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幼小衔接期是指幼儿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的过渡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此时,应做好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但实际上,目前往往是幼儿园和小学不通气,各行其事、互不了解,使得幼儿入小学初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如何通过素质教育,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双向衔接”;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家长和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共识;提高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2.
日本“幼小一贯”教育改革历经十余年,坚持幼儿园与小学双向协同,体现幼小一贯理念,建设幼小一贯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围绕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兼顾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自身的教育价值,指向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幼小一贯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虽然我国幼小衔接新政策划定了幼小衔接期,在教育目标、内容、要点、原则等方面提出一致性与连续性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是单向衔接,还未形成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幼小科学衔接课程。因此,借鉴日本“幼小一贯”课程改革经验,我国建设幼小衔接课程要在课程理念上,坚持独特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共同点的衔接;在课程实施上,要加强幼小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3.
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前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现存问题出发,分析了幼小衔接教育问题存在的主要根源,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两类教育机构坚持终身教育理念,进行适应儿童发展的以能力衔接为重点的全面而系统的幼小衔接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现在社会中,幼小衔接教育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实际幼小衔接的教育中,多数幼儿园在大班提早开设小学的课程内容,引用小学的教学模式,以至于学前教育成了超前教育。幼儿园本身的教育应当遵循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预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蒙台梭利"工作"思想与劳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幼小衔接目标模糊,要厘清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目标;幼小衔接内容不全面,应完善劳动教育幼小衔接内容;幼小衔接的价值引导发生畸变,应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冯帮  许桂林 《学子》2015,(2):15-17
"幼小衔接期是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的重要教育期,做好幼小衔接期教育实践工作,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完美人格形成以及终身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1]现阶段的幼小衔接的研究多侧重于"衔接",例如:课程的衔接、作息时间的衔接、幼小教师间的衔接等,以达到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的适应。本文旨在提出一个新的视角,将幼小衔接置于终身发展的理论视角下来研究。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次系统提出,  相似文献   

7.
语言教育作为幼小衔接的一部分,对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有重大意义,对儿童能否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有重要影响。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教育有许多差异。目前幼小语言教育衔接的情况并不乐观。幼儿园和小学应共同承担幼小衔接的责任,和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实现幼小语言教育的顺畅衔接。  相似文献   

8.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第7、8期合刊刊发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张明红副教授等人的《对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思考》。文章指出,在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  相似文献   

9.
幼小衔接是儿童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家长作为儿童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参与者,在儿童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外的最新研究发现:家长积极参与幼小衔接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做好入学准备,还可以协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可以从家长自身、儿童和学校等多个层次探讨影响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复杂因素。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积极主动联系家长,为家长提供相关信息,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在鼓励家长参与的同时帮助儿童的幼小衔接。  相似文献   

10.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课堂教学是小学的基本活动,课堂教学是实施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文章探讨了小学儿童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为小学一年级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幼儿有能力,有自信,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符合后继学习和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尽管幼小衔接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但幼儿园和小学缺乏合作意识,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期对儿童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过渡期作为幼小衔接的概念被提出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诸多问题,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能够用来有效分析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从而揭示幼小衔接教育本质问题之所在,帮助儿童更好地度过幼小衔接期。  相似文献   

13.
受国际终身教育思潮和国内“小一问题”的影响,日本在教育改革中形成了以培养持续学习能力为理念,以发展儿童资质能力为目标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从日本幼小衔接课程的整体框架着手,总结其特点和经验,认为我国小学在幼小衔接中应突破知识教学取向,编制“连续性”的衔接课程;践行儿童本位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强化幼小双向衔接;实施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4.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课堂教学是小学的基本活动,课堂教学是实施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文章探讨了小学儿童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为小学一年级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幼小衔接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和重视,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阶段上互相连接,双向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新形势下,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困境,制约着衔接的科学性,还有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存有“谁来衔接、衔接什么、如何衔接”的困惑。本文对这些困惑进行了澄清,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幼小衔接的实现路径:幼儿园向上衔接到小学,在儿童入学准备中凝聚“推力”;小学向下衔接到幼儿园,在儿童入学适应中跑好“接力”;建立协同共育的家、园、校关系,增强幼小衔接教育合力;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素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大幼小衔接综合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黑龙江省10所幼儿园、8所小学共522名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考察主要利益相关者对幼小衔接教育的看法、差异以及焦虑情况。结果表明: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三方的幼小衔接教育观水平均较高,普遍重视幼小衔接教育;三方在幼小衔接教育观的总体及各个维度层面存在显著差异;三方对幼小衔接教育均呈现较高程度的焦虑,且焦虑内容有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改进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策略,包括发展科学认知,强化儿童早期整体发展观;联合多元力量,建立幼小衔接协同合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推进幼小衔接长效开展。  相似文献   

17.
幼小衔接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幼小衔接是否顺利,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升入小学后的发展。在掌握幼小衔接期儿童具有可视化、感性化、生活化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异同,提出了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强化直观,搭建数学学习认知桥梁;注重渗透,丰富数学学习理解经验;关注表达,助力数学学习走向深入;启发思考,培育数学学习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的内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独特的幼小衔接教育制度是其初等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在完备的法律规范下,其教育行政组织衔接、教学组织与课程规划衔接、师资聘用与培训衔接,有效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一体化,使得法国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具有良好的过渡性和连贯性.我国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发展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重视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创新幼小衔接机制与途径,形成和完善能够真正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特征与需要的幼小衔接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9.
黄旭映 《福建教育》2023,(31):17-19
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家长和教师在幼小衔接上的参与方式和预期目标常常有所差异,二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  相似文献   

20.
目前幼小衔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方式;教师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未落到实处;家长的教育观念阻碍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多方有效沟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制订切实可行的幼小衔接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