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文认为,叶朗先生的美育思想是其审美活动论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自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叶朗先生先后对于美育的本质论提出了人道主义说,对于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作出了全新的探讨,并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极富创见的提出与论证了美育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2.
大、小戴《礼记》在自然进入审美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夏小正》最先将自然从神灵世界剥离出来,《月令》等建立起伦理化的自然审美观,它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记》是“七十子后学”编篡的《礼记》里的一篇。西汉初年,《礼记》尚存一百三十一篇。宣帝时,戴德、戴圣叔侄,各传《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小戴礼记》四十六篇。到了东汉,马融在《小戴礼记》的基础上,增入《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共计四十九篇,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礼记》一书。  相似文献   

4.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2):21-23
四、《礼记》解读《三字经》在讲到学《礼》时,是把《周礼》也放在其中;而且在讲到《礼记》时,同时提出大小戴(即戴德与戴圣)各自注释过《礼记》(即《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的问题。如“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我们这里所讲的《礼记》,是由戴圣所最后删定的《小戴礼记》,共49篇。后经东汉郑玄作《礼记注》,唐孔颖达作《礼记正义》,将其列入《十三经注疏》,《小戴礼记》便成为后世通用的《礼记》的范本。《礼记》,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战国到西汉之际,其中对礼制的内容、礼制的…  相似文献   

5.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礼仪文化和典章制度书籍,其编订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此书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  相似文献   

6.
“三礼”中的婚姻礼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视礼治和礼教。上至国家大事,下至个人言行,都得讲究合乎“礼”。把礼制定成文,传说是从西周初年当政的周公开始的。但留传至今的《周礼》、《礼仪》,大约是出于战国时人的追记。西汉时候,有戴德、戴圣叔侄俩编纂古礼的解说集,戴德所编后称《大戴札记》,戴圣所编后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就是后来通行的《礼记》;它与《周礼》《仪礼》一起曾被儒生们捧到“经”的地位,合  相似文献   

7.
在儒家经典中,《礼记》对于德的阐发较为系统全面,《礼记》的德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明显的整体性,探讨《礼记》中的德论,不但对于把握儒家思想的“德”这一范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可以为我国现代的治国方略提供借鉴,还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当代的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和德育思想,对改进我国德育观念与方法有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吕氏春秋》的美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体现出战国晚期儒道美育思想的会通、合流倾向,而道家以尊重人的自然生命为主旨的养生学说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吕氏春秋》美育思想以“乐”论为中心,在音乐本体论方面主要受道家宇宙本体论影响,具有纯艺术论倾向;在音乐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方面则吸收了儒家礼乐教化的美育现;在音乐的审美心理及其与个体养生的关系等问题上,主要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乐”论观,并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育刍议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早有记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美育的作用。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是说学礼可以立身,学乐有助于品德的修养。后来《礼记·孔子闲居》进一步推演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题解东汉时期,多数《礼记》的选本被淘汰,而其中两个本子则被保留了下来:一个是汉元帝时戴德所编的85篇本,另一个是戴德的侄子戴圣所编的49篇本。前者称大戴《礼记》,后者为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后来被收入儒家十三经之中,较大戴《礼记》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礼记》一书也就是区别于《大戴札记》一书的《小戴礼记》.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共有四十九篇,其内容基本上是围绕孔子及其后学论述先秦至秦汉年间儒家的礼仪制度等,但是仍很驳杂.据统计,《礼记》一书中出现的人物有一百余人,但其中出现次数最多、最为重要的人物非孔子莫属.  相似文献   

12.
《礼记·乐记》对音乐的本源与产生过程有详细的阐述,其音乐本源论——“物感说”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比西方的“模仿说”前进了一步.《乐记》是中国最早以“气”论文艺者,它以“气”论述了音乐的审美特征,论述了音乐与人的气质个性、道德情操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乐记》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主张以“德音”教化民众,并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3.
以“写意”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文人画,历来被认为是“表现”的(“表现”,就其严格的含义,当指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抒写),但从近年来理论界一些同志的观点看,这个定论似乎正开始受到怀疑。叶朗先生在其《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中,就一度表示了他对中国画(主要指古代文人画)“表现说”的异议,他认为:中国画“不是‘写意说’所能概括得了的”(《中国美学史大纲》P225)。尽管叶朗先生有把中国画归入“再现说”的倾向,但平心而论,他对中国画“表现说”的怀疑的确是有感而发、颇有见地的。令  相似文献   

14.
“天地君亲师”是旧社会家家供奉的香位牌上的五个字。张舜徽先生说:“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而这五个字源出何书?目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源出《荀子·礼论》。本文则认为源出《礼记·礼运》,主要理由有二:一是《荀子》中的五字缺少“亲”字,而《礼记》则不缺;二是《礼记》成书早于《荀子》,这在郭店简、上博简出土问世以后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1868—1940)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正是他提出“教育文化为一国立国之根本 ,而科学研究尤其是事业之基础”的重要思想 ,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重视教育、重视科学研究之先河。蔡元培先生又是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育、将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合二为一的第一人。今天重温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的美育理论与实践 ,对于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及进步刊物《新青年》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与喉舌 ,在宣传近代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对此蔡元培先生功不可没 ,这不…  相似文献   

16.
“以形写神”是顾恺之提出并加以肯定的美学命题。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否定“以形写神”是顾恺之的主张,认为是后人误会而加在顾恺之头上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顾恺之“传神论”的思想渊源于中国哲学史上非佛学的形神论,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试图从佛学的形神论等探寻其思想渊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檀弓》的内容,当时是为说明礼制所记的现实社会生活片断,我们可以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生活故事集。《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一书,据徐坚《初学记》说,为戴圣根据其叔父戴德的《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所删定的,而《大戴礼记》又是根据东海后苍所撰《后氏曲台记》一百八十五篇所删定。后苍是汉宣帝时人,据此,《礼记》的成书最早是在汉宣帝的时代。但这只是就全书而言,若论其单篇,时代还要早。《汉书·艺文志》注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隋书·经籍志》说:“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初学记》说:“《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也。”以上三条材料,说明《礼记》各篇的撰定是在六国时期。《檀弓》所记载的生活故事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实施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该说,语文教学在美育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教材本身就内蕴着审美因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特点。美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从孔夫子到蔡元培 ,其教育思想都闪耀着美育的光辉。孔子在我国首先提出了“诗教”主张 ,他搜集编纂《诗经》30 5篇 ,指出诗歌具有“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的作用 ,强调“温柔敦厚《诗》教也”。后来 ,孟子的“养性”说、荀子的“移风易俗”说等 ,都对美育思想的发展起着推进作用 ,对后世无不有深刻的影响。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把读书与美育结合起来 ,把思想情感的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无疑值得继承、发扬。语文课要用“美”吸引学生 ,这是肯…  相似文献   

20.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