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雯睿 《宁夏教育》2005,(7):127-127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让孩子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最好是少玩或不玩,其实,玩对孩子的发展很有好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玩”对孩子有以下好处:(1)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2)可以丰富儿童的科学知识;(3)可以增加儿童的兴趣;(4)可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培养儿童做人的高尚品质,如合作、诚实、勇敢等品质,也可以在“玩”中学到。  相似文献   

2.
儿童学习声乐对儿童是有很大的益处。很多家长都会误以为儿童从小学习声乐在变声期会影响孩子的变声。但其实不是的,老师会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发声方式,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变声,还会对孩子的嗓子起到好的作用。而且从小学习声乐还对提高孩子的审美;对孩子的教育、科学用嗓都有很大的好处。所以我认为孩子可以从小学习声乐。  相似文献   

3.
从出生到三岁,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父母一定要重视这一时期对孩子的教育。从我们幼儿园的情况看,那些懂礼貌,守纪律,对同伴友爱,学习兴趣高,智力发展好的小朋友,家长都重视三岁前孩子的教育。如有位家长说:“我们从小不娇惯孩子,孩子做错了事,与他讲道理,让他自己想通,认错,这样才会知错改错。”又如有位家长是这样做的:从小给孩子准备足够的玩具,让他学会玩,大人有空时陪他玩,玩时有始有终,使孩子慢慢地养成做事认真的  相似文献   

4.
Q宁波读者小雨来电问:我的孩子交友能力弱,不会和小朋友相处,经常玩不到一起去。我该怎么帮助他学会结交小伙伴呢?主持:每个孩子的性格虽然不同,比如有的活泼,有的沉静,但他们都有交友的“欲望”。因此,帮助孩子结交小伙伴,对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大有好处的。下面我们看看杭州市学军小学的部分家长都是怎样说的吧。A观点1让孩子自己选择,家长从中引导。我经常要求孩子多和那些老实的小孩子做朋友,因为和这些孩子玩,我们可以放心一些,不必过分害怕什么石头砸伤了脑袋之类的事情。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胳膊粗、力气大,喜欢恶作剧的大孩子,儿…  相似文献   

5.
家长是指在家庭中负责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家庭中其他教育孩子的长辈。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呢?有人认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未必,如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看小了,什么事都舍不得让他做,望子成龙的家长又常常把幼儿看大了,要求他像小学生那样读书、写字、不准游戏,将玩斥为“没出息”。这样对孩子不是教育他,而是惯坏他,对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相似文献   

6.
一到节假日,许多家长不是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学科补习班,就是学绘画、练舞蹈、弹钢琴。“只要能学的、对孩子有好处,我就会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去学、去练,艺多不压身嘛。”这位家长的一席话,道出了他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每个节假日,他都会给孩子安排各种类似的活动。“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提出后,各个领域也跟风掀起了一系列的“从娃娃抓起”,一时间,“从娃娃抓起”成了某些领导和部门抓好某事的“口头禅”。家长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跻身于“从娃娃抓起”的教育行动中。如此一来,孩子的学习负担和…  相似文献   

7.
去幼儿园做家长培训时,总会遇到家长问:"我的儿子怎么那么贪玩呀?他总是坐不住,一点也不爱学习."抑或是:"这间幼儿园让孩子花在玩上的时间太多了,教东西太少了,孩子上小学恐怕会跟不上的."那么,儿童该不该玩?玩对儿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相似文献   

8.
把孩子培养好,首先家长要有自信心,要充满成功的信念。家长对孩子抱有更多的信心时孩子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就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对孩子充满信心,期望值不能太高,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会使孩子屡战屡败,信心受挫,从而也使家长自己对孩子失去信心。缺乏自信的家长,往往对孩子也不抱太大的期望,几乎放任孩子,而采用的手段往往粗暴武断,这种消极的期望往往会成为现实。要让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多体验、多尝试。不要老是对孩子说:“不可以”、“你还太小”、“我已经说过好几遍了”,应多鼓励孩子:“我相信你”、“你能帮我真好”、“我知道你会…  相似文献   

9.
对孩子的玩,家长究竟应持何态度?我认为主要在于引导。首先,看孩子玩的性质。总体上说,孩子一出世,除了吃和睡,其他就是玩。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手段。曾有人研究统计,一个孩子从出生到6岁,大约要玩一万五千个小时,平均每天六七个小时。所以,家长完全没有必要为孩子的玩担心,而是要对孩子的玩进行教育和引导。玩有两种:一种是象征性活动的玩。象征性活动的玩,具有模仿性,如“娃娃家”、“开汽车”等。非象征性活动的玩,不具有模仿性质,如孩子们一起赛跑、打雪仗或到野外活动等。对孩子的游戏,家长应舍得放手,让孩子“玩个痛快”。因为这类玩大多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孩子在  相似文献   

10.
说日记     
从幼儿成为小学生,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转变: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转折期”,是学校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作为家长,我想出了一个帮助孩子“说日记”的办法,使家长在了解孩子学习的同时.让孩子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刚开始的几天,他一放学,我们就问他:老师是怎么上课的?今天学了些什么呀渐懂了吗?等等。天天的询问把孩子问烦了,不再愿意回答了。不了解孩子就无法教育他。于是,有一天晚上,当孩子写完作业想玩一会的时候,我说:“咱们…  相似文献   

11.
孩子的“热点”“兴奋点”是进行教育的好机会,不少家长无视孩子的热点,往往失去很多教育机会。孩子也有热门话题,结合孩子的热门话题和孩子聊天也是教育的好时机,如孩子爱下棋,家长就和他下棋,边下棋边教育他要克服马虎的毛病,一马虎全盘皆输,孩子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教育。孩子爱看电视,家长就可以结合电视节目的情节教育孩子,影视节目中有很多教育因素,家长要抓住机会和孩子讨论,深化教育。有的孩子爱玩,家长就可以结合玩对孩子进行教育。一个孩子爱玩汽车玩具,家长就和孩子一块玩,孩子高兴极了,这时家长说:“这些汽车太落后。”孩子说:“全世界最先进的汽车我这都有。”家长说:“那算什么先进哪,现在世界上的汽车事故那么多,要是能造出不出事故的车多好。”  相似文献   

12.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更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以及培养其兴趣的最佳途径。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深深明白这一点。为此,我从不对孩子的“玩”横加指责,即使他玩脏了衣服,玩破了裤子。可是有的家长却因为怕孩子弄脏了衣服而不允许孩子玩。殊不知,衣服脏了可以洗,裤子破了也可以补,但束缚了孩子的思想,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则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语都要注意。一忌孩子有错误时,如:学习上不专心、贪玩等,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意无意地说:“反正他还小。”“他还是介孩子嘛。”这等于告知孩子:不专心、贪玩也行。二忌在孩子失败时,气愤地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笨孩子。”“一辈子都没有出息。”这等于判了孩子死刑,至少也给孩子泼了一盆冷水,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4.
养成在家庭     
家访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道:“对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只希望他(她)把学习搞好,其余的事一点都不要他(她)操心,做饭、洗衣、铺被子,家务事根本不要他 (她)插手。可是这孩子现在是越来越不听话了,学习也不见长进。”语气中明显透露着失望和委屈。在家长的心目中,孩子的学习是头等大事,它关涉到孩子今后的前途和人生发展,珠不知,学习实际上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它与一个人的性格、心理、思想培养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高,不仅对于今后上学适应学习生活大有好处,而且还有利于养成开朗明快的性格和品质。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爱说话。有的孩子家里爱说,一见生人就一言不发。这不能怪孩子“嘴笨”,而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失恰当。下  相似文献   

16.
去幼儿园做家长培训时,总会遇到家长问:“我的儿子怎么那么贪玩呀?他总是坐不住,一点也不爱学习。”抑或是:“这间幼儿园让孩子花在玩上的时间太多了,教  相似文献   

17.
出场宝宝:尹毅峰性别:男 年龄:4 岁叙述人:毅峰妈妈专家名片冯夏婷 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专家点评社交情况分析毅峰属于典型的外向型孩子,会主动与人交往,活泼好动,闲不住,当别人不和他玩的时候,他还是不肯放。这都不是缺点,而是他独特个性的表现。给家长的建议家长可以多让毅峰与他人交往,只要在旁陪伴并保证他的安全就可以了,比如提醒孩子“旁边有湖,小心别靠太近”,孩子们发生冲突有危险时要出面干预,其他事情就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因为孩子通过与人交往可以学会很多东西,比如,别人不愿意继续玩,强迫是没有用的,别人会…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进步,家长们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黄金时期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现代化改革下,幼儿园越来越趋向于游戏化教学方式,以此来促进幼儿园儿童学习的效率和满足孩子玩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  相似文献   

19.
对孩子来说,休闲,就是使他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状态,他可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玩自己愿意玩的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家长,往往都懂得让孩子有充裕的休闲时间。懂得正确指导孩子健康快乐地休闲。  相似文献   

20.
众多杂志、报纸都曾对中日家长的儿童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进行过比较,其中有一点,认为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抗挫折教育。最常举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孩子走路摔倒了,父母从不去扶他起来。而在中国,如果孩子被地上的石头绊倒了,孩子不会努力地自己爬起来,只会趴在地上哭,家长则会立马跑过去扶起孩子,并拾起石头扔得老远,嘴里还念叨:“该死的石头!”转身对孩子说:“宝宝不哭了,都是石头不好。”于是,孩子心安理得,大人理所当然。比较结果,舆论认为,我国家长的做法只是让孩子暂时破涕为笑,但是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就会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