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师大肖川教授曾经说过:“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特级教师黄艳枫老师也说过:“一个老师的思想有多远,就会带着学生走多远”。我想,一个语文教师,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渊为只有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才能成为有独特风格的教师;才能成为有所建树的教师;才能教出有独立思想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陈静 《现代语文》2014,(2):110-111
语文阅读行为应该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不仅让他们获得文化知识,还应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家园。帕斯卡尔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阅读教学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有思想,做根会“阅读”的芦苇。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是一种“技能”训练,把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演绎成单纯的内容分析,让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俘虏。阅读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存在一个封闭圈,割裂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他说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行者.因为他始终信奉帕斯卡说过的那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成为这样的一枝芦苇真不容易,许多年以后。这枝芦苇终于绽放出思想的花穗,使他从当年的一位历史系大专生成长为今天语文教学的排头兵。他就是江苏省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姜堰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徐宏寿。  相似文献   

4.
杭梅 《学语文》2006,(1):8-9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以往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分析,学生或机械记录,或神游于天外,现在教师的讲解少了,取而代之的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活动,加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一改以往“万马齐暗”的局面。声光电的刺激,讨论、辩论、交流、表演、演讲等?舌动的开展,教师的赞美鼓励,语文课热闹非凡。但热闹和自由的背后却是思维的肤浅和低效。表面的自主与活跃却掩盖着学生的被动与滥竽充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法国学者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学语文多是阅读沉思的事.闹闹嚷嚷的课堂上无法思考,喧闹的课堂需要更多的宁静。这就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临近毕业,学生请我给他们写几句毕业留言,在留言中,我写道:“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冷静的,并且是自由的。你能成为一名智者。”“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愿陈寅恪的这句名言伴你一路同行!”一学生看到留言后对我说,老师,谢谢你这三年里告诉我“思想”两字。是啊,“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但人之所以显得高贵,全在于他有思想。我想应让学生成为一名具独立意识的人、一名思想者。而我们有些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相似文献   

6.
许和贵 《甘肃教育》2007,(9X):22-22
语文教师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老师上课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当老师的腰酸腿痛,而做学生的呢?却收获甚微。 每当举行语文公开课评课时,许多老师的开场白总是说:“这堂课讲得好!值得学习的是……”再往下一听,尽是讲老师如何了得,很少涉及学生。难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一群无关紧要的“配角”和观众吗?  相似文献   

7.
说“主导”     
杨金 《云南教育》2001,(20):28-29
八十年代,上海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提出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在语文教学讨论中,有人把“题海战术”与科学训练混为一谈,又因为外国有老师和学生“互为主体说”而认为提“教师为主导”不妥。前一个问题,钱老师有一篇文章《为“训练”正名》《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来澄清。关于“主导说”,我谈点看法就教于全体同仁。我们的中学教育是班级教学。每个班都是几十人。这么多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自然都要受到纪律约束,自由学习与课堂纪律是相辅相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温莉 《山东教育》2009,(4):33-33
语文教学点滴录 著名教师魏书生常说:“我是个懒老师。”“我上课时有个想法:老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就是魏老师对“懒”老师作的注释。  相似文献   

9.
“说”的能力培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要求。现实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呼唤着未来人才“说”的能力的提升。相形之下,语文教学关于“说”的能力培养工作就欠账太多了。 且不说面上水平参差不齐的老师们的教学,仅就以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为例,便可发现在“说”的能力培养上的几个有代表性的误区。 误区之一: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从一上课到下课,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学生只是洗耳恭听,偶然张口,也仅是附和助阵而已。 误区之二:老师虽然给学生“说”的机会,这“说”的内容也不过是读读书中的句子,…  相似文献   

10.
临近毕业,学生请我给他们写几句毕业留言。在留言中,我写道:“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冷静的,并且是自由的。你能成为一名智者。”或是:“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愿陈寅恪的这句名言伴你一路同行!”一学生看到留言后对我说:“老师,谢谢你这三年里告诉我‘思想’两字。”是啊,“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但人之所以屁得高贵,全在于他有思想。可是,我们想让学生成为一名具独立意识的人,一名思想者,而我们老师对自己又是怎样要求的呢?  相似文献   

11.
长期坚持在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语文难教,学生厌学。实际上广大语文教师为了上好课,花了大量时间,费了很多心思备课,然而并不投学生所好,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学反而越低,因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都是“以教师讲析为主”.老师在小小讲台上大包大揽.就象演独角戏.有时学生连观众也不想当.常常出现“老师讲累.学生想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往简单处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常常埋怨学生:不善于倾听,不喜欢读书,说话不连贯,作文不通顺。其实,这些毛病在我们有些语文教师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身上的这些毛病是从教师那儿“习得”的,是被教老师传染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走向“心中有人”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今年,我接手了一个全校公认的差班,班上有近20%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及格,全班语文成绩平均才六十多点,尤其是班上有13个被历届教师公认的“大懒鬼”。于是有老师对我说:“这下,你可没戏了。”听了老师的话,我心中一沉:真的没戏了吗?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和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也是老师教授能力的一种间接体现。如何发挥教师在学生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文,要是老师经常自己动笔写,或者写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什么,就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写作进步”  相似文献   

16.
狗窝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本应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课理应是生动有趣的课。然而,目前的现状是,语文学科成了干瘪苍白的学科,语文课成为枯燥乏味的课。于是,学生、老师困惑,家长、社会不满,站在高层面的仁人志士则从宏观的高度对现行教育体制以及高考制度提出了一连串的质疑,甚至有人给中学语文教学扣上了“误尽苍生”的大帽子。还有不少人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学”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诸如此类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该怎么办?我们认为,在没有更好的考试制度以前,语文教学的“可为”应该从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去寻求最佳途径,在优化教学过程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途径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笔者认为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可行的。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教学《将相和》时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说喜欢蔺相如,他们偏重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还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他们偏重于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本领。出乎意料,一个学生却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这个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职位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封他为大夫、上卿。我喜…  相似文献   

19.
有一则众所周知的问答题:“雪化后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写下了这样的答案:“雪化后变成春天!”就在写出这个答案的一瞬间,这个孩子在潜意识里一定是看到了缤纷的花儿、翩翩的蝶儿;一定是听到了婉转的鸟鸣、叮咚的流泉。可就是这样一个新奇美妙的答案,却被我们的老师重重地打上了一个“×”号!这个故事近年来常被人拿来作为批判语文老师扼杀学生个性、毁灭学生创造的例证,语文老师也因此背负了很多骂名,心头被封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雪”。那么,面对21世纪,语文教学的春天在哪里?语文教师的路在何方?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坏取决于这个学生对语文悟性的高低。林语堂曾说:“一个人读书,首先要寻求思想之味。而且他也能够获得书中的味。”“悟”就是要帮助学生从书本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味,乃至人生之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悟性.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