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杜甫与庾信因才力遭际和阅历十分相似,在诗歌创作上面表现出相似的发展轨迹和艺术风格。庾信由前期的清新转入晚期的忧愤深广,杜甫在转益多师后确定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二人的作品都曾选取枯树这一特殊意象托喻寄兴,蕴藏着不同时代相似的人生感慨和历史咏叹。  相似文献   

2.
身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士,陆机、庾信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他们都因为政治原因而由南入北,过着羁旅北方的生活。然而,由于二人自身的性情素养不同,各自所处的政治生活背景有别,以及各自所处文坛的风气存在差异,所以当时的北方人对二人的接受程度有着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庾信,由南入北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战乱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倪璠《注释庾集题辞》)的文学成果。他的文学成就,彰显着南北文化融合的大好前景。本文从庾信的生平经历入手,探究他的文学创作及创新,着重考察庾信对北魏文化大融合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诗歌创作素有“集大成”之说,从《诗经》至汉魏六朝之苏李、曹刘、颜谢、徐庾等都给予杜诗的创作以巨大影响。其中,梁--北周的望乡诗人庾信,便是给杜甫的诗创作以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本文主要是想从杜甫的前期创作中选出几例,来探讨一下杜甫如何继承、发展了庾信文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庾信、杜甫两位文学巨匠,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相通之处。本文从史诗性、自传性、创作境界等方面力图揭示他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朱大银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4):63-64,68
司马相如、阮籍和庾信是杜诗中论说最多的三位前代作家,杜甫歌咏他们并非是为了赞誉他们的作品,而是为了抒发自己身世穷通之感慨。换言之,杜甫借歌咏司马相如之"献赋"与"消渴疾"、阮籍之"途穷"以及"庾信宅"等故事抒发了自己仕途偃蹇、漂泊失所与生活困顿等现实情怀。  相似文献   

7.
作为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诗人,庾信对于《左传》的文学接受绝非出于偶然.在特殊的文学环境影响下,庾信精熟于《左传》的文化背景,使得其以史笔入诗文,将自己的乡关之思融入了具体文学创作中.在诗人与侍臣双重人格的文化心理影响下,庾信对《左传》典故的运用,有着个人鲜明的文化意识.此外,使事用典的文学风气,也是庾信主动接受《左传》的动机之一.只不过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用典更富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庾信、杜甫创作上表现出很大的相通之处,“老成”是他们在创作上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本文以二人在创作上这种最高境界的对比,力图揭示他们创作的同异之处及成因。文章认为,老成不是自杨慎以来一直被误解的一种风格范畴,也并非泛指一切成熟的创作境界;而是指意笔纵横驰骋、气好不同凡近的那种写作境界,庾信和杜甫也不是每诗(即使是后期作品)都是在者成境界下写出来的。在怎样表达意兴使创作臻于老成之境上,庾信和杜甫有不自觉和自觉、浅和深、窄和宽,粗和细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刘宁 《天中学刊》2015,30(1):110-113
新世纪以来,庾信研究热度不减。新世纪的庾信研究既继承了20世纪的传统研究热点,对庾信诗歌、辞赋和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同时又发展出对庾信交游考、庾信碑铭文的研究和庾信接受史的研究,拓展了庾信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论述了庾信对植物意象“桂”的应用特征,指出:在南北朝文人中唯有庾信能够集屈原、汉武帝、淮南小山等前人对“桂”的用法之大成,并融汇贯通、推陈出新。庾信的创作实践大大丰富了“桂”意象的审美内涵,对杜甫等后代文人影响广泛深远  相似文献   

11.
庾信《别周尚书弘正》、《赠周处士》、《送周尚书弘正二首》、《重别周尚书二首》等诗历来系年于周保定二年(562年),今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和诗中周弘正的官职称谓以及物候描写,发现时间明显不符。考察庾信、王褒和周弘正等人此时的活动情况,可证这些诗实写于周建德二年(573年)。  相似文献   

12.
庾信一生曾事南梁、西魏、北周,四十二岁正当壮年遇侯景之乱后,便因出使西魏遭强聘而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他为期二十七年的郁郁无欢的生活。坎坷的经历使庾信后期的诗作中充满了悲、愁。正如《哀江南赋序》中所写:“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而这类诗作尤以《拟咏怀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赋》为代表。 庾信在《拟咏怀》中流露出的“愁”,因着他经历遭遇的特别而显得与众不同。他的愁既不像李煜那样哀怨凄凉,又不似李清照那么缠绵凄清。他的“愁”可以用“多、劲、贵”三个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13.
庾信是魏晋南北朝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创作兼具南北之风。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饮酒诗不仅仅是其思想情感的寄托,更是排解孤独和困惑的良药。除此之外,庾信的饮酒诗因其具有丰富的想象以及大胆的夸张和巧对精工等艺术特点使其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清、真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陆机与庾信都出生于豪门望族,年少即有才名,都有着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都曾由南入北,身经动乱时代,二人具备了相似的人生经历,但是由于二人不同的入北"方式"和现实处境、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文学观念,引起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诸多差别,通过比较他们入北后赋作中"乡关之思"的不同表现,还可以反映出士族文人在特殊经历后带来的文学创作上的新变。  相似文献   

15.
关于“庾信体”的内涵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庾信体”是指庾信在北朝时所作的部分轻靡艳丽之作。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庾信入北后的全部创作,特别是那些“老更成”的作品。“庾信体”历代不乏拟作者.所拟多为庾信轻艳的宫体诗歌。结合后人的拟作来考察,“庾信体”在时间跨度上,应包括他在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创作的宫体诗歌,从风格上...  相似文献   

16.
李白生活的时代有较好的庾信诗歌接受文化语境。李白从艺术风格、诗体和思想内容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较多地承传了庾信审美写作经验。具体而言,李白主要继承并发展了庾信清新纯朴和明快流丽的诗风、乐府和古风占优的诗体、修辞用典的创作手法。李白将其融为一体,完善了自己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庾信诗文具有“凌云健笔”的风格已是定论,而论及其成因,历来多集中在他由南入北的经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乡关之思”的影响上。这只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非问题的全部答案。可以从另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家学渊源和本人个性气质;二是北朝文学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较少问津的北朝文学与文论领域里,庾信与颜之推是少见的两个大家。可是长期以来人们时常谈起庾信,而对颜之推,则较少联系其经历及其全部创作进行较全面的探讨。本文在王利器先生《颜氏家训集解》的校注基础上,联系南北朝文化实际,以庾信为参照系,试加以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庾信五言诗按照句联数划分为16类,运用二项检验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方法,得出结论:从通篇调四声的角度观察庾信五言诗句内调四声情况,2&4位置是显著性最强的调四声位置,3&5位置次之;从诗句观察,2&5位置是庾信最重视的调四声位置之一,但从诗篇观察则不是;“五言诗通篇在2&4位置调四声”是庾信创作五言诗时最为讲究的一种“格律”;庾信还倾向于使篇幅较长的五言诗的第三字和第五字声调不同。  相似文献   

20.
庾信晚期风格的形成,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里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对后世文学发展,特别是唐代文学的繁荣起了直接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沿波讨源,找出屈骚精神、汉魏风骨以及太康文学对庾信晚期创作的影响,指出二者在精神境界以及手法上的某种相通和联系,并透过庾信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进一步阐明这一继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