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献参考的基础上,首先简要回顾了旅游人类学理论,然后介绍了东巴文化的概念与内容,进而从文化涵化、舞台真实性、历史文化再建构与族群认同三个旅游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旅游对东巴文化的影响。面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关键是提升少数民族内部的文化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政策下,纳西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保留发挥东巴文化的特质,吸纳外来文化,与旅游发展机制进行有效对接,促进纳西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作为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东巴古籍文献 ,是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的一种古代文化 ,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 ,东巴教系原始宗教。东巴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东巴教与纳西社会的建造及与纳西社会的维系关系 ;东巴教与世俗化生活及其合理化价值 ;活态的东巴文化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意义 ;丽江的民间遗产与文化环保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对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城市化进程影响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传承面临困境。从教育传承机制的角度对该问题提出进一步思考。首先,政府层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重新体认,建立文化创新和发展机制;其次,强化学校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协调机制;最后,乡村少数民族成员逐步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转型能力,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曾在当地民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却呈现出一度衰弱的趋势。文章探讨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及意义,以期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所启迪借鉴。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纳西东巴画",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在于以人为载体,口传心授技艺。如何在现代化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申遗"成功后面临的普遍难题。本文以丽江师专为例来探讨"纳西东巴画"进入高校教育体系,结合现代美术教育原理来传承和弘扬纳西东巴画,这一研究对高校教学改革和传统民族文化传承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中,研究者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条件和文化因素等方面对于其在认识和评价作为某一研究对象的民族教育时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非本民族的外来研究者来说,需要全面了解所考察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民族传统与文化和教育状况,才能对当地的教育情况等做出客观描述与评价,才能在制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和提出教育问题与对策时做到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7.
纳西族许多传统体育活动都植根于其民俗信仰的文化土壤。通过对其民俗信仰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纳西族原始崇拜、原始巫、觋信仰以及东巴教中的传统体育活动,分析了传统体育在纳西族民俗信仰中的功能。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规律及保护与传承纳西族传统体育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化的推进进程中,必然会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其中文化断裂是当今少数民族社会面临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基于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对于社会而言,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形成宽容、理解和尊重多元的文化氛围 对于族群而言,教育的使命在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的个性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使命在于使民族成员具有文化认同感,能将他们带入新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彭蔚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17-118
东巴舞谱是云南纳西族用象形文字记录东巴舞蹈的经书。从东巴舞蹈及东巴舞谱的形成年代、东巴舞蹈及东巴舞谱与东巴教的关系、东巴舞蹈及东巴舞谱的特点、东巴舞蹈及东巴舞谱的继承和保存四个方面对东巴舞蹈及东巴舞谱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一种古老的文字符号,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在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里,东巴文字是一份很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瑰宝,同时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它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本文试图对东巴文字的审美价值作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欧光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0):111-113,119
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演绎着一个民族的"活"的文化史,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珍视传统,注重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尤为重要。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整体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贵州高等院校开发建设民族代表性舞蹈课程,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民族的密不可分决定了文化选择对民族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基诺族民居是其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现代变迁鲜明地展现了基诺族文化选择的特点。基诺族的文化选择集中表现为对现代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对传统文化的有限自觉与建构。基诺族的文化选择,是党的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重要体现,也是基诺族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但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出入。  相似文献   

13.
The San tribe in Botswana has historically been oppressed as they have struggled to maintain their culture and livelihood in the face of change.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portion of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access to education in Botswana, examining access to education for the San, a minority tribe with little access to formal schooling.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San face barriers to educational access such as language differences, the inconvenient location of formal schools, the impact of tribal resettlement,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barriers experienced by the San imply the need for educational reforms to better include this group in form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试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冲击对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和文化冲突对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二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活世界的分离,主要表现为生活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逐渐弱化和科学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非生活化;三是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忽视民族文化传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忽视全部教育活动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和忽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师资培训。  相似文献   

15.
公民教育讨论必然涉及文化维度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公民教育更应该关注文化问题。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遭遇了三种文化问题:在西方文化成为霸权文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西方公民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多民族国家内部共同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公民教育中的文化资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色,是当地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我国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同时又获得了新的传承和发展的机遇。为了能够让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就必须改变这些民族舞蹈的传统传播方式,重新获取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而院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平台。尤其是对旅游院校来说,这里的师生来自于全国各地,这种条件对于将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在五湖四海埋下"成长"的种子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文从当前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传承和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入手,提出了对该舞蹈在旅游院校舞蹈教育中传承与改革创新教学的策略进行阐述,这对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击与文化适应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研究和改革是在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话语背景中展开的。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方法时,过于注重操作和形式化层面,而这些理论和方法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冲突往往被忽视了,从而导致了理论上过度推论和实践中的种种不适应。从文化人类学、知识社会学、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分析目前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普遍面临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问题,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文化十分丰富,对西方教育文化的学习一定要注意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关系, 注重在传统教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18.
东干人是19世纪从中国迁至俄境的中国回族后裔。在苏维埃时期义务教育政策及民族语言文字等政策的支持下,东干人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东干人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民族语言、教育、文化传承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发展范式: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有利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教育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A vast array of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languages can be found among China's 55 legally recognize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has been the norm for several of the large minority groups (namely, Koreans, Kazaks, Mongolians, Tibetans, and Uyghurs) for most of the time since 1949. This article, which is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reports a study of a group of academics with a Uyghur background at Xinjiang University.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language issues have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identities of these academics. The language of their formal school education, either Chinese, the official language, or their mother tongue, has not only had an effect on their perceptions of language learning, but has also created ethnic and cultural divisions among people of the same origins.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identity, language and culture dilemmas for minority academics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教育自觉、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落实、制度保障、课程建设、教学、师资队伍、民族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不足,应采取明确民族文化教育的定位,创新民族教育制度,加强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综合利用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坚持民族语言教学,加强民族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教育对策以促进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