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吴丽芳 《培训与研究》2007,24(4):116-118
导致中国学生英汉误译的原因有许多,对于那些趋同性误译的源头往往可以追溯到汉语母语的暗示性诱导。剖析了母语暗示性诱导对英语学习者理解与翻译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认为习惯于汉字语境的中国性,在母语的暗示下忽略了中西两种语言文学本质差异,误入了陷阱。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生英汉/汉英误读(译)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那些趋同性误译的源头往往可以追溯到汉语母语的暗示性诱导.本文深入剖析了母语暗示对英语学习者理解与翻译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亚南 《现代教育》2011,(Z3):95-96
中国学生大多是在基本或完全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现象难以避免。本文拟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方面对母语负迁移导致的大学英语翻译误译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4.
尽管忠实是衡量翻译的的重要标准,然而由于两种语言在社会风俗、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方面彼此迥异,因此误译现象的存在极为普遍。误译分为有意识误译和无意识误译,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受母语的干扰常常出现语言和文化现象方面的无意识误译。本文介绍了误译的概念及分类,并用具体实例对英语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产生误译的原因进行细致地剖析,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为通过例证分析了在汉英口译中产生母语负迁移的成因,主要是不能摆脱母语表层的束缚,造成表达不当、误译或语用失误。鉴于此,本文最后对口译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大学生因受母语思维的影响而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译现象,从“中国式英语”的角度,分析造成“中国式英语”易被忽略的因素,从而有助于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并有利于促进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高职学生汉译英时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误译进行分析,探讨母语负迁移对高职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母语负迁移,也旨在对高职教师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它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而在翻译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误译"现象,排除因译者水平限制,更为主要且较难克服的则为"文化误译",即母语文化负迁移所导致的"误译"。如何认识这样的"误译",在汉日的翻译教学中又要如何规避呢?此文试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9.
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表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误译通常源于译者头脑中的固有图式、母语思维以及对原语文化的错位预设。本文试图从《译海淘沙录》中的启发性译例探讨各种英汉误译的发生学原理。  相似文献   

10.
母语负迁移现象是二语学习者的障碍和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翻译中出现的错译、误译大都是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特别是汉英翻译中多余词汇的现象,是母语负迁移的明显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分析汉英翻译中出现的多余词汇现象,提出了相关的翻译方法、对策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语文独立分科到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可这个百年却是人类社会最为动荡、变化急剧的百年。而百年语文教育变革核心其实就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变迁。一切关于语文教育的现象归根结底都归结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近代中国一直是缺乏民族自信、完全西化的,甚至亦步亦趋。我们抛弃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今天当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自信时,我们可以理智地反思我们的传统。所以反思近代语文教育理念的变迁、得失,认清语文教育的特质、规律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来说意义重大,对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更是事关重大。  相似文献   

12.
王松泉语文教育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泉先生的语文教育观包括他的语文观、语文学科观和语文学科教育观。这一精到、系统而又富有创见的理论有效地廓清了语文教育界长期以来的模糊观念,正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从而成为语文课程革新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这里主要阐述在中国人学习英语中,汉语的基本地位。因此,中国人学习英语必须以自己的母语——汉语为基础才能入门,进入真正的英语学习。首先,中国人的认知能力是学好英语的认识基础,因为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具有普遍性;其次,汉语语音,即汉语拼音,既是学习英语语音的切入点,又是记忆、掌握英单词的法宝;再次,汉语语法是学习、掌握英语语法的重要因素;最后,汉语词汇,毫无疑问是初学阶段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和欧洲梦,它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外国梦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自己的梦。这使得中国梦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中国梦以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路径,作为推动梦想实现的内生动力;中国梦的独特意涵在于将国家民族的宏伟梦想和个人的具体梦想有机的融合;中国梦以"梦"这个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心领神会的独特话语来诠释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梦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饮食文化的传播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通过移民、烹调书以及其他一些标志探究一种文化如何融入新环境。自古以来,食物就是中国人在餐桌内外普遍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研究表明,全世界华人的饮食习惯的变迁是最为迟缓的。本文回顾了自1785年第一批华人进入并定居美国以来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及其带来的变迁。随着华人移民的不断涌入,越来越多作为中华烹饪传统载体的中餐食谱在美国出版,中餐馆也在美国不断蔓延,养活了众多美国人。本文重点选取几个标志性事件作为说明依据。其中包括1899年美国政府刊发宣传册,鼓励种植和食用中国的蔬菜;20世纪上半叶中餐食谱的出版与使用;时至今日已有超过47000家中餐馆遍布美国,等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观点认为,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际发现,听、说、读、写只是语文能力外在显现的部分,完整的语文能力应该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听、说、读、写、思、行、看等七种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主线,将各项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语文能力的概念,是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步。语文能力内涵是个体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对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直接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只是语文能力的外延之一,不能把语文能力仅仅概括为听说读写。只有明确了语文能力的概念,才能进一步了解语文教学及学习规律,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8.
写不好汉字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中存在多种原因:汉字构造的复杂性是人们写不好汉字的本源性客观原因,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是人们写不好汉字的场势性客观原因,个人努力上的欠缺则是人们写不好汉字的决定性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9.
借助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3R2),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者关于中华民族研究发表的2012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呈现了中华民族研究的发文趋势、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中华民族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五个方面的主题。这五个主题基本构成了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华民族研究的内涵与本质(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路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未来研究中,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研究,构建完善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本研究对中华民族每个主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份比较系统、全面的中华民族研究知识图谱,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当前中华民族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将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任何研究总是从研究者自身所发现的问题出发,来寻求应对问题的路径,而研究者自身对问题的发现总是会从自身背景出发,尽可能地去把握普遍性的问题。当代中国教育学术研究需要有走向世界的胸襟,同时需要踏踏实实地回到中国的教育问题,凸显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研究者的中国意识,进而从特殊性走向普遍性,彰显教育研究的中国智慧。从我们自身遭遇的问题出发,从中国的教育问题实际出发,深深地扎根于中国问题本身,展开我们对人类普遍教育问题的探究,就是朝向世界性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