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这种综合体现在整个课程体系上,也体现在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活动上。单元的教学内容由一个个话题组成,各个主题各有目标。在教学时要有一个全局观,应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单元教学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结构,使各个主题的教学内容更具有整体性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金色的秋天》单元中有四个主题:《秋天在哪里》、《秋天的收获》、《秋游去》和《秋天的节日》。《秋天在哪里》的主要目标是观察认识秋天的特征,体验秋天的乐趣,感…  相似文献   

2.
版本说明: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音乐》第一册教材分析:第五单元《秋天的歌》意图从秋天的叶子、秋天的果实、秋天的大雁来展开教学,通过专题欣赏让小朋友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秋的赞歌。本课是《秋天的歌》的第一课时,主要从秋叶的歌展开教学。《小树叶》是教材提供的一首情感丰富  相似文献   

3.
《秋天到了》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课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秋天消息》中第一个子课题。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秋天资料的收集体会秋天特点并感受秋天的美。  相似文献   

4.
《秋天来了》主题·实践课程是西新桥小学继"春天课程"之后对"四季课程"的第二次尝试。本学期我们三年级老师带领孩子充分感受了"一叶知秋",从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古诗两首》《北大荒的秋天》开始了我们又一年的秋天之旅。以《习作4》为依托,习作教学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掌握本学科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愉悦的学习中,学会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简析《秋天到了》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走进秋天"中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对秋天气候的感触、对秋天花草树木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秋天的特征;从对秋天瓜果蔬菜的认识,告诉学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让学生更热爱秋天。  相似文献   

7.
【新题设计】 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如《校园的秋天》《秋到山村》《秋天的田野》《月到中秋》等。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颇为有趣且耐人寻味的现象,即有一条“秋”的线索贯穿其间。秋诗秋词秋文章,秋情秋思秋意趣,真可谓,无限风光,尽在一个“秋”字。本文拟对这部分“秋”的篇目做一透视,并在教学思路上做些探讨。一、篇目透视1、秋诗: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到《登高》。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是一首直抒热爱秋天之情的诗歌,诗人唱秋天的河流与土地,唱秋天的耕耘与收获,唱秋天带给人们的优美的思想与希望。在诗人饱含赞美之情的笔下,秋天的形象是那样亮丽明媚,又是那样深沉神秘;秋天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一年,巴金仅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就译完了匈牙利现代诗人兼小说家尤利·巴基(Julio Baghy)的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Printempoen la autuno)。翌年春天,巴金曾到福建晋江一次,在那里为一个因婚姻不自由而发疯的少女的故事所激动,回到上海后就一口气写成了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当年七月,与《秋天里的春天》同时出版。这两部小说的题目,都具有抒情气息和象征意义。从表面上看来,两者的含义正好相反,但实际上它所反映的内容都带有悲剧性质。《秋天里的春天》描写了两个拾得的孩子的遇合及其不得不分离的痛苦,《春天里的秋天》则更是“一个温和地哭泣的故事”,抒写了在封建专制家庭摧残下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从作品的思想倾向来看,《春天里的秋天》显然较《秋天里的春天》进步,但在书名的确定和某些艺术手法上,《春天里的秋天》又受《秋天里的春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秋天》是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的第一篇看图学文。教学看图学文,需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阅读训练,要在指导方法上下工夫,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秋天》,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现就《秋天》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人常说“金色的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无论是美丽的城市,广阔的田野,还是山村,秋天都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秋天的美丽景色对所有的人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在学习《秋天》一课前,教师组织学生或到公园或到田野或到山冈去秋游,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看看秋…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全组课文体现了秋天的特点,使孩子们了解了秋天的景、秋天的人、秋天的事,充分感受了秋天的美丽与快乐,从而培养孩子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2.
王平 《中小学电教》2009,(11):144-144
<正>一、教材说明《秋天到了》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课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秋天消息》中第一个子课题。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秋天资料的收集体会秋天特点并感受秋天的美。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收集资料能力。  相似文献   

13.
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共由四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春,女悲;秋,士悲。”(《毛诗正义》)秋天的凄严衰残易于触发寒士的情思,引起他们一种永恒的遗憾。而郁达夫却是恋秋的,他饱含深情,把秋天当作了知己,在寂静无人之时倾诉着自己的心曲,彼此之间达到了完美交融的境界。因为对秋天有着一种真切的感受、独特的情怀,郁达夫创作了许多写及秋天的文质兼美的散文,如《立秋的夜》《雁荡山的秋月》《半日的游程》《感伤的行旅》等;吟咏秋景的诗歌也有数十首,如《旧历八月十六夜观月》《乘车赴东京过天龙川桥》《村居》等;另外,他的许多部有名的小说,如《沉沦》《迟桂花》《秋柳》等也是以秋天为背景…  相似文献   

15.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远处传来二(1)班嘹亮的课前唱.同事们正在猜测这是哪来的流行歌曲,只有我一人倍感亲切:一切都缘于何其芳的《秋天》。是《秋天》这一课堂教学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歌声,也给诗歌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杨茗 《林区教学》2008,(4):38-40
写于1932年9月的《秋天》收录在何其芳的诗集《预言》中。以往学界的研究一直将《秋天》视为《预言》中的个例来研究其独特性。文章试图从诗歌表现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并阐述《秋天》与《预言》的一致性:《秋天》就是诗人为自己编织的那个幻美的"美丽的安静而充满着寂寞的欢欣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17.
秋天梨花开     
梨花在春天开放,秋天开梨花,实在很少见。我在讲小学三年级第三组课文《秋天的雨》时,说到秋天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  相似文献   

18.
《我爱秋天》是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一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与周围的环境中去认识秋季的特征,体验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诗一股的旋律。不断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把美丽的秋天留在手指间和心寓里。  相似文献   

19.
张家娣 《新课程研究》2009,(11):28-28,36
《秋天在哪里》是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主题之一。本课旨在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秋天在哪里》是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主题之一。本课旨在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