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实证研究大学生网上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状况和影响因素,发现:只有17%的活跃学生网民积极参与网上社会公共事务;大学生活跃网民和普通网民在网络知识和技能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别,网络影响力、民生问题思考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舆论监督效能感和性别是影响大学生网上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然  丁骋 《东南传播》2013,(4):34-36
本文从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科学事件入手,比较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传播科学事件上的行为差异,以此探究科学事件在我国互联网上的传播特征。结果显示:作为科学事件网络传播的主体,普通网民和网络新闻媒体在主要议程与分析框架上存在较大差异。网络新闻媒体的议程影响公众对科学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判断,但作用有限。公众参与科学传播很大程度上仍受限于议题与其切身利益的相关性,参与科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针对同一科学事件,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关注的主题以及传播功能框架的选择上均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4.
孙燕 《传媒观察》2012,(6):16-18
围观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虚拟社区的"围观"意指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共同关注行为。在"占领奥巴马"事件中,网民构成了"围观"与"自我围观"的网络(双重)景象,反映出网民在娱乐、反叛之外试图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群体和民族归属的心理以及国内网络政治参与机遇的缺失。应对该媒体事件持以宽容态度并对媒介事件背后映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秩序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5.
主人身份的失落感,工资福利的被剥夺感,收入分配的不均感,以及在改制过程中的边缘感……这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主观感受,在长达4年的时间和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相互交织、发酵,并最终汇集成“通钢事件”中工人群体的心理能量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就公共议题发声的新平台.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意见表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是政治传播和新媒体变革中值得关注的议题.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到的数据发现,目前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频率较低,且意见表达行为大多停留在点赞转发等浅层次上.议题关注度对中产阶层意见表达具有较大影响力,对时政新闻越关注的中产者越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群体的内在效能感显著高于外在效能感,而外在效能感对中产阶层的意见表达频率产生了正向影响,内在效能感则不具影响力.这说明中产阶层虽然对自身知识和能力较有信心,但会觉得自己的表达产生不了实际作用而趋于沉默.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倡导的集体防疫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交媒体作为公众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在建构风险感知、动员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的风险沟通研究多集中探讨个体层面的媒体使用、风险感知与防疫行为,缺乏对社会层面的观照;且多将社交媒体笼统考量,难以提出足够有针对性的沟通方案。有鉴于此,论文通过细分社交媒体、风险感知和防疫行为类型,构建了“心理动机-媒体使用-风险感知-防疫行为”模型,在梳理疫情期间公众社交媒体摇摆使用行为及其内在动因的基础上,检验其对个体与社会层面风险感知和防疫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监测、社交、回避等动机会促使公众摇摆使用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和用户导向型社交媒体。从作用机制来看,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可直接影响或间接通过风险感知推动个体采取自我保护行为,并且配合集体防疫行动;而用户导向型社交媒体仅可直接作用于集体防疫行动。另外,社会规范在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使用对集体防疫行动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反社会行为背后有深层原因,并且往往与弱势境遇、社会不公、相对剥夺感、求助无门等等有关,面对多发的反社会行为事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找出预防和矫治方法,对公共安全的维护意义非凡。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有各种社会机构参与,共同构建一套预防反社会行为的“防护网”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媒体是社会正义之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的建构者,它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于国家行为正义与否的判断。本文以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为立论依据,认为在"棱镜门"事件中,媒体应明晰国家利益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以国家利益为借口掩人耳目、隐瞒权力滥用、置公民隐私权于不顾的做法有悖于媒体看护公众利益的天职,无助于社会正义之现实环境的建构。媒体可通过自我监管、强化正义观念、规范编辑加工手法、深化专业主义来建构社会正义的媒介环境,实现社会进步的边缘突破效能,进而维护社会正义的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技术改变了过去社会精英垄断信息传播权的现象,赋予了普通网民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得他们自由表达和提出主张成为了可能。本文从赋权理论出发,以"昆山龙哥"事件所引发的网络热议为例,分析此事件舆论背后折射出的新媒介技术赋权下网络舆论表达及公众参与行为。主张政府要引导网民合理地进行舆论表达,多方一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建共治。  相似文献   

11.
面对突发其来的新冠疫情,我国举国上下都展现了强大的疫情防控行动力和社会凝聚力.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N=707)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探究自我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在新冠疫情风险感知媒介效应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媒介使用显著负向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自我效能显著正向影响风险感知,集体效能显著负向影响风险感知;媒介使用通过自我效能与集体效能的中介链作用显著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研究通过探讨媒介使用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机制及效能感的中介变量作用,对公共危机事件下媒介舆论引导方式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2.
赵彤 《记者摇篮》2012,(10):30-31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5.13亿,其中微博使用人数高达2.5亿,约占网民总数的48%。可以说,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典型代表,微博赋予了公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媒介接近权。纵观过去种种微博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微博对于公共社会议题的介入和参与能力已经越来越强。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舆论格局正逐渐被打破,微博开始成为继传统媒体之后又一调动公众参与、引发社会思考、影响事件走向的新的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2010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公众对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评价.结果显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均享有较高的可信度,传统媒体尤为如此;但两者在可信度上存在的差距在网民中更小.其次,被访者认为媒体的传播职能比监督职能更重要,并认为在这两项职能上,传统媒体的表现均优于互联网;但网民对互联网履行这两项职能的评价高于非网民.第三,网民与非网民均表示媒体在代表弱势群体利益上的表现不够突出;跟非网民相比,网民更倾向于认为媒体较多地体现了优势群体的利益,而且媒体的呈现与他们的个人经验之间有更大差异.第四,媒体使用经验、媒体对两项理想功能的承担,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呈现均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可信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介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存伦理与活动方式,也重新形塑了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在线政治参与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本文尝试建构“心理倾向-情境认知”分析框架,引入政府信任和政治效能感,探讨网络媒介使用对在线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机制。通过对2629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政府信任水平中介网络媒介使用与在线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网络媒介使用负向影响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而公众的政府信任度又负向影响在线政治参与,即网络媒介使用越频繁,对政府的信任度越低,而较低的政府信任度又显著提高了公众的在线政治参与度。同时,政治效能感调节政府信任度与在线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公众的政治效能感越强,政府信任度对在线政治参与的负向影响作用越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2009年对上海市城市居民所展开的问卷调查数据(n=2,910),比较网民和非网民之间的(1)人口和社会地位特征,(2)媒介使用频率和时间,以及(3)对媒体表现的评价.这项研究涉及"数码沟"、媒体间的竞争或补充关系、媒体评价等理论问题,并从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这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结果显示,网民比非网民拥有更多的经济和教育资源,也更年轻;网民与非网民收看电视时间相当,但网民比非网民使用其它传统媒体的频率和时间都高于非网民;网民与非网民对媒体的评价都倾向正面,但网民对网络的评价比非网民更高;网民对网络论坛或博客在体现民众利益和表达民众心声这两方面的评价高于他们对传统媒体在相同方面的评价.这些结果说明,一方面,网络媒体资源的分布体现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结构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普及也丰富了人们的媒介储备(media repertoire),并通过人们的使用经验而影响他们在评价媒体时所考虑的要素.  相似文献   

16.
李莉  王帅 《传媒》2024,(2):53-55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街拍已成为网民分享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更是众多自媒体吸引粉丝以及实现流量变现的重要路径。当下街拍行为背后的侵犯个人肖像权、隐私权、人格权等风险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认为,猎奇传播、时尚祛魅和MCN机构运作是视频街拍现象产生的重要动因,并剖析了背后的侵权问题和原因,认为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平台责任意识和公众权利意识入手,建立一个全社会参与的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对当今中国政治过程的影响日益显现。网络空间各种政治沟通和参与形式已然活跃;但拥有充分的政治知识/信息是公众介入公共事务的基本前提。本文以一项2010年全国性调查中城市公众部分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互联网使用对男女公众政治信息获取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对网民还是一般公众,男性拥有比女性更高水平的政治知识。在控制住其他因素后,互联网接入能显著影响公众政治知识的增长,但对男性的影响更大。在网民群体中,男性网民通过浏览网上时政新闻获得政治信息,女性则藉由互动的在线政治讨论而使政治知识得以显著增长。本文揭示出在传统的男强女弱的政治权力结构下,互联网时代女性的政治弱势地位可能更加弱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邻避冲突事件可能产生的社会情绪及网络扩散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在邻避事件中可能引发的消极社会情绪包括相对剥夺感、对立情绪、缺乏信任及社会焦虑感。这些消极情绪经由网络的传播呈现出突发性与放大性、传染性与污名化等特点,加剧了社会消极情绪的扩散。政府部门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应抓好源头治理,管好形成社会情绪的宏观要素,介入治理,主流媒体要及时引导舆论风向,规范治理,建立规章制度依法管理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9.
中国网民利用微博参与政治的热情我们有目共睹,在微博问政的视野下,公众的政治效能感将呈现新的状态。本文深入研究了公众在微博问政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感,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方式,以期使得公众能够具备较高的政治效能感,这对于维系一个民主、文明的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微博作为新媒体,凭借其庞大的互联网使用群体成为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媒介。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1。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6%的微博用户表示会通过微博了解、发布对社会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的观点。2这些数据都表明,微博已经成为一个集信息、观点、民意为一体的重要信息平台和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