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 法治教学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道德 与法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标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理念,它深深扎根于文化自信,是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来源,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文化的创新。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全球化的复杂形势,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重重困境,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3.
杨银 《亚太教育》2019,(11):5-6
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纲领,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明灯。本文分析了构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提出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4.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创新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外在彰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为我们厚植传统文化自信打下了稳固根基,文化自信语境的形成又为我们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坚实的文化自信底蕴。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未充分重视,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有偏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树立文化自信关乎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承担的使命和职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中国近现代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承上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育文化自信具有丰厚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培育文化自信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式,二者具有价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与相对独立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社会和谐、以民为本、求同存异、协和万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内容。当今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不足的现状与正在崛起的大国地位不相匹配。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谱系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更是支撑中国国家形成和历史延续的驱动力。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探索出适应本国国情且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道路,即"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延续而成的。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要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注重吸收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其他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有其生成依据和现实逻辑,它源于对传统与当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文化时代价值和现存状况的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它蕴含的丰富内容厚植了文化自信的底蕴,它具有的时代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它涵养的内在精神提振了文化自信的信心。坚定文化自信,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进去""走出去",用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之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与魂。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应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尊重教育规律,满足迎合学生需求;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等。其实施路径包括: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美育的教化力量;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等。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当前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人们坚定文化自信造成了一定干扰和阻碍。增强对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并以此指导人们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克服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大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寓意深远。要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比较中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的改革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拔乱反正,重新建立起民族自信心,回归民族文化教育的传统正路。发扬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精神,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文化教育这一重要领域,抓住关键环节,提纲挈领、旗帜鲜明的宣告放弃汉字改革的拉丁化目标,放弃利用汉语拼音“拐棍”识汉字的错误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均源于民族文化的自信,源于对民族文化精华的梳理、荡涤和发扬,源于真正文化基因的探求、开掘和发展.以我国民族文化的实情为依托,从民族文化内涵着手,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和民族特色产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以及整合中华民族文化的理念,才能提炼并传播符合时代潮流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4.
论民间美术进入高校美术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之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民族文化精神和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的课程意义,提出将民族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将有助于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节庆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节庆化之中,自来就蕴涵了厚重真切的传统化和民族精神内涵。和谐对称、淑世精神、历史意识和乐观自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其中鲜明较、引人注目的成份。历史地看,由传统节庆所负载和传布的这种化精神,自始至终地成为渲染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靳玲 《教育教学论坛》2020,(18):314-315
中国史学史课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课程,而《周易》与中国史学关系密切,尤其影响了中国传统史学家的思维方式。将《周易》引入课堂教学并与传统史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明晰史家的思想,理解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提高文化自信,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却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凸显高职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是值得每一位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当前高职英语教学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文化自信培养现状,基于教学现状进一步阐述了在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国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索,为今后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正处于传统与现代共同罗织的历史境遇中,外来文化的涌入、网络不良文化的侵扰等,时刻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首要职责,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的重任。基于当前高校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从教育理念、内容、形式、载体、制度保障等方面革故鼎新,进而重构中华经典诵读实施路径,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百年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站在构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立场上,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的回顾,力图进行经验挖掘与限制分析,尝试从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建设角度审视历史的经验对当代中国法律文化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汉语词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从一个个具体的语词中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因素,也可以从一组组语词中揭示出某些文化现象。俄罗斯学生对汉语亲属词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汉语词汇中的禁忌文化现象以及汉语数量词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词汇超常搭配的文化新意的理解都存在着较大困难。结合本人的对俄汉语教学实践,着重分析汉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值得关注的文化解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