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欧阳修《诗本义》对《诗序》的批评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以敏锐的眼光和大胆的疑古精神,发现了<诗序>本身存在的自相抵牾等问题,否定了传统的子夏序<诗>的说法,发宋人疑<序>之端,打破了汉代以来<诗经>研究的日趋僵化局面,对后世的<诗经>研究影响深远.但由于自身和时代局限,欧阳修对<诗序>又颇多回护之辞,这一矛盾也是造成<诗本义>在后世名声不彰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由于<周易>的博大精深,后世学者对<周易>的阐释是自行其说,莫衷一是.正确理解<周易>思想体系的整体统一性是解决易学问题的关键,也是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3.
杜子春是东汉继刘歆之后又一个经学大家,在《周礼》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其著作虽已散佚不传,但通过郑玄注《周礼》所引的187条"杜子春云"可以看出,他已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学术范式,并有专门的著作问世,主要体现在他对《周礼》的校勘、训诂及对其他经师观点的处理方面。他的这一套范式严谨规范,不仅推动了《周礼》学研究的发展,也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周礼》《、仪礼》和《礼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礼”之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学术,尤其是清代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清代三礼之学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仅有的一些论著也多为专题性论证,缺乏系统、全面的考察,这不能不说是清代学术史领域的一大薄弱环节。令人欣慰的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林存阳先生撰成《清初三礼学》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26万字),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并将清代三礼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该书从学术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三礼学的发展脉络、思想…  相似文献   

5.
林大津教授是国内较早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者之一,其专著<跨文化交际研究>(以下简称<研究>)1996年初版后五次修订重印.自出版至今,它一直是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必备参考书之一,也是被引用最多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之一.许多院校将其作为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材或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必备参考书.2005年,林教授和他的学生谢朝群博士(请参阅该书的"前言"与"后记")合作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理论>)一书.与<研究>所追求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比,<理论>更注重从理论层面,特别是从比较修辞学和跨文化语用学角度,对跨文化交际学进行分析和探讨.综而观之,<理论>重问题,重思考,重学术对话,这一切均可能超出跨文化交际学本身.  相似文献   

6.
<墨子>、<庄子>、<韩非子>作为战国不同时期非儒家的代表著作,它们说诗、引诗反映了非儒家的诗学思想,以及<诗>被接受的状况.战国时期非儒家对<诗>基本上保持了抨击的姿态,且越来越强烈,这种态度从反面也说明了<诗>在战国时期的影响越来越深广,这是儒家<诗>经学化演进轨迹另一形式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风〉〈骚〉比较新论》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大典范作品,是风骚传统的源头.李金坤的<〈风〉〈骚〉比较新论>将自然生态学引入<风><骚>比较研究,实为创举.对王夫之、朱自清等旧说予以驳正,新人耳目.  相似文献   

8.
由于<诗经>婚恋诗多用比、兴,诗义隐晦不明,古代学者又多刻意求深,比附经义,故历代学者对<诗经>婚恋诗的解释分歧最大最多.欲准确读解<诗经>婚恋诗,首先要论世知人,了解<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以便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以便正确地解读作品.<诗经>婚恋诗的创作时间长、地域广,存在多种婚姻形态与婚俗,而婚礼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婚姻形态的影响是不同的;<诗经>婚恋诗中多用比、兴,存在许多性爱隐语.读解、评价<诗经>婚恋诗要考虑这些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望文生义,以偏概全,也不能刻意求深,过度解释.  相似文献   

9.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容、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杜道坚认为历来为<老子>作注的人,皆没有探索到老子著书的本意,他作<原旨>一书提出,<道德经>实际上是一部与世事密切相关的资治书.他从治道,无为,民本,政务,刑法,教育,兵事,外交等方面,发隐抉微,论述了如何治理国家的大义.这是老学史上的一大突破,有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部特殊构成的经典,《礼记》在经学史上拥有多样化的诠释方式,对全书篇目编次进行纂编重构就是其中一种。相对于名物制度考释、文辞训诂和礼义疏释等传统方法来说,纂编重构是经学诠释中的另类,数量上也属少数。通过对这类诠释著述的纵向疏理,可以探讨著述者在诠释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建构礼学体系的努力、思想倾向及其诠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两汉文学观念背后,礼起着支配作用。一些文学作品的起源与祭礼有关,最早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兴”也与最早的祭礼有关,春秋时期采诗用诗都被赋予了礼的内涵,孔子的文学观与礼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国秦汉,文学领域仍深深地渗透着礼的思想,不论写实还是抒情,都以服务服从于礼的政治功能为核心。这一点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3.
御礼作为儒家“六艺”之一,是周代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御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礼记》、《周礼》、《左传》等书对御礼的主要仪节作了详细介绍,包括为国君驾车的主要事项、驾驭兵车的主要事项、“五驭”技巧等.御礼所包含的“善治其马”的思想也被引申到了如何善待百姓、治理国家的层面.  相似文献   

14.
《礼记》中的孝观念在西汉社会得到传承,对西汉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与规范作用。这种传承主要表现为:孝亲与敬亲,即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取悦父母;克己与尊长,包括爱护身体发肤与尊重长者;承志与复仇,即继承父辈之遗志,与血亲之仇不共戴天;慎终与追远,即注重丧葬和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15.
汉民族向来较不倚重宗教信仰,不是借助一般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精神问题。因此在今天为了改变我们粗糙的精神,让精神得到相对安顿而选择信教的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创造性地恢复、重建中国传统的、十分具有宗教那种能起到整合、提升民众精神作用的儒家之"礼",以此来改变今日国人愈益粗鄙化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进而提升我们的存在层次呢?本文试从中国儒家所推崇的"礼"这种"泛宗教性"生活传统来探讨"礼"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16.
戈尔丁《通过仪式》是一部日志体小说,记述了主人公从英国乘船前往澳大利亚的航行见闻。这艘航船实际上是英国乃至西方文明社会的缩影。船上的特殊环境和情景使不同乘客内心的邪恶充分地暴露出来。戏剧情景是这部小说的鲜明特色,也是贯穿这部小说的主线,起到了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礼记》对于全面准确把握战国至秦汉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儒家诗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礼记》诗学研究日渐受到学界的重视。人们对于《礼记》的研究要么采取一种纯粹的伦理视域,要么进行的是片断性的诗学分析,而很少有人从文化诗学的角度对之加以全面把握。要想全面准确把握《札记》所体现的战国至秦汉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儒家思想,就应该援引一种文化诗学的视域,把《礼记》作为一个系统文本予以整体探究,以一种宏观的诗性视角敞开《礼记》所包蕴的儒家早期伦理世界,而非断章取义,纠缠于单一的伦理或者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原始社会的"成年礼"仪式是原始社会个体"通过仪式"的重要阶段,是原始社会检验年轻一代是否成熟,是否被社会承认和接纳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一些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民族仍保留举行"成年礼"仪式的习惯,并且有男、女孩的区别。原始社会"成年礼"仪式的出现对后来学校教育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礼》一书较为详各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乡遂制度,然而近代以来,学者对此多有非议。本文在爬梳整理传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地下出土资料,运用“二重证据法”,对这一问题作了探索,认为乡遂制一里25家是有据可信的。  相似文献   

20.
《礼记》是孔子的弟子、门人和儒家后学传习《礼经》的“记”的汇集,是春秋末年和秦汉之际儒家学者对“礼”的解说、补充和有关论文的汇编。它不仅是一部积累起来的学术史,也是我国秦汉以前的一部社会生活史,其当代价值,不仅在经史方面,更多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其中先秦人之礼仪生活、心理状态、情感反应、做人准则、民族的伦理道德、国家的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