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归属和爱的需要列为第三层次,即"人在满足生存与安全需要之后,还需要获得一种归属的需要,特别是某个群体或集体归属的需要"。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1]。班级归属感是指学生对所在班级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情感意识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接受、认同和执行程度,主要体现个体对班级的信赖和依附程度。  相似文献   

2.
群体实体性(entitativity)是指一群人被知觉为结合在某个一致单位中的程度。它主要受群体内相似性与同质性等因素的影响,并对个体社会认知能够产生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群体的认识归类、印象形成、社会推理以及群体认同,而且是造成刻板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1]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它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有归属感表示有安全感并认同爱你之人的感觉,有集体感。安全感包括被照顾、不忧虑、被保护的感觉。归属感的增加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疏离感,而且相应地,能够积极地影响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控制以及责任感。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生,而且大部分…  相似文献   

4.
以网络中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报道为研究材料,考察了面对群体负面信息,群体认同与社会评价对群体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社会评价只影响低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强度。具体而言,正性能力评价和负性道德评价对低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具有促进作用;高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愤怒始终高于低群体认同个体。结果表明,高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不易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低群体认同个体在受到负性道德评价和正性能力评价时,群体内疚体验更强烈;群体愤怒只受群体认同强度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飞  杨坤 《教学与管理》2006,(10):24-26
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它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有归属感表示有安全感并认同爱你之人的感觉,有集体感。安全感包括被照顾、不忧虑、被保护的感觉。归属感的增加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疏离感,而且相应地,能够积极地影响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控制以及责任感。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生,而且大部分都是初级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学的分析主要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处于艾里克森所说的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也就是说这一阶段人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一个逆反和反抗阶段。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社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已成为一种重要形式.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身份认同分为个体认同、归属群体认同、组织与管理认同以及社会认同四个维度.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联合培养职教本科生在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自我身份否定和学校归属感缺失、自我角色冲突和理想信念模糊、未来认同不足和生涯规划迷茫等困境.面对身份认同危机,通过准确定位个体自我、探索自我归属、加强教育引导、规范社会舆论等方式重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再“犟”的人总有不“犟”,甚至十分顺从的时候,这种情况多出现于个体融合于自己所归属的群体之中的时候。人融合于群体之中,为什么容易顺从呢?这是受人的“社会性”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还跟他们的年龄特征有关。所谓人的“社会性”,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喜欢合群、害怕孤独的特性。青少年时期,人的群体意识、群体情感发展十分迅速。换句话说即“从众心理”很强。  相似文献   

8.
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给被污名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并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人们拥有许多不同的社会身份,并且污名现象只发生在特定的情境当中,因此,人们就可以在特定情境中,切换自己的认同,认同自己有价值的、受人尊重的社会身份,提高该身份在当前情境中的显著性,以此来消除污名身份的消极影响,找回因污名丧失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个体对整个研究生群体的认同程度却不断降低。他们的生活往往被拘囿在专业的界限内,与其他专业或外界的接触非常少,这就导致研究生们在认同上陷入了一种困境,即有“专业归属”,无“群体归属”。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发挥研究生会的作用,利用这一学生组织所具有的制造认同与归属的力量,搭建交流平台,建构“共同体文化”,进而让研究生在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中,完成自己对群体的认同,走出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0.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于他所归属的民族的一种原始自然的感情和忠诚。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主权、象征、文化价值、理想信念等的认同,其指向是个体所归属的主权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布朗族是云南省世居的少小民族,探讨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实现民族国家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消费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区分、选择和对立是和社会等级次序的区分、选择和对立相互对应的,反映的是社会的功利性目的。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审美的功利性内容是和消费者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等问题密切相关的,是消费的公共话语系统操纵下的功利性的审美实践。审美趣味的区分是相对而言的,这不仅仅反映在当下的共时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历时性的趣味变迁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体自我认同危机:"我是谁?"的困惑 人作为一个能思维的存在,不仅能够把自己与周围世界区别开来,而且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人在观念中确定"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按照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如果一个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别不认同,一方面可能会使自己的自信心、自尊感降低,自卑、沮丧、缺乏进取心;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自己社会角色的承担,形成社会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4.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等人提出的,基于对群体间行为的解释,它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文章指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同样可以解释群体内个体行为的同化和异化,是语言学习者自主学习行为的重要心理诱因.  相似文献   

15.
从群体身份认同理论可知,当个体隶属群体时,会对内外群体身份的成员区别对待。该理论为研究流动儿童的助人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可以在探讨流动儿童群体身份认同归属的前提下,对其助人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消费无时无刻不伴随每一个人。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带来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人们正从传统的生存消费转向生活消费。"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中学生是体育运动开展广泛的群体,体育消费就进入中学生的生活。中学生是体育消费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论在个人消费方面,还是对家庭消费、社会消费的影响方面,中学生群体都表现得相当积极。本文拟通过对南京市城区的中学生体育实物消费、媒介物消费、消费心理等方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问题时有发生,社会治理迫在眉睫。社会认同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强化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社会认同对确定群体符号边界以及社会整合的力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感知构成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并通过不同的认同途径影响着社会治理。社会认同的发展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治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积极的社会心理助推社会治理的善治;消极的社会心理则会削弱社会治理的凝聚力。正确认识到社会认同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关系有利于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身份认同在于个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对归属群体的感悟、对该群体的认知与积极评价,以及对该群体的使命承担。《百年孤独》讲述了马孔多的变迁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命运沉浮,以此映射拉丁美洲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内容上,以作品中人物接受他者文明时身份的迷失与最终回归,反映对归属拉美群体的认知;风格上,扎根本土文明,利用传统信仰与神话传说,以魔幻写就共同历史与现实,表现对归属群体的文化认同;目的上,以"遗忘"与"孤独"呼吁拉美社会明辨身份、认同群体、团结一致找寻出路,表现对归属群体的使命承担。  相似文献   

19.
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观状况不仅反映着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时代风貌,而且可以对个体和群体乃至全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预测、解释和规范。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决定着个体总的价值取向,因此价值观研究常以人生价值观为重点内容。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和意义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人与人之间关系等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它主要回答的问题是:人究竟为什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出现多样性展示、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的现象,一方面促使人们文化自觉性的增强,另一方面又会带来国家内部群体对国家的疏离以及国民身份认同的困惑。认同是指主体对自我时空存在的一种确认,也就是对"我是谁"的一种追问。国家认同是个体在回答"我是谁""我属于谁"等问题的时候,涉及到个体与国家关系这一层面的自我意识。它指公民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承认自己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