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采用带过渡步的6步投掷步。助跑速度不算太快,但进入投掷步后速度逐渐加快,特别是最后两步的速度明显加快,投掷步和最后用力衔接很好。 2.引枪较平,引枪时手臂与双肩基本水平,双肩和地面平行。 3.从进入投掷步到最后用力前的准备姿势,身体后倒不大,动作紧凑,节奏很明显。  相似文献   

2.
标枪的基本技术大致可分为:持枪助跑、引枪投掷步、最后用力这三个阶段。这中间,最后用力技术是最关键的,而难点则是助跑和最后用力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有关理论知识对标枪项目助跑对远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助跑是投掷标枪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发挥可控适宜的助跑速度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成绩;保持和发挥助跑速度的关键时机是在交叉步用力阶段要尽量减少速度的损失率,尽快进入最后用力。  相似文献   

4.
投掷步是助跑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不减速的情况下进行引枪、交叉步,做好用力投掷的最有利姿势。同时它还承担着承上接下的任务(即交叉步接最后用力),在高速的助跑中来完成一系列动作,而且动作要准确无误。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在技术训练中也都把投掷步训练作为技术训练的重点。笔者在从事多年标枪教学训练中,总结了一些训练的经验方法,现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常见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助跑阶段 (一)助跑步点不准 1.产生原因 (1)开始助跑的姿势不固定。 (2)助跑加速不均匀,节奏和步长不稳定。 2.纠正方法 (1)固定助跑的启动方式,正确使用助跑标志。 (2)反复检查和调整助跑步点,在快跑中固定助跑的动作幅度、步频和节奏。  相似文献   

6.
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跳远技术动作中,助跑速度利用的好坏直接影响跳远成绩。助跑最后几步的步长、节奏是充分利用助跑速度的关键,所以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强化以便提高助跑速度的利用率,提高跳远成绩。  相似文献   

7.
掷标枪是一项技术复杂的轻器械投掷项目。 它是由握枪、持枪助跑、最后用力等技术环节组成。 在投掷标枪完整技术中,投掷步技术是较为关键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引枪、加快两腿的动作、完成超越器械、为最后用力形成有利姿势并和用力投枪紧密衔接起来。掷标枪有五步、七步投,通常多采用五步投。但在标枪教学中,由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身体素质薄弱(力量、速度、柔韧等),综合能力不强(协调能力、对标枪的控制能力等),空间感觉、肌肉的本体感觉差(对标枪的控制能力),从而导致在学习中出现引枪时枪尖偏离、工作距离短、交叉步速度失…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5.60m水平以上3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同世界级运动员差距不大,但助跑节奏存在问题,倒三步重心速度变化不合理;倒一步步长受限于起跳点,刘飞亮和杨雁盛助跑阶段最后两步步长变化不合理;刘飞亮采用“自由起跳”的起跳方式,“自由起跳”属于“跳插同时”型,主要技术特征表现为握竿高度高,翻竿时机早,起跳距离远,插穴时间充分,撑竿表现为“反弓”弧度明显,在起跳离地瞬间“正弓”才开始出现;建议杨泉和杨雁盛增加起跳距离,改进翻竿时机,刘飞亮提高最后两步节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标枪运动是复杂的多轴性旋转项目,伴有反关节用力的技术动作,且具有一定的正负加速度的投掷运动。就投掷臂而言,最后用力阶段不仅要完成转肩翻肘动作,使投掷臂和标枪处于“鞭打”前的正确位置,增加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而且参与“鞭打”掷枪动作,为提高出手初速度创造条件,其中,肘关节完成由屈曲到伸展动作的技术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10.
从支撑跳跃练习的整个技术环节看,助跑是支撑跳跃的动力基础,它要求运动员在较短的距离内发挥出最大的速度,并对最后的单脚起跳上板、双脚踏跳技术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从开始训练时就要训练跑的基本技术,动作要正确、协调有节奏。按照体操规则规定,助跑的距离不超过25米,但每个人的助跑距离应根据所跳动作的形式、难易程度和发挥速度的能力来决定。助跑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开始逐渐加速,最后发挥出最大的速度;一种是一开始就全力助跑,以较大的速度保持到上板。按照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规律,一般采用有节奏的逐渐加速,以保证…  相似文献   

11.
“弧形正面引枪”强化身体链状鞭打的“顺进式”教学方法,符合投掷标枪技术本身的内在规律,使标枪在助跑过程中容易控制,肌肉被预先拉长,避免了运动员在助跑(特别是在投掷步)阶段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过大和左右晃动的缺点,保持了较高的助跑速度,使助跑和最后用力衔接紧密,有利于学生掌握掷标枪技术。  相似文献   

12.
标枪的交叉步技术,是将助跑获得的最大速度传递至最后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投掷步(引枪开始)至最后用力,交叉步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了它就不是标枪的完整技术。因此,交叉步又有着它的独立性。然而,正是由于交叉步技术的不正确、不纯熟,以及与前后动作的协调性不够,造成动作减速,技术错误,甚  相似文献   

13.
马尚奎 《中华武术》2007,(12):22-23
掷标枪的技术表现为通过持枪助跑获得最大速度,顺利完成由助跑向最后用力的过渡,并在最后用力中利用肌肉的依次收缩,使动作达到最大速度,按照最适宜的出手角度将枪经肩上掷入正确的运行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最后用力这个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最后用力过程中,左侧支撑的效果好坏,关系到能否将支撑反作用力有效地依次传递到标枪上,也关系到能否将身体重心移到必要的高度,还关系到能否达到合理的出手高度并沿着适宜的角度投出,影响到最后用力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投掷成绩。多年来,在掷标枪技术的教学训练、研究中,对最后用力阶段的右腿、髋部、上体等动作研究颇多,而对左侧支撑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笔者通过实践和对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观察分析,在阅读有关文章,走访专家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最后用力技术特别是左侧支撑技术的认识。本文分析均以右手投掷标枪为例。  相似文献   

14.
运用高速摄影的研究手段对我国女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实际情况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身体最低重心和最大水平速度总体趋势出现在倒二步和倒一步上,这与女子运动员的加速方式有关。水平速度损失率稍偏高,助跑速度较慢。最后四步助跑节奏,表现出较好的节奏特点,但步长和腾空时间偏短。起跳腾起角度偏大;多采用三步起跳方式完成翻举竿起跳。除高淑英等运动员掌握追竿技术较好外,其他运动员需进一步完善降竿技术。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标枪技术教学一直遵循着“最后用力到助跑”的教学顺序。其中最后用力的技术教学占去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这样的教学顺序有时会造成教学过程的周期过长,标枪的投掷节奏也掌握不好,从而严重影响了标枪完整技术的掌握。为了克服以上的教学不足,就标枪技术教学,我们重新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练习1:持枪助跑教学要求:(1)助跑距离15米,跑速中等,先不做步数要求。随着助跑技术的掌握,要求用10-12步跑完。(2)在跑动中投掷臂随着跑的节奏做前后摆动。(3)在跑动中把标枪控制好。练习2:走动投掷步练习教学要求:(1)引枪…  相似文献   

16.
掷标枪的完整动作技术是一个连续过程,为了便于学习,可分为握枪与持枪、助跑、最后用力和标枪出手后维持身体平衡四个部分。其中助跑和最后用力是掷标枪完整动作技术的主要部分,而助跑和最后用力紧密衔接是掷标枪技术的难点。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人们对右侧技术的研究较多,也较深刻,但没有左侧的协调配合,右侧动作是完成不了的。所以人体的左侧在投掷标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投掷步阶段左腿的支撑着地投掷步阶段:从第二标志线到最后用力时左脚着地为投掷步阶段,目前投掷步的方法有两种:跳跃式投掷步和跑步式投掷步,其任务都是在保持预跑速度或继  相似文献   

18.
三级跳远是运动员经过助跑,沿直线连续进行三次水平跳跃的田径项目。它的整个过程包括"助跑—单足跳—跨步跳—跳跃—落地",整个技术在高速助跑的情况下,运动员要完成三次身体运动方向的改变和一系列相适应的技术动作。合理的助跑节奏;积极的加速上板,快速有力的起跳;支撑阶段富有弹性的缓冲;腾空阶段自然平稳的交换腿动作;以及最后落地时双腿高抬向前远伸。这些动作构成了三级跳远技术的整体结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可能导致全跳失败。因此,它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比较复杂的项目之一,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运动素质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决定垒球成绩的因素包括准备姿势、助跑、最后用力及结束部分等几个方面,在这里,我谈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头部动作在完整技术中的作用。 准备姿势时,头颈应处于自然状态,眼睛正视前方,面部肌肉放松,这样头颈及肩背韧带也会处于自然放松状态,从而使得助跑时双肩的摆动可以协调如一。放松的头部动作不仅可以维持身体平衡,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助跑节奏。在进行练习时,决不能因为手持垒球而紧张或是助跑时因头颈紧张而导致肩部僵硬,摆臂动作快不起来,拖慢腿部动作频率,影响助跑节奏。 投掷臂做向后引球时,头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高速摄影、影片解析方法,分析虞轶群跳远助跑和起跳步长及起跳腿膝关节角度等技术指标,发现其助跑最后3步速度较快,但助跑节奏不够稳定,步幅变化较大,靠视觉感知来调整步长。在起跳蹬伸阶段,起跳腿膝关节蹬伸幅度和蹬伸角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