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果问起小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科学绝课绝对可以评为前三甲,可是一旦科学老师真正进入课堂上课的时候,却会发现学生没有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地进行科学探究,甚至与我们想象中的"小科学家"、"小探索者"大相径庭,取而代之的是哄吵、无序的课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复原科学课的本味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三年级抓起,让学生逐步熟悉科学课上课流程,加强课堂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的实验多,动手做的小制作多,学具也多,学具的作用也很多。学具使用得当,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如果在操作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不当就会出现学具变“玩具”的现象。那么,科学课的学具使用究竟要注意那些问题呢?一、学具的准备要力求  相似文献   

3.
在为学生介绍“有趣的植物”时,对于教材上的含羞草,考虑到学生比较熟悉,不怎么好奇,于是我将《科学课》杂志中的一篇小论文《含羞草为什么不羞了》巧妙“植入”课堂,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奇妙有趣,而且有效地引领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孩子如何用科学。下面是课堂上这个环节的教学片段实录:  相似文献   

4.
很多小学科学课上教师设计好了记录单,并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但对于记录和记录单作用的理解却普遍存在问题,有的记录单成为科学教师点缀课堂的化妆品,有的甚至只是科学课上的一种“做秀”。在很多探究式的小学科  相似文献   

5.
自从小学开设科学课以来,怎样上好科学课便成为教师研究交流的主题,由于好多学校都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科学课究竟怎样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应当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科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给学生一个"愉悦的科学课堂",一个"生活化的科学课堂",一个"思想教育的科学课堂",一个"游戏化的科学课堂",一个"网络化的科学课堂"。  相似文献   

6.
“三主一核心”是指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探究为核心。几年来,我们在科学课教学实践中坚持“三主一核心”,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行知课堂、智趣课堂、生命课堂、生本课堂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坚持“三主一核心”,以“教学做”为切入口,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人手,以“做中学”为抓手,努力发展学生的动手、思维、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课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辩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各种学习方式,课堂很是热闹,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活”和“动”。但是,又有多少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热闹的讨论不能产生思想的交锋,如果亲身体验不能给学生带来视野的拓展,那么我们如何养成创新能力,又如何逼近真理?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了“科学课堂需不需要纪律”的实践研究,在对四年级366名的学生问卷调查中找到了答案——科学课需要纪律,需要属于我们科学课的纪律。纪律一定要有。那么如何建构我们科学课堂的纪律?下面我将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谈谈自己初浅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正>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处于“沉睡”状态,可以想象,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那么,如何营造“小幸福”语文课堂氛围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巧妙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对课堂充满热情和期待,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  相似文献   

9.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侧重于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自悟自得,淡化了“功利性”。因此,其教学目标是有弹性的,较为宽松,重在素质、能力的提高,也就是最大限度地脱开了“应试教育”的桎梏。那么如果以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权衡科学课的教学形式,就会背离科学课程设置的本来意义。科学课  相似文献   

10.
学校开设科学课有几年的时间了。在不同年级上科学课,总能看到一些“小现象”,可我认为,这些日常的小现象中往往蕴含着一些“大道理”。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使科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甚至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本人粗浅认为小学科学课程应以生活为基础、探究为灵魂,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1课堂中生活化的探究在很多人眼里,“科学”是深奥的,似乎只是科学家们的专利。但科学来自生活,科学同样也是通俗的。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玩”(即探究)的方式对基础的科学原理形成感悟。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科学课在空间上要由狭隘的课内回归生活。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课程内容要向生活贴近:②教学要走出课堂,向生活空间拓展。可根据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组织学生搞个小制作、写科学小童话、我是小小科学家等。我们学校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产生的废旧物品,简便材料就是许多小制作的原料,这些制作尽管土气,但能使学生惊叹不已,自己还那么棒竟然能制作出这般神奇的作品。如:在《溶解...  相似文献   

12.
最近听了近二十节科学课,对科学课中的“问题”进行了一个专题研究,发现科学课中的探究之所以效率不高、程度不深,与“科学问题”的质量偏低直接相关。经过分析和提炼,笔者发现目前科学课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云南教育》2014,(21):39-40
这个学期,浙江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一年级的孩子们开了一门极具颠覆性的科学课。它不像传统的科学课那么“一本正经”,取而代之的是吹泡泡、配彩色药水等好玩的游戏和天南地北包罗万象的“十万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蒋美娟 《学子》2013,(12):77-79
科学课堂呈现的是对未知的挑战,是充满活力的“历险式”的课堂。在这里,学生的探究欲望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但在课堂上往往会“节外生枝”,这种不确定性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成性。《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益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从而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陈瑞观 《学子》2014,(9):31-31
语文课是一出舞台剧,教师是总导演,精心策划每一堂课。由于“小演员”天马行空的思维,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意外的“小插曲”,若教师能在课上能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化解这些“小插曲”,反而能使舞台剧熠熠生辉。一、“借尾巴”的讨论课堂 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富有个性的小学生,他们的脑海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正因为他们充满想象,富有创造力,所以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始料未及的“小插曲”。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老师的及时“反思”,对于更好地构建有效的课堂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在不断反思中改进教学,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对卢新祁老师在《科学课》2006年第12期“每期论坛”中提到的科学课堂嘈杂无序的现象比较关注,因为那讲的是事实。诚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死气沉沉的自然课的确少见了,但太过热闹或无序的科学课似乎也不是课改的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课堂小练笔,鼓励学生适时地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写话。在小练笔中使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透彻领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化和有序化。  相似文献   

19.
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提倡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 ,因而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形成了一种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是基于消除师生对科学和科学研究的迷信 ,回归“科学自我”的理念 ;另一方面是基于美国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杜威、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模式对我国小学科学课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就应当使探究成为一个不断发现、不断主动参与的自主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怎么办?许多人认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领者,就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什么呢?是“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行为应该有适切性,应该有效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以提高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