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教十五载,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清醒.自踏上讲台那天起,我便开始沿袭着千百年来的"师者"路径,传道、授业、解惑,一路摇晃着走到今天.强烈要求走学者之路,近乎是今朝之事.  相似文献   

2.
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为人师者尤应如此。然而,从教十几年来,我却说了很多次“谎”,而且至今乐“谎”不疲,因为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3.
徐玲 《江西教育》2009,(10):48-48
读了钟发全老师的《从“师者”到“学者”》(载《江西教育》B版2009年第4期)一文,我由衷地钦佩钟老师立志做“学者”的决心。广义上的“学者”,指的是求学的人。能为人师,一定是学有所成的人,说得宽泛些,师者本身就是学者。钟老师之所以定下做“学者”的目标,是因为把“学者”看得很高,把自己看得很低。对自己的目标怀有敬意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可敬的人。  相似文献   

4.
在教师中,有人是“教者”,有人是“师者”,何为“教者”?何为“师者”?由“教者”转化成“师者”,需要几步?“师者”首先必须是“教者”,但“教者”不一定是“师者”,“师者”是上位的,而“教者”则是下位的。由“教者”到“师者”需要教师把功夫花在学生身上,把功夫花在课堂内外,成为“师者”,不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教育,历来被认为是师者的经验性行为。许多人把教育理解为一种“艺术”并将它拒之于“科学”大门之外。在教育界,也正盛行一种“拜师”风,就是让年轻的教师“拜”在一位名师门下,跟着看,跟着听,跟着想,跟着做,重演着科学还很不发达年代培养工匠的套路。我想,这也许正是“艺术”的烙印使然。我不想评说“教育艺术”这个词。但我想说,教育,的的确确是“科学”的,是能从科学角度加以研究并能提高水平与质量的。  相似文献   

6.
初涉工作岗位,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面对山里孩子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使我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担,静下心来深悟为师者应“三贵”。  相似文献   

7.
贾宪章 《山东教育》2004,(13):13-13
随着教育行风整顿活动以及师德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原先存在于教育工作中的打骂、体罚、歧视差生等粗暴管理现象得到了较好的克服。但是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一天到晚一张面孔,或者整日“笑脸”一张,或者天天面部“全阴”,或者从早到晚冷冷地板着脸……如此师表,果真就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果真就能让学生感悟到为师者的情商因素?相信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不仅学生渴望面对举止自然的老师,为师者也无不想顺其自然,回归自我!因此,为师者在自己的育人实践中学会“变脸”的育人艺术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说师生是同一个战壕内的“战友”,大家理应…  相似文献   

8.
现实中,常听到“课堂上我是学生的严师,课外是学生的益友”的“心得体会”,教师在课堂上板着面孔,不苟言笑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严师的“虎威”面前,孩子们也许会有一时半分的“安安静静”、“认认真真”,正如画上的老虎不能长久地唬住孩子一样,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尤其是孩子的个性和健康人格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还要把自己高高挂在墙上俨然一副“虎态”吗 ?  几千年来,为人师者总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尊者自居,而在当今知识来源多元化的时代,教师还能凭着过去的“文本”知识来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完成神…  相似文献   

9.
韩愈在到币说》里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如果把“受业”解释为“接受学业,跟随老师学习”,或者把“受业”理解成“学生对老师的自称”,显然是讲不通的。因此,“受”应该为通假字,其本字应为“授”,“受业”的意思为“教授学业”。  相似文献   

10.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描写 老师无私奉献、兢兢业业解惑于人的名句,人无完人,老师也是 “偏科”现象大军中的一员,“全面发展”在对学生提出的同时,是否也应该面对为人师表的老师们呢?就我而言,作为一名中职体育教师,在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作为教师’若存在“偏科”现象怎么办?教师“偏科”现象有 哪些历史根源。下面就这些问题结合自身浅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我刚进办公室,班里几个同学就涌了进来。“老师,李超把班里的常规评比表给撕烂了。”他们都抢着对我说。一听又是李超,我的气顿时不打一处来:他可是班里最调皮的学生,今天不惹事,明天就捅篓子,大事小事接连不断,怎么批评都无济于事。我气冲冲地随这几个同学来到教室,想给他点“厉害”尝尝。  相似文献   

12.
说“下笔”     
大凡佳作,下笔常成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匹夫而为天下师.  相似文献   

13.
书墨  杨奕 《教育》2012,(5):43-43
眼前这位全然白发的“老人”才58岁,从1978年开始教书,到今天,已经整整34个年头了,却依然活跃在学生中间。他憨厚的容貌,朴实的语言,却讲述着一位师者不平凡的教书生涯。他叫王在亭,是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营子乡曹店学区的一名普通教师。学校地处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我们一路循着王老师的踪迹而来……  相似文献   

14.
记得曾看过一篇讲述老师窝囊的文章,文中老师的“窝囊”.让我嚼出了当好班主任的技巧,品出了为人师者“上善若水”的崇高境界。 想想自己,也够“窝囊”。 那年.调至一所偏僻村小教书,担任五年级班主任,算来踏上讲台才四五年,正值年少气盛之时。  相似文献   

15.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教师的任务仍然如此。但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教师讲课应着眼于“传道”、“授业”,有的主张应着重于“解惑”。着眼点不同,备课时的指导思想,教材处理、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的考虑等也就各不相同,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探讨。我主张教师讲课应着眼于“解惑”。在“解惑”中“传道”,在“解惑”中“授业”。也就是说,教师讲课应针对学生实际,生“惑”的,教师就“解”;学生“不惑”的,教师就不必  相似文献   

16.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关爱学生,做一个爱心“师者”。本文阐释了“师爱”所具备的特点,即教师的爱具有责任感、教育性、社会性、严肃性、无私性和示范性。  相似文献   

17.
“偏心”     
丛洪英 《山东教育》2003,(10):17-17
“老师,杜小冰又说老师偏心了,他还说您收了张雨家的礼。”班里的“飞毛腿”张杰抢先来报告。什么,又是这个令人头痛的杜小冰,开学四天来打了三架,每次请来都是一副冷冷的与天下人为敌的样子。没写完作业,还蛮有理。难道还要和昨天生病的张雨攀比!不用说,今天放学没留下张雨他心里不平衡。真恨不能马上将他“痛斥一顿”,以解我“心头之恨”。可……思忖一番,我决定“按兵不动”。周五放学留作业时,我看到以杜小冰为首的几员“大将”正互换眼神,那意思分明在说:“我们就不写,看能把我们怎么着?”我灵机一动,微笑着但挺神秘地对大家说:“下周…  相似文献   

18.
邓晓红 《中学文科》2009,(9):126-126
在礼仪教育相对缺失的今天,当中国人在国外旅游时因陋习暴露或不文明行为而屡屡遭到“歧视”时,当校园中充斥着脏话和粗俗的言行时,我们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思考着同一个问题: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文明礼仪”安在?针对时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滑坡及个性狭隘、自私等弊病,许多学者开始呼吁在中学开展“绅士淑女”教育。  相似文献   

19.
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些论者对韩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的批评 ,分析了韩愈在该句中所使用的“道”、“传道”以及由此构成的“师道”,认为人们的批评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没有准确地把握韩愈的原意。然后本文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韩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的时代意义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实际对当前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主张中明显忽视“师道”的问题表示了担忧。  相似文献   

20.
预备铃响了,我情绪饱满地向教室走去。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我忽然发现讲台上躺着一位“客人”——一把四分五裂的教学用三角尺。再一看同学,似乎啥事也没发生,正等待着我的开讲。我沉吟了一小会,转身在黑板中间一笔一划地写上“追悼会”三个大字;又沉默了一会,低沉地说:“同学们,我们的一位伙伴,今天不幸与世长辞了。本节语文课,我们借用一点时间,为它举行个简短的追悼会,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