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对联的形式结合课文内容来教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对联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教学某些课文时,就运用一些使小学生一看就明白的通俗易懂的对联进行教学,还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学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安排的“读读背背”和“阅读”中的内容都和对联有关。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对联这个内容。如何在这两个训练中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搜集对联并尝试写对联的兴趣呢?教学中,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上课伊始,我就讲了一个鲁迅小时候的故事,从而引出上联“独角兽”,并让学生试着对下联。学生兴趣盎然,对出了“双节棍”、“三尾蛇”等。这时候,我告诉他们鲁迅对的下联是“比目鱼”,并告诉大家:“独角兽”的“独”不是…  相似文献   

3.
《只有一个地球》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此文在教材未修订前,学生已在第十册学过。那么,这篇课文该怎么上才有新意呢?我通过思考,决定结合本课“思考题二”及《积累·运用三》口语交际的内容,待学生完全理解课文后,让他们讲口头建议书。●学生们有内容可说,学习兴趣盎然。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灵活地运用了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把教学过程简单地说一说,以飨读者。一、初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二、精读课文,围绕“思考题二”,展开讨论,交流收获,互相补充,进行完善三、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及运用…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呢?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整体—部分—整体”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讲读教学法。它能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飞夺泸定桥》一文来谈谈我是怎样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课前布置预习,提出具体要求: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提出一些简单而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一步就是从整体出发,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教学时,我提出:本文是写人还是写事的?是写什么人做什么事?这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的?题目中的重点词是什么?“飞”和“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  相似文献   

5.
从《笋芽儿》的教学看电教的课堂教学效果覃远志,杨绍菊在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4课《笋芽儿》的教学活动中,我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从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四处地方采用了电教手段...  相似文献   

6.
运用实验突破语文教学难点阳新实验小学程春梅(435200)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课文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如“捞铁牛”一课就有浮力的知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涉及力学知识,‘“回声”一课就有振动、声学知识等等。学生对这类课文里的“自然科...  相似文献   

7.
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指要──第六册第三单元一、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37个生字,正确理解新出现的词语,弄清句与句的联系,读懂课文内容,能用“普通”、“物产丰富”、“偶尔”、“虽然……却……”等词语造句。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  相似文献   

8.
“基础训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有重要意义。对“基础训练”教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训练重点“基础训练”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各年级教学要求,结合各组重点训练项目和课文内容编排的。“基础训练”中的每道题都有具体的训练重点,有的题训练重点较明显,例如第七册“基础训练1”中的第一题,能区别易混的韵母u和;有的题要经过分析才能看出训练重点,例如各册中修改病句的训练,产生病句…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从第一册到第十册都有数量不少的插图。即使是第十册,也有十一篇插图(包括两篇“看图学文”)。这些插图就其内容来看,有的是学生不常见的事物(如第六册18课中的骆驼),有的是故事情节的生动表现(如第二册17课中的乌鸦喝水),有的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十册17课中的武松打虎)……通过这些插图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新事物,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和知识。因此,它们是课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阅读教学中,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它的独特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对联渊源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文学对联不乏佳作。这些对联不仅含有丰富的作家作品知识,而且与中学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倘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学名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用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来介绍李白的字号、性格为人以及诗歌风格;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来介绍杜甫字号、草堂以及诗歌价值。可谓一石三鸟。 笔者收集了一些文学名联,并作了一些教学尝试,现具体谈淡文学名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用对联来介绍作家生平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学法指导 ,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掌握其方法 ,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能力。下面 ,我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进行课堂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 ,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的每篇课文 ,在课后都设有“思考练习” ,从第七册开始在课文前设有“预习提示” ,教师只要让学生按“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的要求去分析理解这些习题 ,就一定能掌握预习课文的方法。1 利用“预习提示”掌握学习方法“预习提示”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前半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会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的一个问题。语文学习其实就是“积累”与“运用”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积累,把积累到的知识语汇运用到表达中去,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问题。掌握“积累”和“运用”的方法仅仅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养成习惯,做到这些,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在“积累·运用”课的教法上力求有新的突破,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积累·运用五”的教学,其中有个“读读背背”…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我和企鹅》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有序和细致两品质。  相似文献   

14.
陈颖 《云南教育》2000,(11):29-29
小学语文第四册的《看月食》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教学常识性课文一是要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自然常识 ,开阔视野 ;二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文中的“我”是通过“看”和“听”来认识“什么叫月食、形成月食的原因 ,以及月亮在月食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这三个问题 ,课文不是逐个说明 ,而是交叉阐述的 ,在描述月食的过程中插入了什么叫月食和形成月食的原因两部分内容。根据这一特点 ,可在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变序讲读。一、整体了解课文内容1.低年级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5.
胡凤荣 《科学教育》2006,12(4):40-41
1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也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如第九册《长城》、第八册《狼牙山五壮士》等的教学,通过教学可向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新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依据修订版《大纲》精神,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既安排了新的听、说、读、写训练内容,又注意有计划地复习前四年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训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每组课文内容和重点训练项目,系统安排了语文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巩固、迁移和运用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进行基础训练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修订版《…  相似文献   

17.
课堂表演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形式自由,实用性强,是低段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课堂表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下面就以小学语文第二册为例谈谈课堂表演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激...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裁虽小,但容量丰富,耐人寻味。初中语文第五册《事事关心》就引用对联阐述了“既要事事关心,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字迹最小的一幅对联。这些对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由此受到启发,把对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来使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里,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作点探讨。一、利用对联激发学习兴趣。对联言简意赅,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有艺术欣赏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就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教师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相似文献   

20.
《蝙蝠和雷达》(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是一篇揭示“蝙蝠”与“雷达”的关系,说明雷达是蝙蝠的仿生物的介绍性说明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我紧扣文中的三种联系,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深刻地理解、领悟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一、扣“标题”与“内容”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