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清代李超孙在其《诗氏族考》中云:“以《诗》之为经,草木虫鱼则有疏,名物则有解,地理则有考”。地理之考就是指王应麟(1223-1296)的《诗地理考》。王应麟之前,《诗》地理学的研究均未成专著。《诗地理考》首开其例,从地名、山川、疆域及风俗各个方面研究《诗》中地理。其书前列  相似文献   

2.
唐末诗人周繇为“咸通十哲”之一,《全唐诗》卷六三五存其诗一卷。但前代文献中关于周繇生平的记载颇有相互抵牾之处,《全唐诗·周繇集》中诗是否均为周繇所作,亦甚可疑。今考,有关记载实将元繇与周繇混为一人,《周繇集》中诗亦当分属二人,试申其说,以就正于方家。 一、周繇生平考略  相似文献   

3.
王寂为金源一代重臣,又是金代中期的重要作家,其诗、词、文的成就都很可观,被后世称为"大定、明昌文苑之冠"。但《金史》没有为其立传,其生平事迹在金代文献中的记载也较为简略,导致后世对他的研究十分有限。文章结合他本人的诗词文以及相关资料,对其生卒年、宦海浮沉及思想作一考辨。  相似文献   

4.
戴震"诗经学"论著的编纂形式,有三种类型,即专著、单篇文章和资料辑考.从内容分析,专著《诗经考》是戴震"诗经学"的奠基之作,《果溪诗经补注》是《诗经考》的增订稿,《毛郑诗考正》则是戴震《诗经》研究的代表作品,论者推为名著.戴震对《诗经》发表过许多重要见解,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戴震治《诗》,在训诂、校勘、资料搜辑整理方面,成绩卓著,体现着乾嘉考据学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5.
王应麟著述丰富,其学术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诗地理考》是王应麟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学成果之一,该书也是第一部《诗经》地理学研究专著,其撰著体例及考察史地之法对后世学者影响较大,在辑佚、校勘等方面亦有相当价值,该书也存在阅读和使用难度大、引用史料不够严谨、考史有误、重复及讹、衍、脱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基是魏晋时期《诗经》学的著名学者,《毛诗驳》是其代表作之一。但由于此书散佚,故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付之阙如。如果钩稽文献,详细考证其与郑玄、王肃《诗》学之关系,则可以看出:"依郑驳王"是《毛诗驳》的基本学术倾向;以史证诗,诗史互证是王基的基本学术方法。然而,间以谶纬之说释诗,对史籍失之详考,也造成了申驳失当之不足。  相似文献   

7.
刘向《诗》学家法问题自宋至今聚讼纷纭,考各家论述,多有据刘向编撰之《新序》、《说苑》为依据者。然此二书多袭先秦史料,其《诗》学观不能代表刘氏本人。而史传中刘向之奏章、封事引《诗》资料,则少有专门研究者。笔者以元帝时刘向所上之《条灾异封事》引《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后可知:刘向用《诗》确不守家法,甚至无今古文之别;在不同场合运用相同《诗》典时,取义亦有不同,据此可知刘向"通经致用"的汉儒品格。  相似文献   

8.
清代杨方晃所编《磁人诗》旨在保存自唐至清磁州籍人士之诗,是一部重要的地方诗歌总集。清代《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均著录此书,《国朝畿辅诗传》引用《磁人诗》多达二十余处。民国《雪桥诗话续集》亦提及此书。《磁人诗》之文献价值与广泛流传于此可见一斑。遗憾的是,今人著述多对其语焉不详,《中国古籍总目》失收是集。上海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原刊本《磁人诗》,弥足珍贵。此书在保存地方文献上有其独特价值及意义,尤其可补《全唐诗》、《全宋诗》、《全金诗》等全集对某些诗歌的失收。  相似文献   

9.
孔继汾(1725—1786),清代中期曲阜孔氏家族中最著名的经史学家之一.他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史学与礼学,其著述有16种之多,代表作为《阙里文献考》《孔氏家仪》等.《阙里文献考》略仿马端临《文献通考》之体例,分世系、林庙、祀典、世爵职官、礼、乐、户田、学校等16个门类.《阙里文献考》系统搜集、整理、考证了清中期以前的孔府文献,是研究孔子家族史、孔庙祭祀制度、儒家学术史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庄述祖是清代常州学派形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将今古文并重的治经思想融入其《诗经》学研究中。《毛诗考证》作为庄氏最具代表性的《诗经》学著作,以《毛诗》"风雅颂"部分作品的重要字句作为考察对象。该书对古代小学文献典籍旁征博引,以汉学考据法来治《毛诗》,以立新解,诠释词义平实简洁,力求实事求是,不立门户。其解《诗》特点和方法开出常州学派由小学注解《毛诗》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越绝书》记载的“吴大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的“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等作文献考释,首先论述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在春秋时期的客观存在。接着,又从《越绝书》记载的战国时“春中君所造”之“楚门”,乃系苏州城门中的“破楚门”演变而来;另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及黄歇治吴时的水利举措“又大内北渎,四从五横,至今犹存”,分析唐代时犹存的古城“四纵五横”河道体系,系战国黄歇治吴时的遗存。其后,从清代中叶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为唐代演变而来,指出苏州古城在战国时代就已烙上且牵延至清代尚存的这一文化印记,从而印证黄歇治吴时重修苏州城墙的事买。上述文献记载,清晰地表明如下结论: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战国时重修。  相似文献   

12.
对宋人吕祖谦《大事记解题》与王应麟《玉海》《通鉴地理通释》《诗地理考》及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等五种著作征引《史记正义》之佚文考索及相关问题的综合讨论。对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三种古注做一简明的描述;对张守节的经历学养进行钩沉,并探讨《史记正义》的成就所在、遗佚的发生及日本学者辑佚的成绩;对笔者从宋人著作五种考索所得《正义》佚文394条做一概述;对《括地志》其书及宋人著作五种征引之《括地志》与《史记正义》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宋人著作五种征引《史记正义》佚文的文献价值做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3.
新刊布的《周晋盘》、《周晋鎣》是名周晋者为其父丧所铸的两件配套之器,两器铭文相同。关于铭文的释读,尚有可以补释的余地。铭文所云"丧厥胡考,不敢视厥身",其意比较费解,分析相关材料,可以推测其意思是名周晋者不敢视其逝世的父考之身。联系《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可以推测《周晋盘》即礼书所提到的丧礼中承接浴尸之水和置冰寒尸的"夷盘"。这对于认识《士丧礼》中的夷盘礼制问题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福清著《宋代集句诗研究》是在其《宋代集句诗校注》文献整理根基上的精心撰构之作,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宋代集句诗之发展及价值的论著,在宋代集句诗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或奠基意义。该著系统地对宋代集句诗作家与作品进行了较为翔实可靠的研究,第一次较为成功地完成了宋代集句诗之单体文学发展史的撰写,并较为准确地体现出这一文体之演变流程与发展脉络。同时,在充分认识集句诗之“集”所带来的信息密集之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可贵功能,将宋代集句诗所蕴藏的文化历史学研究价值及文献考据学价值发挥到极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集句诗拓开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陈仅蔑弃以考据训诂解《诗》之法,倡导从《诗经》用韵入手,诵《诗》以会悟其情其趣。他认为,《诗经》是后世诗文用韵之祖,归纳剖析《诗经》用韵情况,并从用韵角度析论《诗经》中诗歌的章法结构及用韵造成的节奏之美、艺术特色。陈仅以韵诵《诗》,注目于"《诗》之为诗"的诗歌属性,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16.
牛时著《伊犁兵要地理》是民国年间唯一出版的伊犁地方史志,也是民国新疆第一部“兵要地理”.《伊犁兵要地理》的内容涉及清末民初伊犁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及对俄交涉等多个方面,内有许多不为其他文献所载的重要史料.《伊犁兵要地理》在伊犁地方志著作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其正好可补文献、档案之不足,在西北边疆史、新疆近代史及军事史、中俄关系史研究及伊犁地方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伊犁兵要地理》也反映了作者要求增设县治、移民实边、兵制改革、加强界务、防范俄国等治边理念.  相似文献   

17.
宋元明清和近代,《文选》评点成为选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文学家方回的《文选颜鲍谢诗评》,考史论世以品诗,以简洁之语赞赏选诗妙处所在,在选学评点发展史上具有开启先河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王符在撰写《潜夫论》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征引《诗经》中的诗句,或作为其史料来源,或引作权威性的理论论据,或有意识的记载书中人物引《诗》,都从中反映出王符对《诗经》的看法.为此,以《潜夫论》和《诗经》的文本考察研究入手,比照相关史书及典籍文献的记载,参考、借鉴了前人研究成果,探讨《潜夫论》中反映出的王符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9.
马戴,字虞臣,唐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人。其诗清丽劲峭,被誉为晚唐之冠,但诗集却不易寻。近年由杨军、戈春源整理的《马戴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唐诗小集》第2辑,以下简称《诗注》),是马戴诗集的第一个注本。该书于有关名物典章、地理沿革等考证精当,所断马戴里贯更独创新见。但因资料缺乏而难于详考等缘故。该书也有一些疏漏,尤其存在于人名注释方面。今就翻检所及,刺取10例,为作补注如次,或许能起一点补苴罅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论《诗》之文既多,却鲜有论者。本文从“考《诗》”和“解《诗》”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观照。总结出其论《诗》的基本原则是“依经”“尊圣”,这就造成了他论《诗》的一大失误。但此中的怨刺之意,劝诫之志却成为其诗学的精神支柱,也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