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章在界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涵义的基础上,回顾了这一政策的产生过程,分析了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平外交思想的时代性,认为,坚持这一政策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并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的“不称霸”思想,即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强大起来不会称霸,也不能称霸,是中国政府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撑之一。深入全面地领会与掌握这一思想,将有助于增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自觉性,更有助于我们认清和揭露少数西方国家宣传中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邓小平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邓小平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他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华民族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推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积极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三个方面论述邓小平对世界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坚持独立自主,既是我国外交的根本特点,也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立场.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使中国外交发挥独特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5.
1975年,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创造性运用"三个世界"理论和独立自主外交总政策,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思想、新观点,使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新公布的1975年材料中涉及到中国外交政策的讲话、谈话等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过去未曾知道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史料,也为我们准确把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提供了前提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判断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将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外交政策发展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用新的对外政策指导中关关系的发展。他提出发展中关关系要遵循中关间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原则和妥善处理台湾问题。邓小平指导中关建交谈判,促成中关关系正常化。他应邀访问美国,开中国领导人出访美国先河。在1989年中关关系困难时期,打破美国对华制裁,推进了中美关系。他还积极推动中关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并会见许多美国政要和各种访华代表团成员。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得出了现在的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的结论,为我党制定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以及推行改革开放路线,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郭玉亮  黄娜 《天中学刊》2004,19(4):48-51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果断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营造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内环境;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营造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开辟了新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中,对我国外交政策作了如下表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高中三年级《思想政治》(全一册)教材也有类似表述:“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主要表现在……不依附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两学科教材共同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但是历史教材中,却又有1950年初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表述,这说明中国曾与苏联结盟,这种结盟是否违背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呢?两学科教材对结盟与独立自主的关系都没有说明,究竟结盟与独立自主是否矛盾呢?  相似文献   

10.
"和平崛起"外交策略的提出,是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国外交策略发展的"与时俱进性".  相似文献   

11.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国家主权思想占有重要地位.邓小平在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明确提出要全面捍卫中国的政治主权、经济主权和文化主权,以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出发点;明确提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中国主权的根本方针,建立"和而不同"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维护中国主权的根本途径.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情况下,深刻领会以上邓小平的国家主权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的想;关于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思想;关于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根本原则的思想;关于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祖国统一、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及关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邓小平的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盼发展历程波澜壮阔、丰富多彩,是新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外交政策不断成熟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学习中,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时事背景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国际关系理论为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基础,也开创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先声。它的基本出发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它的基本原则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和平共处;它的思想基础世界各国在国际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它的理论核心各国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同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江泽民的国际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贯立场。同时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新变化作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思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真正的不结盟;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依据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中国外交进行了全方位的大调整,开创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为我国加速四化建设,积极争取和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准确地判断和预测了国际形势的转变,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科学依据。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中国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提供了思想指南,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划线,努力发展正常国家关系,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为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确立了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举世闻名的无产阶级理论家、战略家,他在外交方面的理论和战略策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足点,也是中国同世界各国,中国共产党同外国共产党、工人党及其他进步政党发展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在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中把马列主义与国内外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抗日外交。20世纪30年代,中、日双方在中国的国土上,…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了国际形势,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现了外交向经济领域的转移,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外交战略,从而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