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居和旅游开发是引发少数民族牧民生存环境变迁的重要外部力量。文章以新疆天山天池和那拉提生态旅游区为实证点,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研究牧民适应的五个变量。在对可能影响牧民适应的牧民属性特征和五个适应变量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初选后,借用累积logistic模型对初选的因素开展回归分析,对参与旅游业发展定居牧民变迁环境适应影响因素的种类、影响程度、重要度顺序等开展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五个变量是影响牧民变迁环境适应的主要因素;其重要度自高至低依次是生产经营因子、社会文化因子、生活与交往因子、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生产经营适应程度高的牧民,其对定居生活感到适应的发生比为其他人的1.44倍。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政府的鼓励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哈萨克族牧民逐步从游牧走向了定居.定居改变了哈萨克族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了持续增收难、防疫工作难、适应定居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是现代人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基督徒群体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群体,其成员的身份建构具有独特性.通过对豫北地区Y县基督徒群体的实证研究发现,当代基督徒的身份表达逐渐从个体性表达转变为群体性、社会性表达,身份建构模式也由传统宗教的个体建构模式转变为群体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调查法与文献法对藏区牧区定居示范村江巴村体育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藏牧民定居是江巴村体育环境改善的有力支撑,但牧民定居与体育环境构建尚处于低层次阶段,要实现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强体育组织管理,依托旅游业推动体育社会化,转变体育观念、意识,提升牧民的生存能力与社会生活水平,为实现体育对藏区牧民定居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牧民定居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生态已显脆弱的草原,也旨在为生产生活水平相对滞后的牧民走上脱贫致富开辟道路。国家投入巨资实施牧民搬迁定居的效果究竟如何,这是牧民定居工程实施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对新疆和静县X村定居牧民的定居生产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探究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效益,并试图就此提出牧民定居的建议,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8):75-80
牧民定居后实现有效的再社会化是牧民定居工程能顺利推进的关键。然而在定居工程推进过程中,牧民由于缺乏相应的农业知识和农耕技术,分配的土地大多只作为家庭畜牧业的附属资源,导致牧民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政府应根据不同的定居形式和土地的区位特点,引入多种土地经营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定居牧民家庭经济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牧民定居工程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后的体育文化生活进行整理、分析。主要结论:牧民定居,体现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从分散到集中的变化,是推动藏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活性因子。研究藏区牧民定居后的体育文化生活,从封闭到开放、单一到多元一体、随意到规范、内到外,宗教体育从神秘走向世俗之变,既是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也是牧民群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简释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然地理与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在中央政策制度支持下实施退牧还草、牧民定居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退牧还草、牧民定居现状及传统民俗心理的不适应和缺失,以及搬迁政策落实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牧民定居中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及措施,以期为政府未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石黑一雄著名的小说《别让我走》中,蕴含着三种空间维度,其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安排上,还内化于小说的主题表达里。空间构成了个体生存的内在维度,同时也与小说人物的情感故事及生活命运紧密相连。本文主要运用空间和身份理论,分析在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先后构建三个空间,以探寻作为边缘群体的克隆人的文化适应过程和身份构建的困境,深刻反映了人物身份认同危机和命运之不可抗拒的主题,作家通过对科技所束缚割裂身心的批判,实现对“人”本质的反思。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社会边缘群体的精神面貌,唤起人们对生存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社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已成为一种重要形式.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身份认同分为个体认同、归属群体认同、组织与管理认同以及社会认同四个维度.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联合培养职教本科生在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自我身份否定和学校归属感缺失、自我角色冲突和理想信念模糊、未来认同不足和生涯规划迷茫等困境.面对身份认同危机,通过准确定位个体自我、探索自我归属、加强教育引导、规范社会舆论等方式重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杨茜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31-38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总体来看,社会转型期教师要自觉将教师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中,又要通过不断提升"小我"以丰富作为教师"大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杨茜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31-38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总体来看,社会转型期教师要自觉将教师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中,又要通过不断提升"小我"以丰富作为教师"大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学教师的社会声誉呈下降的趋势,其原因是复杂的,其中缺乏自觉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视角看待大学教师形象劣化的问题,讨论作为学术职业的大学教师个体身份认同和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教师群体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大学阶段连接着个体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是形成个体稳定个性特征的过渡阶段。高职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子群体,在学校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存在许多独有的问题和困惑。文章从社会学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角度,对影响高职新生适应问题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解决高职新生适应问题的建议,即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努力建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帮助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做好新生适应新环境的指导工作,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力量联合、关注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语言选择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语言选择行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简要回顾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基础上,浅析个体与群体语言选择在社会活动中所体现的言语实践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建构关系并阐释个体与群体语言选择对个体、群体、社团和国家语言使用和规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玲 《文教资料》2012,(6):148-149
社会适应行为是个体健康发展与良好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听觉障碍儿童因听力丧失造成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落后于健全儿童。本文在对在校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了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生消费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小学生攀比消费的原因分析1.身份认同的影响。消费者不仅是一个社会人,而且是一个具有特定的社会位置和群体归属的人。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必然要对人的群体归属进行划分,而且每个人自己也会为自己找到群体归属。消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既是用于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的体现和表达。正如人类学家弗里德曼所说,“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消费是个人塑造个体认同的原材料,同时又是个体认同的指导、支配和影响。人们消费什么和不消费什么,并不仅仅是对自己可支配的货币的反映,而且是对某种有价值的东…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中的高消费群体与贫困群体共存的现象,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这种差异带到大学里,必然导致学生中贫富差距问题的日益显现.校园贫富差距的现状,一方面使大学生以经济实力与贫富状况形成交往群体,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科学分析研究校园贫富差距的现状,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正确认识校园贫富差距问题,消除其对贫困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当前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教师身份的自我建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民办幼儿园教师面临个体自我身份缺乏正确认知,人际互动困难,他者有效评价较低等问题。从自身职业素养、幼儿园管理、社会职业认可等方面探讨其影响因素。运用Brewer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对民办幼儿园教师身份建构提出策略。个体自我层面,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胜任力;关系自我层面,提高福利待遇,建立群体归属感;集体自我层面,明确民办幼儿园教师身份,提高职业社会声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中变异研究视角,将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描述为个体内部的变异和主体之间的变异.在采用标记理论对其进一步分类的基础上,探究其身份建构功能.研究发现,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可以建构多种身份,建构方式体现为突显或搁置被指称对象自身具有的社会身份的某个方面,塑造法律上对当事人有利的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