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淮南子>的惠民思想是同"无为而治"和"以民为本"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无为而治"的要求,<淮南子>提出社会治理中应当顺应民性;从"以民为本"出发,<淮南子>中提出了"顺民"、"宁民"、"爱民"、"利民"等关注民生的主张.<淮南子>中关于惠民的许多观念,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本思想与以民为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丹 《天中学刊》2005,20(1):11-15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商至西周时期,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之中.以民为本思想体现在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中、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思想中、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中.民本思想和以民为本思想的共同点是:二者都重视民众的作用、都是对"官"提出的要求、都是为了富民;民本思想和以民为本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两者都注重民的作用,但是民的地位不同;"官"与"民"的群体性划分的实质不同;实现利益的主体不同.  相似文献   

3.
<正>"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提出无为才能无不为,即按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就会取得成功。这里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管理者不过多地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创造力,以自我实现。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接受学习知识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基础是"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规律。但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的作为,最后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5.
林文权 《江西教育》2012,(Z4):67-68
推行"无为而治",可达"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境界。"大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当今的学校管理,值得借鉴,且能践行。一、无为而治彰显的是办学理念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是治学治教的领航人,其理念的高度、视野的广度、践行的深度事关一校兴衰。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以民为本是治国之纲,本固则国宁。神农氏炎帝提出"民为邦本",黄帝提出"爱民如子",管仲提出"以百姓为天"、"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晏婴提出"以民为本",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范仲淹提出忧国忧民,当今重提"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吸收了老庄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并加以改进和发展,形成自己的一套"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体系。汉初统治者在吸取秦二世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充分继承了《吕氏春秋》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  相似文献   

8.
领会和掌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个科学论断的精神实质,必须搞清楚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正确认识和理解"执政为民"的含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观.  相似文献   

9.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治"成就了汉初"文景之治"。宋太宗仰慕汉初"无为而治",在其执政之初就表达出对"无为"政治的向往,而其宰辅大臣亦有同样的憧憬。其在政治实践上也多次强调宽政慎刑、轻徭薄赋而不扰民,生活上提倡节俭。然而宋太宗所面临的却是不能无为的时代,内忧和外患不断迫使宋太宗君臣不得不创制立法,勤于政事,屡有兴作。这就陷入了理想与实践相冲突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一书作为哲学著作,是老子对古代帝王统治经验的总结和对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同时,在对人类社会变迁、自然万物繁衍及宇宙星辰发展变化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劝诫领导者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治国安邦系列。本文主要介绍"天道人事"的和谐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老子反对有为之政,要求无为而治,实现自然的社会秩序,为人的自然生存提供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在老子看来,民众身上有着自我化育、自我长成的本性和能力,只要治者能因顺百姓自然的本性而不加以干扰,就会形成自然的社会秩序。老子根据自然主义的价值原则,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行为、统治思维模式、执政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等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批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给我们留下了亲民、爱民、重民、利民的公仆形象,在他们的执政理念中都蕴涵着深刻的民本思想。他们的民本价值取向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都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超越与升华,真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潜隐的道家教育思想以自然主义哲学为引导,揭示了人与万物联系的客观规律、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同一性,提出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尊重生命差异等教育思想,张扬着人与万物与自己相和谐的生命精神。把完满性人格目标中的真善美一以贯之地融入自然生命之体的"生"的流程,创造着真正身心统一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醉翁亭记》作为一篇经典文本,其主流解读多是欧阳修被贬滁州之际寄情山水之乐和内心难以大展宏图,难以济世怀民,难以实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伟愿之忧。本文则以《醉翁亭记》为主要依托,从欧阳修的理想身份、责任身份和现实身份三重身份切入,结合人物生平,重点解读欧阳修的行与思,深入探寻其间渗透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以生为乐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社稷安宁、人民幸福,《晏子春秋》提倡"慎战"理念。它认为国君应"不侵大国之地,不秏小国之民""欲服诸侯,必先安内""国中有贤,方能争雄""持义行勇,以仁为战""重民死力,遍赏有功"。该书的军事观念以反对战争为主,这与其"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及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但是它并不一味盲目反对战争,也主张君主在一定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举兵征讨,其目的仍是为了各国百姓的安定生活。《晏子春秋》最推崇的是"不出于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的高超军事艺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敌我双方是一种双赢。  相似文献   

17.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用特别的方式关注着国家的治理、人民的安危。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道的核心基础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中的精髓,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无为"看作无所作为。老子试图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的治国效果,体现了"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的发展,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时期长期的党和个人过分集权的执政体系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也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因素.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之一,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道家治世的角度来看,苏联执政体系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因为违背了"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取之予之"的治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充分吸取传统哲学的思想,对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和顺应自然的状态下,以“无为”求其无不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天下大治,说明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中国农村改革的推行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而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治者必须"重民"、"爱民"、"惠民",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做仁人贤君,施行"德治"、"仁政";教化民众,构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