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苏会艳  杨充 《科教文汇》2009,(27):249-250
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一个女人》被认为是近代文学纪念碑式的名作。女主人公叶子的悲剧命运与几位男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粗犷阳刚却自私冷酷的情人仓地和宽容仁慈却虚伪自私的未婚夫木村一步步将她引到了万劫不复的凄惨境地之中。马丁·布伯说:“只有在生动的关联中,才能直接认识人所持有的本性。”本文尝试以其“我—你”、“我—它”关系理论分析《一个女人》中的两个主要的男性形象,以更好地把握叶子这一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2.
个体的理性,并不会导致集体理性的产生;相反却会酿成"公共地悲剧"。本文建立一个分析在集体中为何产生"公共地悲剧"的数学模型,并指出,集体人数越多和个体越理性,产生"公共地悲剧"的现象就越严重。而提高对"乌合之众"危害性的认识,适度控制集体人数,提高集体意识与增强集体荣誉感则是克服领导过程中产生"公共地悲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别有寄托的小说,作者在普通的人生故事中,寄寓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围城》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窘境。正像《围城》一样,现代人有着太多的无奈和羁绊。而本文我想谈围城中几个典型女人形象。如风情万种、"局部真理"的鲍小姐,高雅风范、掩饰下工于心计的苏文纨,故作幼稚的孙柔嘉,这些可怜的女人是围城中地地道道的子民,她们从这个围城跳出来,却又跳进了另一个围城,游离与自身的悲剧当中。  相似文献   

4.
吴倩 《百科知识》2021,(15):24-25
山若内子被认为是美国戏剧文坛中亚裔美籍女性书写的先驱.她的作品以日裔女性人物为中心,描述了她们随夫赴美后苦不堪言的生活及孤苦的精神世界.在她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诸如《灵魂要起舞》《12-1-A》《音乐课》《母亲教给我的歌》等优秀的戏剧作品.在《灵魂要起舞》中,山若内子记录了这些日裔女性身处异国他乡,在男性中心主义权威社会中的生存境况.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其《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中,认为男性声音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所以在他们的写作中,女性的形象被固化为"天使"或"妖妇"."天使"将女性推崇为"温柔、美丽、顺从、贞洁、无私、无知的天使形象";反之"妖妇"则是将女性贬化为"淫荡、风骚、凶狠、多嘴、丑陋、自私的妖妇形象".事实上,这两种形象都体现出男性中心主义对女性的歪曲解读和贬抑.此外,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到了"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这里的"钱"和"房子"都是对经济独立的隐喻,女性只有在经济上实现独立并且摆脱对男性的依附,才能获得从事写作的独立空间.剧中,花和惠美子象征着生活在父权制权威下的"天使"和"妖妇",但她们都无法实现经济独立,这也成为她们摆脱男性中心主义控制的首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试对《小女人》作一评析:小说以女性的敏感细腻,大胆表现了同性之爱。颠覆并消解了男权社会中传统男性崇高、完美的形象,以女性主义视角透视出一个个自私、懦弱的男性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失望。并试图探询一种新的性别格局——女同性恋,建立一个自足的爱与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试对《小女人》作一评析:小说以女性的敏感细腻,大胆表现了同性之爱.颠覆并消解了男权社会中传统男性崇高、完美的形象,以女性主义视角透视出一个个自私、懦弱的男性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失望.并试图探询一种新的性别格局--女同性恋,建立一个自足的爱与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戴着黄金的枷锁伤人害己,疯狂、变态的曹七巧形象。本文主要从社会层面分析曹七巧从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泼辣粗鲁却自由开心的小业主家的女儿,变成一个自私、工于心计、没有朋友、没有爱、没有人情味甚至有些变态的“这一个”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曼斯菲尔德的许多作品人物都涉及到身份确认问题。这些人物的身份复杂又多元,并不能笼统地用"她们是谁"来给身份下定义。一些人物,比如《序曲》和《在海边》中的玻丽尔和《已故上校的女儿》中的康斯坦蒂感到自己就是在扮演这某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是自己创造出的一个"假我"。本文将通过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的这些代表人物来探寻人物身份的多层次性。运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解读这些人物为了符合对她们的社会预设形象所展现出来的"另一个自我"。  相似文献   

9.
屈冬 《知识窗》2012,(9X):20-21
安斯.本德仑是福克纳塑造的众多恶人形象中,最为令人愤怒的一个。如果说《圣殿》中的金鱼眼、《喧哗与骚动》中的杰生.康普生是环境的原因致使其作恶的话,那么安斯天性里就是一个十足的恶人,他自私、无情、吝啬、虚伪,是个地地道道的恶人。本文力求详尽分析安斯的人性之恶,进而从中窥见福克纳塑造安斯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0.
希望     
谢胜瑜 《知识窗》2011,(11):1-1
提起“希望”这个词,我最不能忘的是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摔落下来。病人望着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老画家贝尔曼得知后.在最后一片叶子凋落的晚上,冒着凄风苦雨爬到高高的常青藤枝头的墙面上.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最后一片叶子因此始终没掉下来。因为生命中这片希望的绿叶.病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相似文献   

11.
莫言作品中的狗形象不一而足。仅他的中短篇小说中写狗和涉及写狗的作品就有《木匠和狗》、《白狗秋千架》、《怀抱鲜花的女人》、《一匹误入民宅的狼》等。散文《狗的悼文》更是介绍了很多狗在人类活动史上的知识,写得"狗"趣横生。这些狗有的行动诡秘,有的阴险狡诈,有的通情达理,有的凶猛自私,在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描述中显得格外突出,形成了独特的莫言式的狗的世界。上述作品如果离开了狗,不仅很难成名篇,甚至会扼杀作品于摇篮中,其支撑作品成形乃至体现高度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分析莫言作品中的狗性,可以更多更好地来透视其作品中的人性。  相似文献   

12.
越过"花甲",特别是过了"古稀",我似乎越来越喜欢用"一"字。几年前我写了一篇怀念《红旗》杂志总编熊复老师的文章,题目叫做《一个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之后我又写了用"一"打头的两篇序,一篇是吴宪鸿的《故园风》序:《一个崭新的创意》,一篇是程瑞嘉的《数星星的老人》序:《一部基层人物谱》。不久前我用"一"打头写了一篇纪念《歙县文艺》出刊200期的文章:《一个编辑的琐忆》,前些天我为庄一心的文集《空山竹语》写序,又用"一"打头:《一个"静"字成就一部书》。今天方鸿惟发来一部书稿《走山》,嘱我为它写序,读着读着,脑里忽然冒出一句话:"一部抗击地质灾害的歌曲。"谢天谢地!不用我冥  相似文献   

13.
柳文春 《知识窗》2011,(1):40-40
牛魔王和白骨精是《西游记》中不同章节里出现的两个经典形象,一为魔王,一为妖。小孩子经常会简单地拿他们两个做比较,比比谁更有本事、谁更厉害。可当我们认真地了解后却会发现,把他们两个从“职场”的角度对比更有趣。  相似文献   

14.
杨柳 《科教文汇》2010,(4):82-84
本文通过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我孤独地游荡》及多萝茜·华兹华斯的一首自然诗《浮岛》的对比解读,分析男性自然书写与女性自然书写的不同特征,自然在不同的再现方式中的不同地位和形象,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两性在面对自然、自然价值、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命题时不同的思考和观点。笔者认为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游荡》反映出的水仙的价值是它之于人的审美和精神愉悦的价值,即自然的“为我”价值。而《浮岛》这首诗则展示了大自然造化于无形的"自为"的价值,以及诗人对于大自然内在秩序和规律的敬畏,从而表现了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相互关联、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学期"做中学"赛课,课题是《点亮小灯泡》,授课对象是外校三年级最聪明的一个班级,学生们都揣着满满的信心准备一展风采。这堂赛课上的我是惊心动魄,大汗淋漓,久久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我孤独地游荡》及多萝茜·华兹华斯的一首自然诗《浮岛》的对比解读,分析男性自然书写与女性自然书写的不同特征,自然在不同的再现方式中的不同地位和形象,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两性在面对自然、自然价值、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命题时不同的思考和观点。笔者认为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游荡》反映出的水仙的价值是它之于人的审美和精神愉悦的价值,即自然的为我价值。而《浮岛》这首诗则展示了大自然造化于无形的自为的价值,以及诗人对于大自然内在秩序和规律的敬畏,从而表现了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相互关联、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周霞 《百科知识》2021,(21):21-23
杜拉斯的《情人》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描写的都是法国少女"我"与中国情人的爱情悲剧,但是两部小说对中国情人的形象描写却是截然相反的,西方对东方的态度也是截然相反的.在《情人》中,中国情人懦弱、胆小、自卑,而在《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中国情人自信、勇敢、有男性魅力;在《情人》中,西方对东方是歧视的,而在《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西方对东方是肯定、向往和理想化的.为什么同样的故事,会有截然相反的立场和态度呢?  相似文献   

18.
正"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存在有何意义?我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我们生来就是自私的?"别误会,老师不是要跟同学们探讨哲学,一切的问题都要从英国作家理查德·道金斯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说起。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只是基因的生存工具。任何生命体,都是基因建造和操纵的一台机器"。看完这两句话,你一定吓坏了。在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第3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相似文献   

19.
李红梅  史平  胡方慧 《今日科苑》2009,(13):201-201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主人公苔丝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两个男性的摧残,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转变成世俗偏见的受害者,并最终沦为一名杀人犯走上刑场。许多评论家认为命运是导致苔丝悲剧的根本原因,的确,命运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苔丝的悲剧。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了这场悲剧。因此本文的主旨在于进一步分析究竟是什么"谋害"了苔丝。  相似文献   

20.
叹湘云     
创作小记: 史湘云,是我在《红楼梦》里最欣赏最喜爱的女子。明亮大方、真诚豪爽,却终逃不了“水涸湘江”的悲剧结局。看过秦观的《江城子》莫名地想起了湘云,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首同韵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