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现实的人,是类与个体的内在统一。作为类的存在物,人和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作为个体存在物,个人之间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实践的类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就是一种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进行自由自觉创造实践活动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2.
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康德、黑格尔等人对此都有过论述。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以上成果,认为主体是具有意识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现实的人。在此基础上,主体性即指现实的人所具有的意识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的特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作为主体性人的历史作用始终是以实践的方式展开的。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它是自然存在物,也是实践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以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人的现实的时代遭遇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在当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人的时代遭遇指明了现实归途:构建生态文明、倡导人文关怀、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的思想家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类新的实践,对人的本质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进行探索。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或实践;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性动因,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全面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以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研究中心,从人们所生产生活的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去寻觅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质问题,为实现人的解放从而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与人的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现实的个人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着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也就是说是包含有总体性、历史性、全面性的人。人的解放的实质就是实现人的主体性,使人真正成为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主人。现实的个人与人的解放也是密切相关的,现实的人是从总体性、历史性、全面性的方面来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0.
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客观性本质,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人的完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姚倩 《培训与研究》2010,27(3):60-6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最本质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它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关系,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历史的人只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度",尊重自然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持久地生存下去,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奠定基础。这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和本质对于当今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人与自然的新感性塑造,以此重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彻底改变以往二者间的功利感性关系,建构双方之间非功利的审美感性关系。在人与自然双向生成的审美关系中,一方面,自然因去功利化而复魅,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审美形象;另一方面,人的物欲感官升华为审美感官,人因此而成为免于物化的审美人。在此意义上,美学与审美才真正回归其作为感性学的本位,人也因其新感性的塑造而成为人本质上所应是的自由之人。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伦理是以区域共同体而非自然共同体作为其科学基础的,因为,从进化的角度讲,人与自然的结合形式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到社会共同体,再到区域共同体的演进过程。而每一种不同的结合形式都反映了人与自然在相应的共同体中不同的存在状态。人在自然共同体中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物种而存在的,遵循的是自然法则;在社会共同体中,伦理关系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遵循的是社会法则;在区域共同体中,人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物种而存在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类源于自然,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料,进而人类社会也是以自然为依托而存在的.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觉得其自身似乎可以驾驭自然时,自然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人的关系的方式得到了延续和延伸.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我们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原则,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卢梭的人性道德思想对于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性道德是善良而幸福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人类的道德却在普遍的堕落、沦丧而走入道德的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卢梭认为人类就要实行社会改革,签订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自然宗教等方式使道德的回归,从而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6.
Web2.0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Web2.0文化的产生开始,逐步解析Web2.0文化的表现、形态、性质。揭示Web2.0文化在人类社会文化领域生长的迹象:其文化表现丰富,综合了技术和工具革新、观念和方法更新、制度和人的行为方式创新,能深入促进网站和网民的互动;其文化形态,以Web2.0文化器物、制度、观念层面的内容为载体.既是人类创造和发明的人化的世界,又是Web2.0文化“育人”、化人的世界;其文化性质。以环境化、教育性、创造性为主的各项性质的彰显,蕴涵着Web2.0文明的禀赋和禀性,将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呈现。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主体性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类愈来愈显示出不同于动物和自然界的本质和力量的今天,不能不强调人对自然的主体性。以实践这一对象性活动作为基础所理解的人的主体性包括人对自然和人对人自身两个方面。人对自然的主体性是基础,人对人自身的主体性则是人的本质即自由最终形成的内在根据。因此,在全面理解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所表述的“人类的价值中心论”,不仅不能被抛弃,相反应该被发扬。生态伦理学是透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同一般伦理学一样,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会使其指向发展错误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受黑格尔影响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到实践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马克思都对人的本质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探讨的深入,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也就愈科学和愈丰富。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保护着自然界。人类不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而导致人类消亡和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而与大自然协调发展,都符合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规律。应该从世界观角度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价值观角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统一中确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卢梭的自由观奠基于他对人类本性和人生困境的洞察领悟。在卢梭眼中,自由本质上是自主性的自由、平等式的自由、历史性的自由。紧扣三重内涵的自由,卢梭围绕人何以不自由进行了深刻的人性反思和现实揭示,围绕人如何再自由展开了独具一格的理论建构和制度设计,围绕自由当归依何处展示了完美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卢梭的自由观充满了对人的深切关注,并蕴涵了深刻的价值命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