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媒体共谋方式将诸如足球文化之类的文化形式神话化。借助这种神话的特殊功能,媒体将事实本身的历史掏空,并且自然填充它,使它看起来就是事实本身。通过这种虚饰方法实现媒体场域的结构性目的。本文的神话理论分析的意图就在于打破神话的虚饰,并结合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媒体场域意义产制的机制,从而找出媒体共谋制造大众文化神话的商业性逻辑和动力,并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予以揭示,还事实以其历史的面貌。由于符号学的人文方法和社会学的社会科学方法各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对该项大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太平广记》西王母与东王公神话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穆天子传》重见天日的轰动效应及其神话化,反衬出西王母、东王公神话相对衰落。随后道教将西王母、东王公纳入其创世神话之中,遂使西王母、东王公逐步复兴。五代隋唐以来道教南北支的融合最终使西王母、东王公的神格、神通实现了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穆天子传>重见天日的轰动效应及其神话化,反衬出西王母、东王公神话相对衰落.随后道教将西王母、东王公纳入其创世神话之中,遂使西王母、东王公逐步复兴.五代隋唐以来道教南北支的融合最终使西王母、东王公的神格、神通实现了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4.
福柯的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哲学,他通过一些从未被哲学家注意的边缘领域如疯癫、疾病、犯罪、性等的历史考察来分析哲学问题.福柯将哲学主题引入历史中,表层是历史分析,深层是哲学思考,在历史研究中包含着一套独特的历史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福柯严厉地批判了传统的历史主义,打破"历史神话",重塑"真实的历史",对传统的西方理性、主体、进步、总体化等问题提出挑战,瓦解了传统历史观念的根基,为我们研究历史和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10):26-35
马克思有关"新闻出版自由"不是一种"行业自由"的论断主要是针对剥削阶级企图将新闻出版自由牟利化、狭隘化、非现实化的做法,这种做法意在把新闻出版的自由强行扭曲为行业范畴内的权力压迫和资本控制以维护不公正的社会等级秩序。马克思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出版自由不该是消极、盲目和伪善的,而是应具备刚毅、理性和道德的品质,它不仅可以有效激发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还能积极保障真实的社会自由,更会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良好的精神约束作用,其高贵的天性远超于狭隘的"行业自由"。  相似文献   

6.
神话动画对神话传说的演绎,不是镜像化的再现,而是依据情节、人物设计和时代审美等因素创造出的"拟态环境"。受众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动画对神话的解读和诠释。基于此观点进行一次"认知效果"控制实验,其结果表明受众对神话形象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话动画的影响,而受众本身不自知;受众对神话动画的评价较高。  相似文献   

7.
月黑风高,黑到所有QQ都隐身.这样的夜晚,点蜡烛是件很浪、很漫的事儿.有电,灯没坏,全家人关灯、点蜡,看书、写作业、打毛衣--如此境界,堪称"神人".有人提醒"神人"们:"你们也太节俭了吧,当心把眼睛看坏.""神人"们抬起头,目光坚定,眼神中充满了神马和浮云:"知道.我们节约,把钱省下来,就是为了买眼镜."  相似文献   

8.
李祥林 《文化遗产》2013,(3):98-104
在多民族的中国,起源古老的女娲神话有着跨地域、跨族群的传播。考察川西北羌族地区可知,女娲神话亦流传在羌族民间社会中,尽管可确指的踪迹不多,但作为"地方性知识"也自有其族群叙事特点,是女娲神话羌族化、地域化的版本。从羌族口头遗产角度考察女娲神话踪迹,既能为中华女娲神话传说研究也能为羌族民间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哪吒最初是印度佛教的夜叉神,伴随佛教东传和中国本土译经活动,在唐后期与李靖将军产生联系而成为中国本土神,经元明话本小说的加工,最终跻身佛、道护教神的行列,纳入中国神话体系。时至今日,哪吒民俗信仰仍然广泛流传于中国、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被贴上治病救人、镇水、惩恶扬善、多子多福的标签。神话动漫化是神话资源活起来的传承发展策略,广大民众通过动漫影视大众化传媒"再认识"中国神话,也是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哪吒形象演变、神话隐喻、信仰播布的分析研究,可知中国神话原型、故事元素可在神话动漫化过程中解构并重构。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深度挖掘神话IP资源,探索神话动漫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其成功之道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0.
“非学校化社会”教育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非学校化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 美国教育学家伊万·伊里奇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惊醒个人自由抉择而完成个人的目标,教育中的自由、尊重与公平精神的发扬有助于破除社会知识的垄断与阶级利益的操纵而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盘古开天地》型神话属于"宇宙起源神话",主要讲的是原始人解释宇宙万物最初来源的故事,具有幻想性与超自然的性质。这种神话很早出现于中国各民族神话之中。其流传历经三国、南北朝。关于《盘古开天地》神话异式的流传,又经过五代、宋代、明代,将实物命名粘附于盘古神话,以至近现代发展为题材很丰富、篇幅长短不一、风格也多样、且各具某种地方气息的《盘古开天地》神话。其范围也在各地逐步流布、发展,如在中国中部、东部、西南、西部、南部、东部、东北地区,甚至流布到台湾。可见,《盘古开天地》型神话有着悠久的流传历史及广泛的传播地域。  相似文献   

12.
马凌 《新闻大学》2007,2(4):35-42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弥尔顿和《阿留帕几底卡》进行去语境化的阐释,在高张自由至上主义的同时,抹杀了自由主义的多元性。所谓的"弥尔顿影响"有许多似是而非的成分,从历史语境角度可以获知弥尔顿思想的实际影响和传承路径。通过高度语境化的解读,可以发现弥尔顿与古老的共和主义的关系,这一遗产对今日矫正自由病依然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3.
袁珂的神话普及写作可以被视为一种"神话主义"式的实践。分析以《中国神话传说》为代表的著作可以发现,袁珂的写作既受到社会时代环境的型塑,又充满了个人的创造性。他在民族主义的催动下,用"广义神话"的概念,扩大了神话的素材与范围;并以现代,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标准来筛选古代的素材,激活了传统在当下的价值;用丰富的想象力与巧妙的构思弥合材料之间的缝隙,将神话打造为面向大众的审美与教育资源。袁珂构筑出一个完整而恢宏的中国神话体系,这一体系勾勒了从中华文明肇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与必然性,赋予了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新中国以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西方人文运动怀腹中诞生的神话学,于十九世纪末在中国与西方文明的碰撞(即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中外文明大交汇)中传入中国。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人类学、神话学的激活与启示下,中国的神话意识开始苏醒,先驱们在本土进行了神话初探并建立了中国神话学。中国神话学的诞生历程,是近代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中曲折走向新生的一个缩影。一个多世纪以来,神话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二十世纪20年代初,茅盾为该主题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发生了新变,"中西"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文化/文明关系。随着这一世界文化格局的新变,"中希神话比较研究"随之成为中国神话学的"显学",从而使该主题的研究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黄勇 《兰台世界》2008,(2):58-59
因为上古人民常常沿用本氏族的历史名称来传说故事,造成了“共工”名称在从女娲到禹的上古史中频繁出现,共工氏族历史不断被神话化,以至于与后来的鲧混淆。  相似文献   

16.
傅正科  何镇飚 《东南传播》2012,(12):154-156
媒介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话语及叙事为权利控制。话语影响受众的主体性的建构,并影响其需求与欲望。电视剧在"房产"作为叙事主线的同时,对"房产"符号进行神话,当神话将"房产"指向一种必需品时,内部话语将外化为购买者外部购买行为。本文拟从主题结构、叙事模式、符号渲染等角度,对"房产"的神话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7,(10):78-85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电视知识引介中,他们有的把电视看作是一种视频通讯技术,有的把电视看作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媒体,部分学者则就电视发展对其他媒体和新闻业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民国知识分子对电视的认知紧扣"电视"的字面含义,认为电视即通过电气技术实现人类视力的延伸,将其看作是"千里眼"、"顺风耳"神话的实现。这些电视知识的引介既来自于国外科技发展的实际,也是基于中国古代神话产生的想象,构成了民国时期特殊的知识生产点。  相似文献   

18.
靳瑜辰 《东南传播》2016,(12):72-74
由于罗兰·巴特的经历,其作品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神话学》的诞生使巴特名声大噪,他对大量的事物进行了分析并写成文章,将神话视为是一种言说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展开阐述。罗兰·巴特创造性的将索绪尔的符号系统二度适用,呈现出一个结构化的神话体系。在《神话学》的写作过程中,巴特在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保驾护航下,逐渐找寻出语言学、符号学的解释方法,并最终以语言学的方式呈现出总结性的文章《今日神话》。虽然,巴特的神话方法论还存在部分局限,但他却拉开了解神秘化的序幕。"今日神话"在现实生活中仍大行其道,但又是难以避免的,人们应学习巴特的视角,解救自身于"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19.
青年马克思将黑格尔的类概念创造性地引入报刊领域,使得新闻出版自由具有一定的类特质,而这成为《莱茵报》早期新闻作品中一条隐蔽而又细腻的逻辑线索。马克思以之为出发点,驳斥了莱茵省议会诸等级辩论人对自由特权化、虚无化、物质化的降维理解。维护自由的类特质存在,能为报刊揭示真理提供前提和基础,激发自由在高维的精神世界的能动性。同时,自由的类特质潜在地为社会的公共精神开辟现实土壤。重审自由类特质的哲学根基,展现它在报刊实践领域的功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0.
墨子提倡"非攻",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对一切武力攻伐,而是反对滥用武力。判断是否滥用武力,就看是否符合"义"的原则。墨子的时代要判断战争是"义"还是"不义",并没有一部世人所公认的法律文书,只有诉诸于大家公认的一种神话信仰资源——神圣天命的原则。这种神圣天命原则,就是来自君权神授的政治神话,通常表现为王权、国家神话,其象征物就是玉。墨子通过"诛"的神话历史建构,利用玉与德的合二为一,使得代表新政王权的杀伐行为因代表了天意和天命而完全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