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是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对于实现素养导向的教育目标、开展教学模式创新、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建设中小学高学历教师队伍面临教师学历结构失衡、职业声望较弱、职业发展平台不够完善等诸多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学校、政府和社会需共同努力,在提升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优化职业发展体系、构建科学管理方式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2.
当前,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表现为:编内教师与编外教师的身份差异使教师队伍面临体系分裂;强势课程与弱势课程的地位悬殊导致教师队伍生态失衡;学校培养目标的公共取向与学生和家长的私益取向的价值背离造成教师队伍出现角色冲突;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交互叠加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等.为此,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学校自身改革,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生态平衡、充满活力的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课程,其评价核心即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科学教学评价如能形成一种“网络式”的体系,将有利于改变以往评价的不足,真正实现科学教育的教学目的。1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能根据价值观念作出价值判断的人或组织。就科学教育而言,教育专家提出了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并对科学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提价、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权威性的建议,因而教育专家是理所当然的评价主体。此外,还有谁是评价主体呢?以科学课《寻找动物与植物》分析,学校教师引导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或公园等场所…  相似文献   

4.
针对梧州市农村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提出应构建适合的教师评价体系,确定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评价的管理功能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重;重视实战教学评价,突出中职教学特点;评价要面向全体教师,要注意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实现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共同进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加强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价至关重要。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实施教师的分类与多元评价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教育管理者观念需要更新,教师的科学分类应紧密结合学校功能,体现教师个性发展;教师的多元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学校内部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学校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提供依据。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更新评价理念,对教师的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结果和过程相结合、鉴定和发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人力资源,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师范院校教师绩效评价对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现行的评价体系的分析,提出构建多种评价方式综合应用的立体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反馈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邓宗攀 《吉林教育》2005,(10):33-34
教师评价,是指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当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学校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师资的水平决定教育的水平,教育的差距就是师资的差距。目前,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整体师资水平,对于农村地区学校而言,更多只能依靠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来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什么样的培训课程体系造就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我们在建构县域内农村教师培训体系上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将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建构,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导向、激励推动作用。教师评价适当与否都将影响教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程度,也必将影响教师队伍素质,从而影响学校办学质量。最终影响素质教育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1.
王昊 《华章》2009,(12)
教师评价是结合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学校的目标、要求,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教师的素质、工作过程及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并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工作的改进给予指导的过程.中等艺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向被视为中等艺术学校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中等艺术学校办学实力和学术水平的根本决定因素.只有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和发展,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出现更多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2.
宋婧 《教书育人》2007,(11):11-13
一、高校教师评价的定义 高校教师评价应是在正确的教育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师应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的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学校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公平正义是教育一直所追求的,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体,更需要公平正义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评价的公平正义关系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科研热情,关乎学校管理的合理有序。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评价制度等不公平因素制约着教师评价实现公平正义,所以需要寻求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制度与体系,注重伦理道德在管理中的价值,尊重、关怀、关爱教师,承认教师的权益和发展空间,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的价值体系,促进学校管理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都要通过教师去完成。因此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使学校各项工作向前发展。一、建立教师参与的评价机制让教师参与学校工作评价 ,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挖掘教师内在潜力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教师才会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在学校的工作中 ,教师工作积极性高与低与对教师的评价有很大的关系。在实施教师评价的过程中 ,每个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 ,又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要让教师公证地参与 ,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培养、引入、竞争、激励、评价"五种手段,构建"以教师培养为基础,引进人才为手段,竞争和激励机制建设为动力,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为保障"的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具体实施"33623"教师队伍建设方略,以改善学校师资结构,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导向、激励推动作用。教师评价适当与否都将影响教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程度,也必将影响教师队伍素质,从而影响学校办学质量。最终影响素质教育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尽快转变教师队伍发展理念;加强师德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带头人和骨干队伍建设;构筑现代培训教育体系;构建宽松的校园环境;注重合作与交流等。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主体,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教师补充渠道,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中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现行教师评价制度,以奖惩性教师评价为主,这种评价体系忽视了评价的促进与发展功能,评价标准单一,内容不全面,主体缺少对等性,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注重将发展性教师评价引入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体系,通过设计具有高职特色并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以教师为主的多元评价主体、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差异性评价方法、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主动建立新的游戏规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才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一种积极的管理机制。高成就感、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是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教师流动的主体是中青年教师,有利于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待遇,正确认识教师的劳动价值……缺乏正常的教师流动机制,可能会给一些学校带来很难挽回的损失。我们应紧紧依靠劳动力市场,改善教师资源配置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