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解决心理问题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途径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和幸福体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把工作重点仅仅放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潜质的开发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满足了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求。只有在积极心理学领域重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才能最终达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焦子勇 《辽宁教育》2013,(2X):31-32
<正>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意见》中还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升其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尤其在环境适应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恋爱婚姻方面,职业规划、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校中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心理异常形成的原因,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高校举措为主流,以教师心理素质为先导,以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为基础,从三方面推进高校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5.
昆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普遍感受来自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较大。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适应、人际关系、就业、情感等方面。产生压力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期望值与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间的差异造成的。他们一方面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此,学院建立了一套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和运行机制,经过教育、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包括心理培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等。在学校中,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语言交流或活动等方法和手段,以学生心理为出发点,对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问题进行积极教育与辅导,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健康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基本问题,探讨了开民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促进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科学化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据国家教育部调查,我国在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随年龄增长而递增,高校学生是学生在校的最高阶段,本文就如何在这关键阶段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良好的体育学习方法进行心理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学生心理问题行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更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语文作为小学的主要科目之一,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语文教学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分析贫困生的心理表现、产生原因的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探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履有效帮扶措讫,引导他们走向积极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开展心理素质训练等。通过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行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以期引导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为依据,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引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教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几年来,我们进行了《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选择未来学习和生活发展方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我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为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从各方面提出合理的心理疏导措施,以进一步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但是小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使学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厌学、抑郁、早熟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大一新生在适应环境、人际关系、生活挫折、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的心理矛盾冲突进行分析,说明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同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希望对教育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透析与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能够促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和适应能力、促进和增进其身体健康和在培养其主体性等方面。必须从着眼于发展性心理教育、着眼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着力于建立完善心理教育预防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等方面采取措施,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6.
马天芳 《职教通讯》2012,(35):76-80
在对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发现女校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人际关系紧张、自卑、适应能力以及压抑等心理问题。为了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提出三点干预措施:提高女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升女生对女校教育优势的认可度、引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女校学生工作。学校应加强学生辅导工作的效率与实效性,更好地为女校大学生服务。  相似文献   

17.
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职校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采取开设心理健教育课程、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和联系、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多种对策,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9.
魏丽丽 《天津教育》2005,(11):38-38
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从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看,对他们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学习、升学竞争引起的过度焦虑;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与父母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与心理承受力发展滞后的矛盾等。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一直以来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是空白,他们的交往能力、适应能力或处理问题能力都欠缺,这些缺陷使得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难以承受现代社会日益增多的各种压力,难以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因此,产生心理问题在所难免。学校图书馆是学生开展活动的第二课堂,应积极调动各种因素,发挥辅助功能,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数学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数学教师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