填充式和外延式集中在8~24km缓冲带而"卫星城"式集中在16~56km缓冲带,城市扩展与到公路距离有最显著负相关性,道路建设是推动天津主城区、环城四区、武清及静海城市扩展主要驱动力,其次距城市用地较近易发生城市扩展,塘沽与大港分散的城市用地带动周边城市扩展。以上结果反映出1990-2005年天津城市扩展时空分异显著,西北-东南是城市空间扩展主要走向;城市扩展影响因素多元化,公路建设是主导驱动因子,交通区位优越地区最易发生城市扩展。  相似文献   

19.
黄丽  韩长峰 《大众科技》2012,(6):118-119
九坑河水库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离肇庆市区二十多公里,是省一级饮用水保护区,鼎湖区的自来水取水地,肇庆市的备用水源地。于2011年这一年的时间内对水库库中样点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包括富营养化指标和浮游植物的种类和丰度等的生物指标。水库富营养化主要受到总氮含量的影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硅藻和绿藻,要特别注意对总氮等营养源的量的控制,从而达到抑制水华种生长。  相似文献   

20.
张正栋  蒙金华 《资源科学》2013,35(6):1261-1267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形成的特殊城市气候特征之一,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布局、经济发展及人群健康等许多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应用Landsat-5 TM图像的TM6波段(空间分辨率为120m),利用单窗算法反演了行星亮度温度,结合GIS和CAD技术分析了广州市的“热岛效应”空间格局和特征,规划了城市降温通道.得出以下结论:①广州市城市热岛特征显著、空间分异明显.在中心城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岛,中心片区城中村热岛效应强烈,城市绿地和水面“冷源”效应明显;②规划了广州市市区范围内的降温通道,形成了以珠江沿线为主轴、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格状降温通道格局;③充分利用丰富的绿地、水域以及降温通道的作用降低热岛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