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般地,凡是以课堂作为载体,学生在教师引导行为下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并评价的行为都可以看做是"文本解读"。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都是师生互动的载体。教师在静态文本的范围内进行课堂设计,而学生在固定文本的认知里实现预设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为科学及有效的解读呢?一、以趣导学,促使学生走入文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主动性,首先要将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正>于丹老师对"和谐社会"的解读是:"它绝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那"和谐课堂"又是什么样子呢?循着于丹老师的思维轨迹,笔者认为"和谐课堂"即:教师运用文本的和谐——教师科学处理教材;师生之间的和谐——教师民主对待学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一、科学处理教材,是对文本本身和学生学习的尊重作为教师,要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正确、合理地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从根本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深入解读文本,能够使课堂关注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就是语文教师课堂上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建构人格。然而多年以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都是条分缕析,为学生分析透彻,使其更容易拨云见雾。殊不知,这种"嚼碎了喂进去"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文本解读,那种解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文本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阿兰兹教授说:当教师不能理解所教的科目时,或者缺乏充分的例子解释时,讲解就会模糊不清。所以,文本解读是优化"教学文本"、提高课堂质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本解读是实现文本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体味内中情味或情感,感悟文本背后的特殊意味、意蕴,最终获得对于文本的多元理解,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它应基于教学,具有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实现"两个走向"——从"解读"三维走向"教学"三维,从"平面"解读走向"立体"解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按照新课程标准精心遴选的这些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美文,教师引领学生去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凝心静气地深入文本、研读文本、吃透文本,引领学生去正确解读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教师如何解读文本,不仅意味着该课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起点。一、用心解读文本应做到"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8.
曾水浪 《考试周刊》2011,(44):54-55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均是语文知识与人文情感的载体,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感知、理解、评价、创获,都依赖文本。教师个性解读关系着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师生通过观照文本及心灵对话,实施静态文本解读,实现教材的知识架构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对文本的解读是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师只有正确、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地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在小学阅读指导课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一起去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习得语文的基本知识,培养语文方面的基本素养。文本解读的能力与教师基本素质直接联系。著名的教育家窦桂梅老师就曾说过:"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文本解读的深度。"是的,对文本的解读,一般的教师都是只会按部就班,按照教参上提供给我们的理解来进行,很少能  相似文献   

10.
时下语文教学,依然给人感觉:教师视课堂为自己才华展示的场所,力图使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做到最优解。然而,我们当牢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是学生的语文。如何从教师的"最优解"走向"满意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思维、自主发展,下面仅从文本解读的视角谈点看法。文本,广义言之,所有现象所有事件皆是,它向读者开放。为此,解读文本,在尊崇学生体悟之际,当从哲学解读、文学解读、文化解读三个层面展开,从而使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1.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文本解读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授课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完成对作者笔下的情景、人物等的交流,实现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培养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工作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采用多维度解读文本的策略,意在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但大量课堂实例说明,现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当前,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课堂学习的方式、师生关系都给课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依然发现这种课堂遗憾、问题颇多。最后,教师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文本解读"这一根源问题上来。关注了自己,关注了学生,却缺乏对文本的解读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14.
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目标,在吃透教材、正确解读文本的前提下,"找准"教学阅读的切入点,有利于一堂课的知识建构,达到课堂教学辐射效果,有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15.
文本深层解读自有其内在规律,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①作为教师,要想使文本讲话,就必须找到深入文本内部、进行深层解读的钥匙。下面试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文本深层解读的四个抓手。抓手一:文本的突出点在文本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学过程中,首推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能创设出一个灵动的课堂。不过,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经意间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粗浅解读,流于表面;曲解误读,误导学生;脱离文本,忽视重点等。因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文本解读的几点建议: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性文本阅读;以教师的身份,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一、文本解读的误区(一)"仅仅是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吗?"——文本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由一系列复杂而又专业的活动所组成,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涉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因此,对教材文本解读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本解读的几个概念】1.解读这里的"解读"主要是指教育教学中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解读,它针对的是课堂教学,对象是教材,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解读是相互统一的两个过程,即教师先行"解"的过程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相互碰撞"读"  相似文献   

18.
全面有效地解读文本,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文本作为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语文的教学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教师,只有高屋建瓴地审视文本,深入浅出地挖掘文本,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本意,更好地驾驭课堂,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要做到有效地解读文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个性解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凭借个人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认识与感悟。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鉴赏水平、兴趣爱好等原因,他们在个性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对文本个性的"误读和错读"。所以个性解读文本,更需要在深度方面下功夫,使之成为"个性深读"文本。如何将文本深读与个性解读有效结合在一起呢?笔者以《合欢树》教学为例,在三次教学实践之后,从课堂探究的"放"与"收"和重难点突破的"入"与"出"两方面提出四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从教学现实来看,课堂上存在着不少与之相悖的现象,当教师在学生面前滔滔不绝地进行文本解读时,其有可能只是一个忠实的“搬运工”——将教学参考书以及考试导向下的正确答案搬运给学生而已。诚然,教学参考书在教师解读文本的时候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就应当只采取拿来主义。笔者以为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教师应当是独一无二的主体,应当有着明确的提升自身解读文本能力的意识。在有了这一意识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