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吴进 《教育与职业》2006,(29):24-25
电大教育的职业化就是要以职业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必须以“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沟通各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构系统,实现系统内部的专业分工。  相似文献   

2.
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剖析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受多方面因素,如观念、政府及企业投入、企业培养周期、高职院校教育误区等的制约.破解培养瓶颈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能够破解当前的教育困惑,构建一个适合国情的、职业化的培养架构,发展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加强管理,走产业化之路,将企业引入学校,将学校办成企业,最终实现企业化与职业化,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与企业零对接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3.
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职业教育不断高移化的发展状况,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好高职学生职业教育工作,努力探索开发全新的教育模式,把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放到突出位置。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和谐,让高职学生真正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必须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4.
走职业化道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打开了新的思路,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在职业化视野下推进,实现身份专职化、岗位专门化及建设法制化。为此,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就要严把入口,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把选拔和培养有效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的政策保障机制;加强指导,不断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提升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5.
涂运祥 《职教通讯》2012,(26):18-20
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化培养,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职业化对高职学生进入职场、立足职场、在职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是培养学生职业化的主渠道,以项目为训练载体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实现职业化的重要辅助手段,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试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相互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与企业和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为企业传播新技术、新观念,帮助企业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奠定企业文化基础,帮助企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企业提供员工职业心理建设。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平台,也是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最大劳动力市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了解企业,服务企业;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企业与职业教育相互参与、相互渗透,才能出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7.
世界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的挑战面前,世界职业教育正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职业教育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其改革和发展有四大趋势:职业教育终身化;职业教育上移化;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合作化;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  相似文献   

8.
职业化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主题,旨在坚持以就业为基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秉持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我国职业教育职业化的发展方针与政策.职业教育就是所谓的在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相关职业的职业化的基本锻炼与训练,然而,我国缺乏对职业化教育规律路径的研究,无法跟随时代发展的进步,所以我国必须需要对职业化教育规律路径进行探索与分析,只有科学的职业化教育规律才能够永久地支持我国教育的发展.因此,针对职业化教育规律路径的探索与分析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所以本文将由此展开对我国职业化教育规律路径的探索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是就业的教育,中职学校教育应该为学生的职业化提前做好准备,提出了中职学生职业化培养的“QV班级自我管理模式”,培养优质中职学生,从而实现中职班级职业化自我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现代企业职业教育的双重功能,即企业行为和教育行为。阐述了企业必须紧紧依靠企业职业教育,强化量大面广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通过企业职业教育的壮大和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高精尖人才的自主培养或继续教育。同时,现代企业职业教育有义务为社会做贡献,只有融入到社会大教育之中,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保证企业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分析现代企业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为企服务”、校企双赢的道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