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现代社会普遍在批评“道德滑坡”时,也应该意识到这个社会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与它的现实实践之间存在很多的相悖。道德标准在变化着,社会很多方面不道德的因素也在影响着个体道德的行为,对于道德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应该辩证地看待今天的道德与不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需要全面的社会道德根基。良好的社会道德对于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积极地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优良道德的继承,也是对新时代需要的新道德的呼唤。《新纲常》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这种源自社会存在深处的转型,必然使得原先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规范极大地丧失原有的整合功能,并在人的心中造成很大的震撼。造成“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的延伸,也有现实因素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道德选择的现状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选择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道德领域中的种种冲突日益明显,道德选择问题也就更急切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我国当前道德选择的突出特点是:道德选择可能性扩大,道德选择状况呈现多层次性,道德选择主体意识觉醒及非理性选择现象的存在,这是由道德价值冲突,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等原因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是全部思想的焦点和核心。道德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突出地表现为人伦道德本位化及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就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主义的成因、特点及现代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印度、日本、中国均为东方国家,但各自的社会变革方式却大相径庭:印度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赢得了民族独立;日本的社会巨变(明治维新、战后非军事化改造等),则是以自上而下的革新为特征的;而中国近代自上而下的改良却统归失败!仔细分析三国社会变革方式的不同特点,仅从政治的、经济的因素来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而从化道德方面的因素分析更能令人信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一劳永逸地结束以暴力冲突为社会变革方式的历史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如要避免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社会动荡,就必须在道德建设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非暴力因素,借鉴日本道德建设中的某些成功经验,吸纳西方化传统中的守法因素与沟通对话因素,从道德角度构筑起社会主义中国的稳定基石。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核心与标准应当符合社会主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公平”、“合理利己”等不能成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必须强调价值导向上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更不是责产阶级自由化。一切不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理论主张和思潮都应摒弃;一切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理论与主张都应旗帜鲜明地予以彰显。道德建设不能割断传统,好的道德传统(如整体主义)必须予以弘扬。  相似文献   

8.
道德作为一种与人类相伴始终的社会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长河中处于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冲刷,从故时孔子就言传身教我们儒家道德思想,而现如今我们又剩下什么道德思想在约束自己?当前中国社会每年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出现的道德案例也各式各样,冲击着国家的制度,挑战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9.
道德管理是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理想,对组织活动的目标、手段进行道德论证和指导,协调管理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使其符合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一种管理。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管理科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先哲对道德有着独特的体认与把握;在古代社会,道德不仅是一种德行,更是治家安邦的一大政治法宝。古代道德本位之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也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性善论”曾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和道德现象的认识。在今日的中国人中“性善论”还有多大影响?关于这一问题很少有实证性的研究,依据最新社会调查的结果可以对这一问题做出较有说服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一个明的社会,不仅是基于法律的,更是基于道德良知的。但中国的现实是,几乎很少有人把道歉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也几乎不会有人因为良心的声音而站出来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的逻辑与历史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是人性的一种本质规定,它与“人”的存在直接同一。人性的抽象普遍性与具体社会历史性的统一,表明道德既有理论的逻辑形式又有现实的历史形式。道德空逻辑深植于社会历史中,具体的社会道德渐近地实现着道德逻辑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浅谈道德在社会运行中的导向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东景 《天中学刊》2002,17(1):15-17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对社会运行方向产生导向功能。道德观念是引导社会运行的价值观念,道德活动是道德对社会运行发生影响功能的具体实施途径。从理论上讲明这一点,对于走出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决定论的认识误区,更好地体现以德治国的要求,加快生产力发展,促进法制建设进程,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锦函 《教书育人》2012,(30):62-64
道德的结构是支撑道德这一社会存在的基本框架,对道德结构的探寻是我们从宏观上科学把握道德之必需。在我国伦理学界,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道德结构进行过一定的探索,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但从总体上而言,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概念之间的推演而且过于繁琐,从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也缺乏直接的启迪意义。这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道德理论,关于道德现象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关于道德的起源和社会本质,关于道德的社会控制功能和实现手段,并试图寻求其中有益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为一定社会经济所决定,而且也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建设中,道德对社会生活的规范与促进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显著,它不仅从精神的层面为人们提供价值方向的支撑,同时还作为一种制度因素较为直接地推动社会发展,道德甚至可以作为资本投入市场直接转化为一定的经济利益。重视道德的实用价值,这是时代合乎目的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推动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道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个体性)和社会利益(整体性)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道德范型。不同的道德范型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范型,而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范型最终都取决于人的时代生存状态。历史地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群体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相一致,依次也有三种不同的道德范型:规范伦理、个人主体道德和商谈伦理,与这三种道德范型对应的道德教育范型分别是灌输式的、个人主体式的、交往式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使得道德教育必须确立双重的任务:既要成为个人主体的催生剂,又要成为个人主体的解毒剂。为此,在弘扬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主张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要健全以公正为核心的德性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20.
通常说的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主要是指以善恶荣辱等观念去评价人们的行为、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规范和准则。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共产主义道德因以解放全人类、为大多数人造福为其光辉的旗帜而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美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