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为契机加强大学技术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构建新型技术转移体系的需要,在企业创新需求的外在推动力、体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内在推动力以及知识创新源头的责任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大力促进大学技术转移意义重大。针对大学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实施为契机,应从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人员评价机制、专业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加强新型大学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基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下的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实现技术转移的生力军,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介绍了大学技术转移的基本概念以及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状况,阐述了大学技术转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系统研究了大学转移的模式,提出了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创新型国家的特征,文章阐述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内涵、基本方式以及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进而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表现。最后提出了促进研究型大学国际技术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内江科技》2013,(10):1-2,12
<正>技术转移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技术转移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缺乏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成为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障碍。充分发挥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努力探索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和技术转移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快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是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分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5.
爱尔兰被誉为"欧洲硅谷",其创新成绩受益于大学技术转移。大学在爱尔兰技术转移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国家中心技术转移办公室,颁布国家知识产权协议,实施覆盖技术转移全过程的财政资助等措施,从不同方面保障与促进了大学技术转移体系的发展,为中国大学技术转移及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6.
美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运作经验及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技术需方、供方和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作用。美国技术转移的实践和运作经验说明,要促进我国的技术转移发展,必须进一步采取明确政府职能、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良好环境、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以及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研苏州大学、常州大学等多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总结其在服务地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丰富经验。分析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现状、技术转移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的意义以及构建技术转移体系的必要性,探究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及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2016年4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发布。方案提到,以"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连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集  相似文献   

9.
为客观判断我国技术转移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及改进技术转移体系过程管理,构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评估体系,以此分析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进展、形成的典型经验及存在问题。在借鉴美国、欧盟、英国等国内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相关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特点,兼顾定量定性指标,研究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涵盖组织实施、基础架构、实施绩效、转移通道和支撑保障5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并给出具体评估方式方法。评估实践发现,所提出的指标体系适用于国家和区域技术转移体系实效评估。最后提出国家和地方要做好技术转移体系评估监测工作、积极开展各类评估试点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国内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包括构建技术转移政策体系、搭建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培养技术经理人、实施技术转移奖补等方面,总结广东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加强技术转移体系顶层设计,构建技术转移生态系统,聚集全球创新资源,完善社会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大财政投入等加快广东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与技术转移政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阐述了技术转移的含义,提出了“技术流”和“技术转移网络模型”的概念,并且分析了技术转移经济效益研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技术转移活动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通过对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分析,探讨了技术转移政策与技术转移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知识管理角度,通过对核心技术创新过程进行逆向研究,提出了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应用的思路,期望对我国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前缺乏从技术转移本质与特征理论视角研究技术转移发展对策,为此,系统分析技术转移的驱动因素、运动机理、构成要素与过程等4个本质维度,以及利益性、势差性和重复性等3个特征维度,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技术转移发展实践。研究显示,美日韩政府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起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案、法律和计划等,保护有关参与者利益,制约技术转移的无限制重复;长期稳定的较高水平R&D投入产生大量可供转移转化的技术成果,并在国家宏观层面整合的科研机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技术转移势差;通过建立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大学专利技术转移组织、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商业孵化器等形式的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多主体联合,驱动技术转移运动。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技术转移逻辑框架,提出加强政府引导与制度创新等推动中国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技术转移是企业技术创新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是技术转移的源头,而技术转移则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或流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成果渐进的扩散和转移过程才能实现.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率还非常低,技术转移对于许多企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有探究其原因,才能寻求破解难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技术转移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林岳 《科学学研究》1989,7(3):36-44
本文分析了霍里代、沙姆利和修纳特等人关于技术转移的过程和模型,认为一个卓有成效的技术转移系统应该具有选择、适应、协调、实施、放大、评价、输出和维持的功能。然后,以此为依据建构了满足这些功能的技术转移系统。最后,作者根据技术转移系统的原理对我国技术引进工作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技术特性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转移是技术市场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促进技术流通的催化剂,也是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桥梁。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理论和实务中深入研究技术转移的内在规律,已经成为促进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繁荣我国技术市场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在理论上对技术特性与技术转移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指出在技术的诸多特性中,技术生命周期、技术复杂性、技术不确定性是影响技术转移的最为关键的三个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18,(2):16-19
从一个新的角度尝试构建科技创新传导矩阵,并基于投入产出法和网络分析法,分析了我国2007年和2012年部门间科技创新传导系统的特征与变动,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传导表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传导网络中各部门间的传导效应呈现弱化趋势,系统的科技传导源依赖于少数几个部门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溢出能力和较高的科技创新吸收能力,是网络系统中最活跃的部门。  相似文献   

18.
美国技术转移立法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概述美国技术转移立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技术转移立法给我们的10点启示,并由此提出了完善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传统技术转移与高技术转移的竞争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企业层面分析传统技术转移与高技术转移非协作关系与协作关系(伙伴关系)竞争结构的变化,这一过程的历史进程和逻辑进程的双重“巧合”来自于传统技术与高技术本身的若干重大差异及其企业内外环境。本文提供由竞争分析框架而切入技术转移机制问题的分析角度  相似文献   

20.
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转移成功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省理工学院(MIT)是开展技术转移较早的大学,其技术转移工作成绩斐然。通过对推动MIT技术转移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对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工作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