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本文从创新教育过程入手,分析了“问题意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与创新教育的关系以及影响“问题意识”、“问题提出”的因素,提出了士官创新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理性表达,教师论文写作是基于问题、针对问题与在问题中展开的。从不同的维度来看,问题存在着“显”与“隐”、“一”与“多”、“问”与“答”的辩证关系。基于问题辩证,洞悉问题的“显”与“隐”是教师论文写作的起点,贯通问题的“一”与“多”是教师论文写作的拓展,而创新问题的“问”与“答”则是教师论文写作的成型。  相似文献   

3.
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文章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讨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问题及其教育。文章阐释了人作为人而存在的“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与“独特性” ,分析了由此产生的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基本问题———“死亡”、“奴役”、“有限”、“孤独”、“自我认同” ,并将其区分于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问题。文章最后区分了“存在教育”与“生存教育”两个概念 ,就如何在学校情景中进行存在教育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对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问题”才是教育研究的真正对象。在界定了“教育问题”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它的三大特征,即复杂性、整合性与两难性,并把“教育问题”分为“经验的教育问题”和“概念的教育问题”两大类。  相似文献   

5.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以问题发现、生成、解决为主线,以问题引领为主导,以任务驱动为解决途径。它主要分为三个操作流程,即:课前,教师“导”与学生“学”;课中,教师“引”与学生“探”;课后,教师“领”与学生“悟”。该模式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充分发挥教育学的“研究问题”在学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需要“回到问题本身”,通过对“问题”与“对象”的关系、“问题”与“范畴”的关系、“问题”与“问题”的关系等概念辨析,改变原有认识思路,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面走向立体,建立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立交桥式”认识,展现出解决该问题特有的类型化、层次化,因而具有立体性、结构性的整体答案。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典故框架问题的基本范畴的基础层面,提出并探讨了典故辞典框架基础问题的十大关系,即:“典”与非“典”、常式与变式、,常见与偶见、显性与隐性、系统性与游散性、单一性与多重性、真源与伪源、成词与拟词、事典与语典、“古典”与“今典”等  相似文献   

8.
“问题提出”自产生之初便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其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也将是“双减”后高质量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破解之道。将“问题提出”融入教材既是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对新课标要求的积极响应,更是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教材中的“问题提出”是一种以“问题”为基本点的教材内容组织与呈现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在给定的情境下生成和表述问题的过程。在分析数学教材中“问题提出”类型的基础上,以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分别从“问题提出”专栏、“问题提出”融入“课堂活动”、“问题提出”融入“探索规律”、“问题提出”融入“综合与实践”、“问题提出”融入“整理与复习”五个方面探讨“问题提出”融入教材编写的路径,并设计相关案例,以期为“问题提出”在教材及课堂教学的软着陆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与以“学科为中心”和“儿童中心论”的传统教育观的本质区 别,围绕“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过程”、“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平等民主问题”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 运用问题”四个方面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张传开教授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全体与部分的先后问题”上陷入了矛盾与混乱 ,笔者不认同他的观点 ,本文旨在探析亚里士多德“全体与部分的先后问题”的真正的原意。本文首先考察了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全体”、“部分”、“先于”范畴的界定 ;然后对其“全体与部分的先后关系”进行重新解读 ,以此求教张传开教授 ;最后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全体与部分的先后关系”的局限性与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问题”与“主义”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法问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一直存在着“问题与主义”之争,给高等教育研究者带来了许多困惑。当前,高等教育研究应摒弃“问题’”与“主义”的偏执,  相似文献   

12.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是一部理论性、科学性强并能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存在。本文就教材语法、词类、语音、文字等部分出现的问题如“实词中的区别词问题”、“比况短语”和“歧义短语”问题、“双宾语”与“动+宾+补”关系、“连谓兼语融合句”以及“单复句”的界定及层次划分作了分析与探讨,并对教材中标示、分析、符号规范上的明显错误作了指正。  相似文献   

13.
调查分析了我国与河北省“三农”问题的现状,以及城市化发展、“三农”问题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状况,深入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做了初步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如课堂教学“活”与“乱”的问题、“学”与“教”的问题、合作学习中的实效性问题、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有效赞赏”的问题等,如何科学地认识、合理地把握新课堂教学中的新问题,是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小班化教育实验正进入由“形似”向“神似”转换的阶段,众多表面程式化的问题面临科学理性的挑战。小班化教育环境的效益问题、小班化教学的“大班模式”问题、学校“特色”与学生个体“特长”游离问题、“小班化”的教育政策配套等问题,已构成了小班化实验深入推进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过程,“慕课”实现了教与学的全程参与。“慕课”背景下,以问题逻辑的方式,设计与创作“微课程”教学单元,把教材的逻辑体系转化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课内”和“课外”衔接、“线上”与“线下”互联,是当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条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言尽意”是古人一直追求的目标。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的命题,开启了后世对“言尽意”问题的广泛探讨。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从哲学上发挥了孔子的思想,紧紧抓住名与物、言与理的统一表达自己的言意观,非常强烈地冲击了玄学家的“言不尽意”的诡辨。范晔开始从言与意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言与意的等级与轻重问题,实现了“言尽意”由纯粹理论问题向实践问题的转变。此后,杜牧强调“辞愈朴而文愈高”;苏轼追求语言的平淡,强调“了然于心”;李东阳从审美创造和接受这两个角度论述“言尽意”的意蕴;恽敬把辞达与作者的心、神、气、知联系起来;以及古人对声律与表意的关系的认识,等等,都是“言尽意”理论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发现,(1)“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干涉保护”的母亲教养方式分别与幼儿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指数.”“心身障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的父亲教养方式分别与幼儿的“品行问题9166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高中电磁学的学习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左”和“右”的问题、“内”与“外”的问题、“变”与“不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吸收了传统农耕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共历届领导人“三农”思想精华,在推进“三农”问题改革与创新道路上结合了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即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惠农富农政策的现实要求,形成了具有时代纹路的“三农”问题重要论述体系。为推进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重要论述的基层实践,要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坚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大政方针的政治指引,最终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