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SCL中学习者人际交往对高水平知识建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法时首都师大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一门网络课程进行实证研究,了解两个学年不同时期学习者的高水平知识建构情况.然后,研究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计算学习者的人际交往情况,在整体层次判断学习者的交往网络是否影响其高水平知识建构;在个体层次分析学习者的网络个体属性与其高水平知识建构的相关性;在角色分析层次统计网络中不同角色的学习者对高水平知识建构的贡献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互惠性高的网络利于学习者的高水平知识建构;特征向量高的学习者知识建构水平也较高;核心参与者是高水平知识建构的主要贡献者.最后,笔者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拟合了学习者的人际交往及其高水平知识建构的方程,通过该方程可以看到学习者的人际交往对其高水平知识建构所起的作用,从而为教师实施学习者学习网络课程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情绪交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的成效。为了探究情绪交互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的影响程度,研究综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整体网络视角分析在线协作讨论中情绪交互的网络结构特征,并依据Gunawardena提出的知识建构模型对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情绪交互的连通性较低、密度整体不高、中心势偏高,而且在线学习者的协作知识建构总体水平也不高,主要集中于知识分享和知识分析层次。其次,情绪交互密度和中心势不仅与知识协商和知识修改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在线协作知识建构水平。鉴于此,文章从情绪交互视角提出了提升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习者的集体认知责任,既是提高知识建构水平的前提,也是CSCL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基于知识建构理论与分析框架,构建了培养学生集体认知责任的五类干预策略,包括集体认知责任概念图、在线讨论参与社会网络图、在线协作情况反思表、小组学习契约、对话类型与发言规则。并通过一个大学本科课程班的研究案例,考察这些干预策略在协作讨论不同阶段中应用的效果。案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对话文本的内容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参与学生的知识贡献意识、互补的知识贡献和知识贡献的广泛参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五类集体认知责任干预策略的应用,都能够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阅读并回复小组成员的观点,平等参与讨论,其中“对话类型与发言规则”在提升集体认知责任和学生知识建构水平方面的干预效果最为显著,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观点的认知复杂度和科学复杂度,促进更高水平的知识建构与对话。这一研究发现,可以为学生集体认知责任与协作能力的培养提供策略支持,也可以为开展线上协作学习活动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协同知识建构有效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层次走向深入,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历程进行动态性、过程性、综合性评估是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基于两个通用的知识构建原则,构建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大学生协同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并开展实证研究.采用社会认知网络特征(SENS)分析法对学生协同知识建构的社会认知演化轨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及协同知识建构水平;协同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交互参与度增强,网络凝聚性逐步提升;不同社群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知识进步水平具有层次性差异,核心组形成了高层次认知网络结构,知识进步呈现进阶演化趋势,半边缘组的认知网络结构具有局部性特点,教学后期才出现明显知识进步,边缘组连接稀疏,共现极少,无明显知识进步.研究为一线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深度教学提供了借鉴,为解构学习者知识建构历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线教师培训因其方便、灵活等特点,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教师培训也存在知识碎片化、知识结构混乱及缺乏有效交互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提出群体知识图谱建构的策略并设计开发相关工具.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将179位一线小学教师按照不同的培训策略分为4组开展教师在线培训活动,并通过学习分析探讨群体知识图谱建构对教师知识能力水平与交互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群体知识图谱建构可显著提高参训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知识建构交互层次;(2)群体知识图谱建构提供讨论的知识聚焦点,能够有效引导、管理和组织在线协作学习;(3)群体知识图谱建构有利于学习者达成一致,减少低质量冲突;(4)群体知识图谱建构提升了交互的数量与质量,形成"分享—冲突—信息深度挖掘—协商与认同—知识应用"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6.
协作知识建构强调学习者应该参与到学习伙伴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在分享资源、观念中实现对已有知识的重组改造和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Wiki的专题学习网站在充分表达观点、交互讨论、深入理解、共享资源等方面都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较好的支持服务,让学习者在与同伴交流协商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浏览、积累、反思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知识建构是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通过分析问题解决中知识建构的过程,可以帮助研究者剖析活动中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调整优化活动设计方案。本研究利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问题解决活动中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会话特征、具体过程和互动结构等,得出了三个结论。1.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会话数量随着知识建构层次的升高而减少,更多的会话集中于信息分享层级,在理解层级以上的会话数量偏低。2.在问题空间构建阶段主要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问题解决策略选择阶段是对信息进行新情境下的分析、综合,并不断评估解决方案。3.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互动结构总体可以分为信息加工、建构观点和方案、提炼或浓缩观点与方案三个大的意义单元。  相似文献   

8.
CSCL协作知识建构是CSCL的核心所在,本文在现有协作知识建构过程模型的基础上,依据动机理论和组织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异步CSCL情境下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动力开展深入探讨,创新性地提出异步CSCL情境下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动力机制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分析框架对华南师范大学07级同学异步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进程开展个案研究,发现个体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动机会引发个体间的认知性、社会性和教学性互动,个体间的互动以群体规范、群体认同感、情感交流和教学管理等为中介对个体的后续动机产生影响,实现协作知识建构。在群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和群体均要注意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动机,促使协作知识建构活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不断被证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被推广。但是翻转课堂中学生的哪些行为模式与学习效果有关,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主要对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中讨论学习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并以知识建构作为学习效果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与知识建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课前预习中,学习者的评论行为发生在浏览资源之后,学习者会对评论进行回复,发生多轮交互。在课前的讨论活动中,有部分学习者达到高阶知识建构水平。但是,学习者课前的学习行为模式与知识建构不存在强相关关系,而学习者在课中的学习行为模式与知识建构具有强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技术》2019,(4):47-53
群体知识建构强调群体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建构知识。群体交互的质量直接影响知识建构的层次。文章基于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混合式研训模型,从面对面研训阶段切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探讨教师的组内交互特征、群体知识建构层次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体知识建构与群体知识建构的结合、群体目标、适当的认知冲突等可促进教师的群体知识建构,而中心人物对群体知识建构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学习隐喻,探究知识建构的微观动力学机制是提升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基于协作标注和可视化知识建构的新型协同学习技术系统,通过实验研究和口语报告法,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探究学习技术系统在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与效果。结果表明,协同学习机制在学习者个体和群体知识建构的不同阶段起着动力作用,协同学习技术系统较好地实现了知识的集体建构和集体记忆的图式化呈现。本研究能够对学习技术设计和协同学习系统建构提供一种微观指导。  相似文献   

12.
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学习和认知的革新,学习的关键除了要构建知识并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在此过程中建立一个能够联通各个知识节点的社会知识网络也变得日益重要.不同于以往知识建构所秉持的行为交互层次、个体知识内化与外化水平以及社区整体知识增长的角度,研究从后现代知识观和联通主义学习观的视角出发,设计了以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为双核驱动的连接式知识建构模型.该模型强调知识建构过程中知识具有的情境性、进化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以社会知识网络为建构载体,关注知识建构活动中建立的知识与知识、人与知识、人与人之间的可视化连接.随后,基于学习元知识社区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知识建构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知识建构是一种社会性协商与对话的意义建构过程。基于协同学习工具套件所构建的适应集体学习情境的新型学习环境,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来探究课堂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所形成的社群结构、社会关系以及参与特征。结果表明,协同学习环境中,通过支持教师主导的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形成了知识聚合性的社会关系网,使学习者的观点、想法快速地进行汇聚从而支持深度知识建构,同时也清晰地描绘了社群中学习者的参与特征。本研究可以为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新技术革新教学提供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在线课程个性化学习缺乏人际间更深入互动的现象,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在线学习环境下知识建构互动模型的设计方案。首先在引入并借鉴Gunawardena模型和Stahl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在线学习环境下知识建构互动模型,该互动模型由互动层次模型和互动过程模型两部分组成;随后尝试了从学习者个体追求高阶层次认知水平发展的动力上,解释学习者群体之间互动所引发的知识转化现象;还比较了在线学习环境下协同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专注点差异,指出了协同学习更重视学习的联结性、社会性,更注重学习者群体之间有意义互动行为引发的特点;最后分析了创设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空间情境的组成要素,设计了流程,并提出了促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靖  王琦  邓雯心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9):84-90,114
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的认知冲突可以为持续的有意义协商、知识创生提供内部动力.很多学习者面对认知冲突时会选择逃避妥协、直接附议等方式,导致学习无法走向深层次的知识建构.因此,提出有效消解认知冲突的对话提示支架设计四原则,据此设计了选择类、改善/保留类、补充/融合类三类对话结构性提示支架.开展了三轮实验验证支架效果,并采用认知网络分析和滞后序列分析对学习者的对话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习者的社会属性在协作知识建构中是需要重视和调节的因素;所构建的三类对话结构性提示支架对于学习者的认知冲突消解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及后续积极效果;对话提示支架的作用机理在于将认知冲突外显化,减少学习者面临冲突时的不确定感和低效能感.  相似文献   

16.
协作知识建构目前已成为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环境下一种重要的新型教学方式.该文在现有协作知识建构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内涵、特点、基本要素、相关教学设计活动开展深入探讨,并创造性地地提出学习共同体创建、基于认知冲突的协作知识建构和基于整合的协作知识建构是其主要阶段.并以此为框架,对暨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结构化学”建构活动开展个案研究,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创建、组间协作与对抗式综合建构,形成多层次集体观点汇聚和多维协作知识建构,最终智慧共享、达成问题解决的共识和形成群体公共知识,促进大学生在积极依赖关系下多元协作知识建构,促进大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推动大学生产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并在社会交往、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改善.在群体协作知识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和群体均要注意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动机,促使协作知识建构活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的网络交互案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为基础,对《认知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线讨论是否成功建立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结果表明,学习者能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讨论,相互间存在对话关系,学习者能在讨论中提出并试图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互间反馈也比较及时。但学习者在讨论时存在知识拓展不够、不同观点碰撞偏少等缺点。笔者据此得出结论:在线学习论坛在一定程度上能成功地促成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OPIC)中的15名新手教师、15名胜任教师及15名成熟教师,共45名三种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远程学习圈中教师知识建构水平的发展与变化为研究问题,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视频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对远程学习圈活动进行一年来的四个阶段———具体经验阶段、反思性观察阶段、抽象概括阶段、积极实践阶段的采样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不同教师群体的知识建构水平发展与变化,及不同教师群体的知识建构水平的整体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OPIC)远程学习圈,对教师的知识建构水平的发展具有持续促进作用,对不同教师群体的知识建构水平均具有正向影响,教师知识建构水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师徒教师教育中的身份改变——以英语初任教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焦点的社会文化转向认为学习过程是个体学习者从外部社会协商到内部调节控制的渐进变化过程,最终导致学习者身份改变。因此,相对于传统认识论观点,师徒教师教育中英语初任教师必须实现由知识学习者向身份投资者,知识灌输者到实践探索者,独立工作者到群体协作者,单学科课程执行者向超学科课程建构者,生活与工作分裂向融合等身份改变,而这些改变的实现依赖于师徒之间合作伙伴关系、学习共同体关系和平等对话关系的身份改变,从而实现双方共同对现有学校文化和教学实践的变革和双方专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强调在不同情境中知识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TM(传统模式)下存在着培养误导、角色错位以及多元教学资源损失等问题,CM(创造模式)下可以通过师生之间博弈达成一个良性循环。创新教育就是在TM和CM之间作出选择,其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