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所谓弱势文凭,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当代社会受教育者因文凭层次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度欠佳而造成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学历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现象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弱势文凭”指大专以下的中专、中师、职高、技校等文凭以及全日制以外的“五大”类文凭。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高校教育结构的变化,“弱势文凭”的涵义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所说的“弱势文凭”,就层次而言,指大专及其以下院校的毕业文凭;就培养类型而言,指以培养“蓝领”为主的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毕业文凭。持有这些文凭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2.
“筛选假设”与“文凭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五六十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和人力资本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教育蓬蓬勃勃发展起来,但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一些重要论断并未兑现,甚至出现了受教育者大量失业、教育水平越高失业率也越高的所谓“文凭疾病”。在这种形势下,筛选假设应运而生,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严重挑战,试图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方法,探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工资收入的关系。与此同时,剖析了“文凭疾病”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的政策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教育身份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社会地位标志通过教育文凭体现出来。不同学校的文凭代表着不同“含知量”的文化资本,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资源交换价值。对文化资本较为薄弱的农村成员来说,教育身份的社会地位获致效用成为了个人社会流动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国际文凭课程在美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争议,这个源于欧洲的国际教育项目被指控是“反美的”和“违宪的”。本文探讨了引发争议的种种原因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国际文凭课程鼓励批判性思维、培养世界公民和国际情怀以及倡导多元文化的特质是其遭受反对和抵制的重要原因。人类社会面临众多全球性挑战和危机,亟需一种超越民族与文化的思考方式,以国际文凭课程为代表的国际教育或许能够成为驮着“世界精神”的马背,与地方文化和民族国家教育产生互动,促进其世界维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花钱办事,自古有之。但有一样东西是钱无法交换的,那就是学识。遗憾的是,作为学问的重要凭证之一——文凭,却是可以拿钱轻易换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凭交易,似乎也遵循着完美的市场规律:供求关系影响着文凭价格;文凭本身的价值也成为其交易的重要砝码。当今中国,各种专业学位教育炒得火爆。读一个软件工程硕士就要花上好几万,即便看似如此“低廉”的价格,人们仍然不禁会产生“花钱买学位”的疑问。  相似文献   

6.
教育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膨胀的恶果。造成“教育性失业”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当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会产生文凭危机。教育社会学更多地从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方面来看问题,冲突论认为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有意抬高职业门槛的学历资格从而造成文凭贬值,教育性失业其实是社会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近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类“奸商”,文质彬彬,却害国害民,应予以严惩。其一,是“教育奸商”。他们为了赚钱,弄虚作假,搞假文凭”、“关系文凭”“交易文凭、”“高价文凭”。……致使大批劣等文凭流入社会,鱼目混珠,使神圣的文凭贬值,败坏了教育的声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教育消费”和“文凭竞争”的现实背景出发,主要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解析了通过接受正规教育取得的文凭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信号、教育背景信号、个人素能信号、就业竞争力信号、薪资标准信号等一系列信号功能。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身份成层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教育之所以成为影响人的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资本的升值,而这又源于知识资本、符号资本和身份象征三股力量;第二,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的需要,教育及其符码(文凭)是统治集团控制社会和稳定秩序的重要手段;第三,现代社会“理性化”与“科层化”的变化趋势,教育成层符合了工业社会“合理”与“效率”的原则,是近现代科层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教师继续教育中“唯学历”目标的终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是与非学历教育相对应的形式规格。本文提出的“唯学历”目标,特指在学历教育中某些学员仅以获得学历文凭为目标,忽视甚至无视与之相应的能力水平目标的教育现象。学历和文凭原本指学习的历程及在历程中所达到的水平的凭证。凭证是形式、符号,水平是实质。没有经历或经历不足,没有水平或水平不合格,却想方设法地去追求自欺欺人的虚假文凭,就是“唯学历”目标现象。 教师继续教育,受教育者同时又是教育者,其培养目标关系到国家民族之百年大计的教育,如果“唯学历”,其危害就不只是自欺而是欺人,欺人也…  相似文献   

11.
在大历史视角下,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世界职业教育长时段变迁趋势来看,职业教育在战后逐渐从中等教育阶段发展到中等后教育阶段,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关键环节。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整体化转型状况来看,政治方面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经济方面从工业经济转变为“工业+数字”经济,社会方面从文凭社会转变为“文凭+技能”社会,为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从东西方民族文化传统来看,分别表现出天职观与唯有读书高、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差异,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下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考试》2003,(1):7-57
2002年底,“高等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工作圆满结束,全国所有开展高等学历文凭教育的民办高校,都可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这意味着民办高校高等学历文凭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正规形式。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短短的20年间,全国的成人高校发展到上千所;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有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夜大;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学历层次从原来的大专发展到本科,近几年还发展了研究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十年“文革”造成的高学历人才紧缺局面,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成人高等教育文凭和普通高等教育文凭的“含金量”相差甚远。经常…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文凭贬值问题日益凸显。文凭贬值促使了与文凭贬值相关的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的产生。文章剖析了导致文凭贬值的主要因素有文凭的社会价值因素、高校扩招因素、文凭追求冲突下的"合理"策略因素,以及就业市场对文凭消化的不足,同时分析了文凭贬值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张“有文凭而不唯文凭,只认水平”的人才观念和“赛马”选才的人才制度,抛弃一切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东西,让今日的学历文凭与学术职称像昨日的粮票布票那样成为明日的历史,真正实现“水平面前,人人平等”的“不拘一格育人才、选人才、用人才”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交换的角度分析文凭的交换价值。认为文凭作为个人受教育与训练的凭证,正充当个人与社会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与财富、权力、地位等社会资源进行广泛的交换。  相似文献   

17.
张凤 《教育导刊》2009,(9):7-11
当今时代,教育是人们融入现代文明社会必备的入门券,而学历、文凭、收入是关键因素。本文着重从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进行了文凭与收入的相关性分析,力图阐明人类教育活动与社会进化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正确理解社会进展的轨迹,尤其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高等教育产业化下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张,教育过度现象愈加明显,对社会各界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对文凭的要求也水涨船高。高校毕业生为谋求好职业、高收入和晋升机会等,对高文凭的追求日益火热,引发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问题。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视角对文凭热与过度教育进行反思,政府要正确引导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高校则依据科技产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避免因追求学历而产生的过度教育,让高等教育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9.
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更是民办(私立)高等学校(以下简称为“民办高校”或“民办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从根本上说,公办高校之间、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以及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我国民办(私立)高等教育(以下简称为“民办高等教育”)自80年代恢复与重建以来,迄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1999年,教育部承认的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有37所;具有高等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学校150多所。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不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或高等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单从量的增长上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形成当前的规模,可谓之“飞速发展”;但从质的提高来看,却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专业设置的人化倾向以及课程设置中的“因人设课”现象,总体教育质量提高缓慢,甚至出现教育质量的低水平徘徊或滑坡。制约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就主要方面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涂皓 《教育》2014,(3):33-34
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社会、家长仍然把文凭、考分看得很重。中国教育一直很重视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