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介石反动集团进入1947年后,陷入经济、军事、政治的重重危机下,我党中央于2月郑重指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阶段,”我党的任务是“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09页)。依据党中央的指示,各地白区党主动出击,开展以经济斗争为基础,以学生运动为重点的人民革命斗争,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震撼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曾是国民党处理内政、外交、军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这个政策的探讨是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究竟在何时形成与确立?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的认识颇不一致。大陆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确立;其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提出,《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正式确立;其三,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酝酿产生,同年11月30日由蒋介石正式提出并把它作为南京政府的“基本国策”。台湾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的认为1931年7月蒋介石决定“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策略;也有的认为在一二  相似文献   

3.
在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上册第149页中讲“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是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同时在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第8页中,讲八七会议时“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而在2003年6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第137页和2003年12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册第7页中则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改,刚刚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在江西势力的消长与中央苏区的起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31年以前,江西一直处于客籍军阀统治之下,他们本身力量薄弱,又同中央及地方土豪有很深矛盾,使江西成为反动统治薄弱的环节,为中央苏区的发展造成了最有利的客观政治环境。1932年以后,特别是1933年下半年以后,熊式辉主持赣政,建立了比较雄厚的江西地方势力。蒋介石的全力“剿共”与熊式辉的大力“协剿”,使江西成为国民党统治强固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要在江西一省之地打破第五次“围剿”,是很困难的。党内“左”倾冒险主义者没有适时跳出根据地,寻找新的落脚点,反而实行政治上的进攻路线和军事上的保守主义,帮助敌人实现其战略计划,使革命陷于无可挽回的败局中。  相似文献   

5.
武汉失守后,国民党由于战场失败情绪的增长和国际形势巨大变化的影响,于1939年1月召开了以反共为主要内容的五届五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作了题为《唤起党魂,发扬党德,巩固党基》的报告。这个报告提出“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动方针,并设立“防共委员会”,通过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从而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反共高潮重点开始在华北,不久移向华中。蒋介石指使顾祝同、李品仙、汤恩伯、韩德勤等分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习》2002年第10期上刊登了刘名儒老师的一篇《关于“攘外必先安内”》的章,在这篇章里刘老师认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1932年在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其实,早在1931年11月,蒋介石就已经正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及“攘外必先  相似文献   

7.
<正> 史学界把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即许克祥等反动军官在湖南长沙发动的“马日事变”,说成是受蒋介石的指使。此说似成定论。但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此说并不能足以说服人。因此,笔者认为,仍有值得商榷的必要。马日事变的指使者,应是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武汉国民政府中的一伙人,并非是蒋介石。对此,笔者特提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背叛了国民革命,李维汉、夏曦、郭亮等领导人立即发动群众,声讨反击蒋介石和湖南反动派。四月十四日,湖南农工商学各界六百多个团体,举行了十万余人的反蒋示威和第二次铲除反革命分子大会,明确提出“打倒蒋介石”、“铲除压迫农民运动的军阀势力”;夏曦在示威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肃清反动派与团结革命势力》的演说。他说:我们在湖南所以“要肃清反动派,就是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逝世后 ,国民党右派加紧抢夺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为了打击排斥共产党人 ,夺取党政大权 ,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并提出整理党务案。最后 ,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 ,掌握了军政大权 ,为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1929年 ,革命画家黄文农创作了这幅讽刺蒋介石反动独裁的漫画《大拳在握》。图中的蒋介石身披斗篷、神情阴险 ,脑袋出奇的小 ,拳头却出奇的大。“拳”是“权”的谐音 ,所谓“大拳在握” ,其实就是“大权在握  相似文献   

10.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11.
《捣鬼心传》是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的著作,收入《南腔北调集》.“心传”(传音chuán船),心领神会的传授,原是佛家用语.鲁迅借此为题,目的在于剖析反动派凭着他们没落阶级的反动本性向历代反动阶级所学到的捣鬼术.这是鲁迅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其他反动阶级的反革命策略和手法以及他们的阴谋诡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剖的一个总结.鲁迅跟反动派进行过长期的斗争.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匪帮,从陈西莹之流的“正人君子”到浪迹于十里洋场的国民党反动派所豢养的形形色色的走狗文人,鲁迅都跟他们进  相似文献   

12.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马日事变”是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等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但是这个政变为什么史称“马日事变”,即“马日”为什么指的是21日,许多人便难道其详了。其实这是近、现代史上写信、打电报用《平水韵》韵目次序代日的常见现象。先请看下面《平水韵》韵目表:  相似文献   

13.
学术扫描     
陈锡喜在《生动的道理是“彻底的”而又“朴实的”——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载《文汇报》2005年3月25日)一文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需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和原则的关系,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强课程、教材和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应定位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局,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把握未来发展的大势,使之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其有效性,就应显示“彻底的”而又“朴实的”道理,就需要以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问题为载体,形象、生动地宣传适应本国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大学生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在大陆统治的22年实际上就是他企图统一的22年。为实现“统一”,蒋介石打着“三民主义统一”的旗号掩盖他的王朝“大一统”和法西斯主义本质。由于其统一思想的反动性、倒退性决定了他统一实践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 ,回顾和总结了我们党 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 ,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讲话》精神 ,特别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此 ,教育部于 2 0 0 1年 7月 2 6日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并把贯彻《讲话》精神 ,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件后,胡适、丁文江合作发表《所谓剿匪问题》一文,十分凝炼和鲜明地聚焦了自由派知识分子对于国民党"剿匪"政策的公开质疑。但随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所引起的时局巨大变动,他们中许多人迅即见风使舵,重新站到了国民党"剿匪"的旗下,由质疑转向期盼"全歼残匪",其内部的分化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西安事变后胡适、张季鸾诸人虽最终接受了国民党废止"剿匪"政策的现实,但与范长江、王芸生等人的主张毕竟不可等量齐观。国民党"剿匪"政策虽废,反共之心仍存,自由派知识分子既不脱"恐共"痼疾,复不能躬身自反,在此后全面抗战中反共浪潮迭起,其将继续追随国民党的政治取向,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相似文献   

17.
从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归顺蒋介石,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长达十六年之久。 北洋军阀集团是近代中国一个最反动的军事政治集团,它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这个反动的军事政治集团拥兵争霸,割地称雄,卖国媚外,祸国殃民,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深重的灾  相似文献   

18.
本刊于2001年第4期和2002年第12期发表了包先生的《“三个面向”的新解读》和《“三个面向”的再解读》两文,分别探讨了“三个面向”中的“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问题,引起读者关注。现再刊发此文,作为这一组文章的结束。  相似文献   

19.
一1927年,国民党右派头子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进入了紧急阶段.新旧军阀从东西南北四方对武汉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蒋介石一方面指使粤、桂、川、黔军阀分兵三路进攻两湖,另方面勾结两湖反动军官为内应,企图里应外合颠覆武汉国民政府,达到消灭革命力量的目的.在此形势下,武汉国民政府发生动摇,汪精卫集团积极策划叛变的阴谋,这种叛变首先是从汪精卫集团的反动将领开  相似文献   

20.
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被任防的《文章缘起》立为“喻难”体,萧统《文选》将“喻难”文本具录于“檄”类。“喻难”价值在于:作者用文学的手段,饱含浓烈的乡情,在文化史上首次从君权的抵达、贡赋的上输、人力的征调等层次深刻地反映了道路与政治的多维关系;它们是在民主政治习见、而在下行文以官僚为下限对象的专制政治时代仅见的以平民百姓为对象的成功说理文;作者在撮括前代观念基础上,以纵横家为理论底色,以雄主强汉为背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非常”政治的新鲜命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多重而独特的政治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