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每个人毕生为之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什么是幸福,至今却没有统一的界定。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是人的根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愉快状态。词典的解释是,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表明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感受,是个人在达到自我愿望后的一种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和感受应该包含物质、精神两大方面。幸福感是主观的状态,它既受年龄、文化的影响,同样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经历着从关注生存到关注发展再到关注幼儿的不同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分别是基本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的进步.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直接影响幼儿教育质量以及幼儿幸福感的获得.基于罗尔斯对于幸福的定义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从幼儿教师自身角度探究促进其职业幸福感获得的途径,对于幼儿教师感受幸福,传播幸福,创造幸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丽 《华章》2011,(28)
什么是幸福?谁更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幸福”的释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古代人能打到猎物生存下去就是幸福,没有火车之前骑上马车就最幸福,没有飞机之前坐上火车最幸福,没有电之前点上蜡烛照明就最幸福.有人说,生活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很不幸,但有幸福感,生活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很幸福,但没有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就是一种感受,有幸福感就是幸福.军人作为特殊群体既有特殊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军人对幸福同样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中国军人从战争年代最可信的人,到朝鲜战场上最可爱的人,再到今天是最幸福的人,其幸福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生成幸福能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一种状态.一种主观感受。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待遇,在此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彼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是个前提。只有教师沉浸于其中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生成幸福能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一种状态.一种主观感受。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待遇,在此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彼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是个前提。只有教师沉浸于其中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育质量水平主要取决于幼儿园自身的文化积淀、幼儿成长的自由快乐程度和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其中,游戏精神是块重要基石,它是一种生活形态、是一种心灵感受、是一种行为指引,是培育幼儿园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创造幼儿校园生活文化的精髓、是幼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师的自身修养、幼儿园的管理理念和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态度等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增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需要幼儿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努力提升职业幸福的感受能力;幼儿园管理突出“以人为本”,主动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打好基础;全社会尊重和理解幼儿教育工作,共同为教师的职业幸福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8.
正职业幸福感从何而来?职业幸福感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要自己调整心态,自我体味的。那么教师职业幸福感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专家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进行不同的诠释。有人认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也有人认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问题之前,有必要辨清两个概念:幸福和幸福感。所谓"幸福",按照辞典的解释,指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所谓幸福感,则是指对幸福的体验与判断。幸福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客观存在,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而幸福感则是一种主观体验。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家说: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社会学家说: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及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伦理学家说: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现状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渴望。心理学家张厚粲主张:幸福感是指个人对需要达到满足的一种体验。教育学家熊和平认为(对于学生来说):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幸福感的构成成分应该包括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幸福满足一个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外在表现;精神幸福满足一个人精神发展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内在依托。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幸福必须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不能因为精神幸福的高尚而贬低物质幸福。  相似文献   

12.
曾有人参照心理学家提出的测量标准来调查教师的“幸福指数”,并据此与其他职业或专业人士的生存状态进行比较,也有一些研究对不同学段、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展开实证调研,还有不少人从学校管理、教育行政及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谈论如何提高教师幸福感或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3.
一、创建“幸福校园”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任务 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幸福感是社会成员通过对其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观感受与评价,所产生的关于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积极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4.
一、现代教育:呼唤教师职业幸福 幸福感在英语中有Happiness,Well-being,Psy—chological Well—being等,有快乐、幸福、心理健康等含义。目前,心理学家倾向于合成词subjective Well—being(SWB),这个词直译就是主观好的存在,是指健康、快乐的状态,是一种生存状态,表示幸福的主观感受,也称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幸福的个人的主观体验,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既包括人们对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状态的一种客观事实判断,也包括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和心理满足程度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人们的幸福感往往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因为个体的主观感受不同而有所  相似文献   

16.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与科研创新的主体,其生存境况及职业幸福感关乎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因此,以改善和提高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为旨归,从政治境遇、发展境遇、生活境遇和精神境遇等方面全面探索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一研究,有助于构建青年教师职业生存与发展的有效路径,为高校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每个人追寻的目标与理想。教师亦希望能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纯美。同时,教师也希望从职业中收获幸福、尊严与快乐。
  一、什么是教师的职业幸福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刘次林认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黄正平则认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人感受成功与幸福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幸福,体验课堂生活的幸福,是贯彻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人生的现实目标和终极目的,它指的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江畅·幸福之路)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其基本内容是人们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积极的体验。幸福既是教师教育生活的现实追求,也是其整个人生的终极诉求。解析教师教育生活幸福感的构成因素,有助于增进教师对自身生活的理解,从而有助于促进教师对更高质量的教育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什么?它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的和谐感。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业进步、身心健康和人格完美的统一。历史课堂要从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摆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快乐、舒展、自由生活的幸福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