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人傅兰雅1880年的《译书事略》是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译印图书目录。该目录首次对西书独立编目,从而完成了对"西学"的书目确认:西学是不同于传统中学的另一个学术体系。《译书事略》还通过著录、分类等书目要素,揭示西学的学科化性质以及"力今""胜古"的求新指向,成为梁启超《西学书目表》等中国人所撰西学书目的前驱。  相似文献   

2.
《译书事略》以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刊的西学书籍为对象,基于西方学科化原则进行分类,是我国西书独立编目的前驱,也是我国近代书目分类的创始之作。而姚名达基于民族主义立场的近代书目史书写,掩盖了其导夫先路的历史地位。《译书事略》所收西书包括中国人的汉文西学文献,并非蔡元培所云“译书之目”;该目据实而录,形成客观的书目清单,亦不具备蔡元培所云“ 导读” 的性质。《西学书目表》以降的西学书目虽承绪《译书事略》,但又因秉持中国传统书目的导读旨趣而另有精进。表4。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3.
冯晓婷 《新闻世界》2011,(5):132-133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知识,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便是译报,《时务报》的《东文报译》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东文报译》关于各国的译报反映了当时日本对世界的看法,这种从日本传入的知识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4.
1980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系由谭汝谦博士主编,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监修的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目录.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往虽有千年历史,但却没有一部综合性的书目产生,该书目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结晶.《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收录了自1883年至1978年中国译日文书约六千种,内容之丰富翔实是其他书目无可替代的.近年笔者因参与《中国古籍总目·西学部》的编辑工作,在翻检大量书目和图书中发现该书目颇有疏漏,为使其臻于完善,兹以订正和增补两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2010年10月13日至24日,应意大利记者公会邀请,由中国记协组派的以《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何东平为团长的中国新闻代表团,对意大利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访问。此次访意适逢中意建交40周年,中国新闻代表团先后访问了罗马、威尼斯、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等地,对当地新媒体发展、文化建设等进行了考察。并与意大利相关方面负责人及《共和国报》、国家广播电视台、威尼托大区记者公会、那不勒斯记者公会、《西西里》杂志等新闻同行.,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多次交流。  相似文献   

6.
文化译介是翻译和传播结合的过程,受传播者、译者、受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渊冲提出的"创优之势"是对中国本土化文学翻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唐诗对外译介中,特别是在唐诗典故所承载的文化形象的传递和转换中,许渊冲既尊重原作的语言规范和文化特色,又兼顾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创译的手法塑造了能...  相似文献   

7.
郭常英 《编辑之友》2012,(3):122-125
李叔同是近代中国艺术界的知名教育家和文化界的传奇人物,他与近代报刊编辑事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多次从事编辑工作.在他的编辑生涯中,编《书画公会报》宣传艺术作品、创办《音乐小杂志》传播西方音乐、编辑《太平洋报》探索广告理论.他在编辑领域的追求与实践,同样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并向人们证明了他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应运而生、顺势而为的.本文据《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透过对马克思主义译书在1920-1937年间出版数据的分析,总结在该段时间内其出版的三个阶段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原因,从而使我们得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状况.  相似文献   

9.
张琦 《出版广角》2019,(6):58-61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于2010年正式启动。文章对2014—2018年获资助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发展情况,并试图从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主体、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等方面探讨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记满文抄、刻本《三国演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人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是汉族的白话长篇小说。顺治七年(1650),汉文《三国演义》翻译告竣。它以通俗化手法传播汉族历史文化知识,小说中人物刻画与军事斗争紧密结合,正处于军事斗争中的满族统治集团很需要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从这部书中,满洲人不仅学到了战阵之法、权谋之策,而且学到了儒家文化。本文拟从《三国演义》满文抄、刻本的翻译出版情况来分析其译书的成因及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丁日昌与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福 《图书馆论坛》2006,26(2):217-220
从丁日昌藏书、禁书、荐书、撰书、督导译书、编书和刻书等七方面来描述丁日昌治书活动,突显其弘扬传统文化和引介西方先进科技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2.
《当代传播》2007,(6):80
“留学界杂志之元祖”《译书汇编》,是中国最早的政法报刊。1900年12月6日,留日学生戢翼晕、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在日本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它为月刊,第一年出9期,每二年出12期,1903年4月27日起改名《政法学报》,又出了8期。编辑兼发行人初署坂崎斌,第二年改署胡英敏。创办者和实际主持者大多是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会员。他们认为,输入西方文明,仿效日本进行改革,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积极学习西方科技,探求富国强兵之路。他曾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文书报,收集西方国家资料,促进中国近代进步思想的兴起。以下本文通过介绍林则徐翻译的主要译著,探讨林则徐开展译书活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它的成立、发展、图书翻译出版情况,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80年撰写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魏允恭1905年撰写的《江南制造局记》、翻译馆馆员陈洙等撰写的《新编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等书中多有介绍。学者利用各种档案文献也多有研究,发表了不少研究成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是我国横跨近、现、当代的翻译大家,本文着重从丰硕优质的译品、公允适时的译介和但开风气的译论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从而估量他在翻译文学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馆至清末民初几十年间,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对中国近代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设立时的时代背景、译书的过程和影响进行考究,以深化对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发展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王静 《兰台世界》2015,(5):146-147
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馆至清末民初几十年间,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对中国近代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设立时的时代背景、译书的过程和影响进行考究,以深化对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发展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 ,同时也是以译报为主要内容的报纸。本文从《时务报》的办报方针、译报的来源、译报的内容、译报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入手 ,对其译报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加深对《时务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翻译论集》(修订本)之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论集》一书的封面题字,取自怀仁所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中,“翻译”二字的书写很特别:“翻”字少了一撇,而“译”字又多出一撇。对此,罗新璋先生别有新解:“(这)无意中点破了译事的玄机:翻译必然有得有失。”翻译有得有失,《翻译论集》的修订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