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使原本的"就近入学"面临严峻挑战."择校"现象的产生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需矛盾的结果,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教育内部发展不完善以及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增加、教育管理部门功利主义不当操作造成的."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相对合理性:"择校"引发的竞争可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择校"为有需求、有能力的学生增加了选择机会.但是也引发了众多的教育问题,尤使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政府的积极姿态和行政干预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可以采取创造足够多的高质量教育机会供给、改善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改革现行"择校"制度、依法治理教育内部不规范操作行为、强化正确舆论环境等措施,解决"择校"问题,使义务教育走向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择校现象是一种教育观念的产物,体现的是教育观念从"就学"到"求学"的转变.从教育观念转变的角度剖析择校的由来和深层原因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前提.只有理性看待择校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七十年代卡特政府首次提出“磁石学校”计划以来,美国社会从未停止过对“择校”(School choice)的关注。作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部分,“择校”牵涉到许多社会问题的敏感点,比如教育平等、教育竞争和自由选择权等问题。“择校制度”的改革旨在解决现有相关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4.
日本战后严格的教育政策导致了僵化的教育制度,因此受到了社会广泛的批判.为了改变旧状,日本政府决定推行"选择学校的弹性化",以择校制度来激发公立学校的活性和吸引力.2000年东京都品川区的教育改革拉开了日本实施择校制度的序幕.在以东京都品川区为例详细描写和总结了日本择校制度的具体实践后,提出了以"疏"代"堵"来解决我国择校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择校问题的国际视野与参照比较中,我们会发现择校现象,尤其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教育竞争的表现。其竞争的外延与内涵各国又有各自的特点,如美国开展的“择校实验”、“择校财团”的社会赞助;独联体主要国家九十年代中后期产生的多达12类中小学的多元择校运动等,大有扩大教育选择空间以最大限度提供教育消费多元化的需要。 美国的择校制度及其形式 美国的择校制度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力图用市场方式调节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充分满足各种教育需求。 八十年代以前,美国各州均实…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1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10项要求.并强调要有"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从<指导意见>的标题来看,这个"标"应该是"乱收费","本"应该是"择校"和"产生择校的根源".诚然,治理择校乱收费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择校是目前我国所存在的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尽管在1986年颁布的有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就近入学"的政策,但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择校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前“择校热”在我国中小学中愈演愈烈,备受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关注,我国禁止择校,然而在美国由于教育券制度的实施,使择校得到政府承认和许可。文章在分析教育券制度产生的根源、内涵及我国择校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借鉴美国教育券制度,找出解决择校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美国择校制度已有较长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多样化的择校方式对学生发展提供了有力帮助。在借鉴美国择校经验的基础上,应该认识到我国择校制度与美国的根本区别,取消"就近入学"的强制性规定,鼓励科学择校,并大力发展私立学校和民办教育,以弥补公立教育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教育发展的难点、聚焦教育冲突的重点、化解教育矛盾的焦点、关切教育公平的痛点,既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名校集团"出场"的起点和归宿.将教育公平正义与成都教育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就是解决和实现成都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择校"等问题.名校集团既是教育公平正义理论与成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现实选择,也是快速促进成都教育公平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法令形式将公立中小学"择校制度"列为学生就学的一种方式.通过梳理和分析日本择校制度的发展历程、实施状况及导入择校制度的利弊,针对我国当前阶段教育改革所主导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零择校"与公民办之间"择校热"等问题,发现日本的择校背后有完善的学区制实施基础,公平公正公开是其择校制度的基本原则,是长期的学区制度实行后学校普遍高质量发展状况之下的举措.日本择校制度更多指向学校的特色化建设,而非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我国解决"择校热"问题要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前提,完善与推行学区制,在此基础上扩大地方教育制度设计自主权,因地制宜,形成与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宜的"择校"制度.  相似文献   

12.
赵彬 《文教资料》2008,(34):81-83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从普九转向享有均等的教育质量上来.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教学质量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更加显著地体现在城区不同学校之间.本文认为,造成我国择校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简单地采用"堵"的方式是将教育均衡发展错误地理解为绝对的平等.本文在对美国择校制度概述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合理的择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美国由于凯恩斯主义国家政策的失败和旧有教育体制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而建立了以新自由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择校制度。中国则因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其价值取向经历了从"绝对公平"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全面公平观"的演变。拓宽义务教育的投资渠道,在充分考虑择校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未来义务教育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重大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4.
王昌纯 《文教资料》2008,(30):92-93
美国作为现代教育的领跑者,美国教育的现在状态也许就是其他国家教育的将来,因此,研究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不仅是为了认识中美择校问题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从美国择校问题中寻找更有效的解决中国基础教育择校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文章由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视角来探讨教育公平问题,从挖掘"择校热"的原因入手,到思考择校利弊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最后提出解决"择校热"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教育公平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为解决"择校热"问题,多方主体需要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求得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6.
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之一,90年代布什政府提出了“择校就读”的思想。1990年,教育部长卡瓦佐斯在《推行选择制,改革美国教育》的报告中强调“选择的机会是我国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则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择校制度。择校对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择校现象,尤其90年代以后,择校已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而目前对择校的研究与择校本身的激烈程度和意义是不相称的。对两国择校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17.
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之一,90年代布什政府提出了“择校就读”的思想。1990年,教育部长卡瓦佐斯在《推行选择制,改革美国教育》的报告中强调“选择的机会是我国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则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择校制度。择校对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择校现象,尤其90年代以后,择校已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而目前对择校的研究与择校本身的激烈程度和意义是不相称的。对两国择校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  相似文献   

18.
我国"择校"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择校"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择校"人们评价不一,也形成了许多认识误区.实际上,"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且应当成为"就近入学"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领域中的公平已成为人们渴求的目标.教育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每位学生、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新<义务教育法>突出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无疑是"公益性"最根本的属性.择校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公平的缺失,应当首先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程序正义,积极推行有利于教育公平的招生政策;公平的教育应当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和出身不利的学生利益,通过必要的补偿为其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20.
韩伏彬 《培训与研究》2007,24(9):92-93,132
择校制度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美国目前已形成特许学校、磁石学校、学费券、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本文以特许学校为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美国择校制度的演进,择校制度的推行以及择校制度的效果,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