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得"的读音     
"得"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它共有三种读音,即dé de děi。1.当"得"表示得到、得意、许可等意思时,读dé。如①那个武士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宝剑。②有一回,小灵通得了个无价之宝--时空穿梭机。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08,(7):101-101
批改作文时发现最常见、也最让人头疼的是误用“的、地、得”这三个字。而电视荧屏、书籍、报刊上同样的错误也屡见不鲜。作为助词使用时,“的、地、得”读音相同,都读“de”,轻声。下面简单探讨一下这三个字的正确用法。  相似文献   

3.
春天花开     
春来了,花儿开放。 "春天花开"四个字都是平声字。古今南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念这四个字虽然具体读音不同,即声调调值不同,如山东话这四个字读起来像普通话的上声,宁波话这四个字读起来像普通话的去声,但这四个字都是同一腔调,即同一声调调类。基于这一点,人们读古诗文就有可能辨明平仄。 平声字,包括清音和浊音的平声字(相当  相似文献   

4.
“教、倒、肖”这三个字在教学中使用频率高,但读错声调的人却不少。如“教材教法”中的第一个“教”读jiào,四声;第二个“教”则应读jiāo,一声。不少人把第二个“教”也读成四声。又如“倒叙”“倒装”的“倒”应读作dào,不少人却读成dǎo。在讲人物描写的“肖像”时,不少人把“肖”读成xiāo,正确的读音应该是xiào。这三个字是多音字,字典中讲得很清楚,为什么还会读错?大概是习非成是吧。  相似文献   

5.
工具书对古人的名或字很少加以注音,依据"名从主人"的读音处理原则,不应以现代的读音去规范古人名字的读音.故而陆务观、秦观、贞观的"观"字应当读guàn.  相似文献   

6.
刘祥柏 《中国语文》2016,(4):500-503
1.问题的提出安徽省六安市"六"字究竟读lù,还是读liù,近些年来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古音的遗留,代表古地名"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跟数字"六"读音和意义不同;有人认为这个读音是当地方言一直传承下来的读音,地名读音应该名从主人。要讨论这些问题,需要分析"六"字历史音韵和方言读音,以及普通话相关语音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同一摄的三四等字的读音,多数方言已经没有分别了。比如:"连"(三等)与"莲"(四等),"仙"(三等)与"先"(四等),北京、苏州、广州等地的方言均没有分别。金有景(1964,1980)曾谈到,浙江义乌方言咸山两摄开口三四等的端、泥、精三组声母的字,以及见系声母的个别字,其白读音还有分别:三等字读ie,四等字读i。例如:连(三等)lie11——莲(四等)li11仙(三等)sie33——先(四等)si33在义乌方言中,不仅咸山两摄三四等字的白读音有分别,效摄三四等字的白读音也有分别,  相似文献   

8.
"莘"字有xn和shn两种读音。它取xn的读音时只用于地名(上海有个莘庄,读xn庄;而山东有个莘县,则读shn县),"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n。  相似文献   

9.
《浙江吴语分区》中关于“浙江吴语分区分片例字字音对照”中第106号字“帮”、115号字“窗”、116号字“双”,桐乡读音描写为(?)、(?)和(?). 112号字“长”、113号字“肠”,桐乡音是(?)、(?).这五个字的韵母果真相同吗?不.如果请住在今县城(梧桐镇)的人来读,则“帮”、“窗”和“双”字的韵母都是(?).但请居住在崇福镇的人来读则都是(?).“分片例字字音”表上所列说明:“帮、窗、双”三字韵母(?),在长兴、安吉、上虞、余姚、黄岩等地是这么读的.我们姑且不说上述几个县的读音,只说桐乡县内这样的不同读音应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10.
郭家庄 《考试周刊》2011,(21):38-38
词语是有音有义、有性格、有生命的,针对教学中对词语这方面特征的忽略,为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词语的教育教学作用这一情况,我提出词语朗读教学的三个阶段,即读音读义→读义读情→读情读音三个阶段。下面我具体谈谈这三个阶段教学如何展开。一、正确的称呼词语:读音读义在这个朗读词语的初始阶段里,  相似文献   

11.
"斗"与"石"是比较有意思的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两字都是多音字,"斗"有三个读音dǒu、zhǔ、dòu";石"有两个读音shí、dàn。两字义项都比较多,《汉语大字典》中【斗】读作dǒu时,有义项11个,读作dòu时,有义项4个。【石】读作shí时,有义项17个;读为dàn时,有义项4  相似文献   

12.
倪旭 《初中生辅导》2006,(11):11-12
就目前中学生的现状而言,历史与语文两个科目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历史科目的中考与平时考试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学生写错别字相当普遍。所以,在中学历史学习中,切不可忽视“语文学习”,而应高度重视“语文学习”问题,在历史学习中,穿插“语文学习”。具体地说,应注意读音、字形的学习。历史课本中的有些字,古今读音是不同的。如公元前209年统一蒙古草原地区的匈奴族首领叫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四个字中,前三个字的读音都与今天不同,这三个字应读冒(mo)顿(dun)单(chan)于。遇上这种情况,你要了解历史课本中有些字是不能按今…  相似文献   

13.
扬州话来母字、泥母字的声母一般被归为一个音位[l],并且遵循洪音前读[l],细音前读[n]的规律。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这一规律发生了变化。本文就来母字和泥母字的声母读音分年龄段进行调查,详细地考察了其读音分布情况,大胆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分析得出其发生交读的主要原因是受普通话读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例句导入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入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  相似文献   

15.
《怀沙》中的"汨"字有两种写法:"汨"、"汩",三种读音:"yù"、"ɡǔ"、"mì",同一个字,因读音的不同,其意思也迥异。"浩浩沅湘,分流汨兮"的"汨",应读"mì",指的就是汨罗江。"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的"汨",也应该写成"汨",应读"yù",迅急赶路状。不应写成"汩",更不能读"ɡǔ"。  相似文献   

16.
“da”和te”这里指的是古定母字“大”字在闻喜方言中的两个读音。闻喜方言中古浊上、浊去字多读阳平,“大”字也不例外,无论读da还是读te,声调都是阳平,调值为213。“大”字在闻喜方言中什么情况下读da,什么情况下读te,什么情况下既可以读da,又可以读te,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通过对“大”字不同读音适用范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异读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如何处理,历来是有一些不同意见的.金志浩、江涛两位同志在《试论异读字的统一读音问题》一文中,认为为了"提高中学古汉语放学的效率",要"把不必要的异读字在不影响文义表达的原则下,逐步统一读今音."并对现行中学古文教材中的部分异读字的读音提出了一个统一读音的方案,这对改进古文教学是有影响的,是值得研究的.但对其中的某些提法,我不完全同意.这里,谈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金、江两位及其它诸位同志.  相似文献   

18.
阿Q的Q字怎么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学校高三正在学习这篇课文,教室里充斥着"桂、贵"的读音,于是有了想说说它读音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9.
《中学文科》2006,(10):2-5
范例简析例1(2005高考全国卷Ⅲ)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强求/牵强纤夫/纤尘不染来日方长/拔苗助长B.宿仇/宿将落笔/失魂落魄差可告慰/差强人意C.解嘲/押解蹊跷/另辟蹊径一脉相传/名不虚传D.卡片/关卡度量/置之度外方兴未艾/自怨自艾【解析】答案B。B项两个“宿”字都读s敶,两个“落”字都读lu惏,两个“差”字都读ch仭。A项两个“强”字读音相同,都读qi儯n犂;两个“纤”字读音不同,前“纤”读qi劋n,后“纤”读xi仭n;两个“长”字读音不同,前“长”读ch偄n犂,后“长”读zh儯n犂。C项两个“解”字读音不同,前“解…  相似文献   

20.
一、何谓“尖团音”普通话里读 j、q、x 三个声母的字,从历史上看还有两个不同的来源,简单地说,一部分来自古代读 g、k、h 声母的字,比如“胶”,读 jiāo,但有的方言中读 gīao,“吓”,普通话读 xià,但也保留了 hè音;另一部分来自古代读 z、c、s 声母的字,如“积”,普通话读 jī,而在方言中读 zī,“妻”,普通话读 qī,有的方言中读 cī。前者即为团音字,合者即为尖音字。再如:“京、轻、兴”与“精、青、星”,这两类字在普通话里的读音是没有区别的,即京=精,轻=青,兴=星。但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