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解题中思维角度转换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举例说明如何进行思维角度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种思考方法转换到另一种思考方法,以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题中的条件、问题等进行变换,让学生在变化多样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用相同的已知条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进行审视分析,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以一题多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文字题教学,除了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加深对数学概念、术语的理解,正确表达数量关系外,还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拟就文字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训练,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不成熟的做法.一、语言转换训练.所谓语言转换训练,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不断地转换思维角度,既能围绕问题的中心,又能扩展思维的空间,不僵化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用多种方法来叙述同一种算式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广阔性.  相似文献   

4.
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学地理教学首先要构建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营造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第三,耍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第四,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并转换角度,突破思维定势,发展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5.
练习课包括文字题训练。文字题教学 ,除了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加深对数学概念、术语的理解 ,正确表达数量关系外 ,还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人仅就文字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训练 ,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语言转换训练所谓语言转换 ,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 ,不断地转换思维角度 ,既能围绕问题的中心 ,又能扩展思维的空间 ,不僵化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 ,用多种方法来叙述同一种算式的训练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广阔性。如 ,在教学“被乘数是 1 2 5 ,乘数是 8,积是多少 ?”时 ,首先指导学生列出算式 1 …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知识教学中,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属于一种动态互相转换的关系,学生需要通过这个动态的转换形成数学语言思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怎样才能从数学语言角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以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为例,探究从数学语言视角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李春光 《新职教》2000,(8):41-41
心理学把从对立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叫做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能力是指从正向思维序列到逆向思维序列的转换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是思维的创造性和独创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类可逆知识的  相似文献   

8.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对中学生来讲,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学生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方法,从不同角度对问题展开立体分析,在思考问题时,能克服思维惰性,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约束.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衡量学生的创造性才能:①看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是否思维灵活,思维敏捷;②看学生是否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多种途径思考和解答问题;③看学生能否超越知识范围想出解题的新途径,提出别出心裁的设想;④看学生是否能打破定势思维,另辟蹊径地以新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表明学生…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有步骤、有条理、渐进式的分析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基本解题思维方法.本文阐述了从创设教学情境、运用迁移学习、转换角度思考等方面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把从对立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叫做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是指从正向思维序列到逆向思维序列的转换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是思维的创造性和独创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类可逆知识间的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从四方面进行: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转换题型、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创设相近或相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79):73-74
<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培养转换思维的能力重视不够,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会抑制学生思维转换,就是平时所说的"卡壳",其实质就是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思维转换的主动性、灵活性和缜密性,往往造成学生解决问题思路不畅、过程繁琐,或者答案不严密、漏洞百出.为此,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转换思维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总要依据不同的课型和教材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和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密切相联.如果对优等生和中等生的解题过程作一个跟踪观察分析,就不难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道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就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后进生则不然,他们从同一道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但单一而且缓慢,一旦思维受阻,转换思维方式缓慢,甚至中途停止.放弃解答问题.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基本上也是遵循这一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情景,挖掘习题的潜在功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探索,发现规律,加深知识、方法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一、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为思维活动多变,不受思维定势的限制,善于联想,随机应变。在解题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应引导学生及时转换角度,调整思维方向,多方联想、转化,有意识地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或已经解决的问题,从而将问题简约化归。例1求y=!x2-…  相似文献   

15.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解决复杂数学问题和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阐述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接着详细介绍了五种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逆向演练、组织比较对照、进行实际应用、利用设问挑战和提供学习反馈,旨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换,拓宽学习思路,以及修正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广大教师普遍重视探讨的课题。笔者现就精心设计实验习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与深刻性谈几点体会。一、转换角度,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创新思维活跃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能改变已形  相似文献   

17.
覃敏英 《广西教育》2010,(22):56-56
求异思维是对某一对象,多起点、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它有逆向思维、转换角度、发散联想等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不受常规束缚,竭力求异、求新。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下面谈谈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运用情境,不仅给课堂带来了生机,而且转换分析问题角度,加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训练.此外经常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其创新技能,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发散思维.在发现、体验、发展中逐步成长.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与学生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其成才必不可少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想多远。有什么样的思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出路。生活在同样一个世界里的人,因为思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出路。只有那些在逆境中能大胆突破、变换思路、勇于创新的人,才能找到出路,迈向成功。教学也是如此,当学生在“山穷水尽”之际,引导“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转换思维角度去寻找突破口,往往能到达“柳暗花明”之境地。“转换思维角度”就需要创新,需要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20.
陈丽 《考试周刊》2013,(91):62-63
数学传统教育过于强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发散思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部分数学问题实行变通,需要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和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或对某些问题理解比较费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个思维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在对数学问题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做出适当转换、化归、假设、逆向、多向等形式的变通,使学生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